明清之际朱淑真及其作品接受探微

2024-12-22 00:00:00张眸辛昕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朱淑真断肠名媛

【导读】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去世约半世纪后,魏仲恭将其作品整理成《断肠集》,却未在当时产生反响。明清时期,朱淑真不仅受到名媛闺秀、士人才子的追捧,连小说家也花费笔墨敷演其坎坷的一生。明末钟惺的《名媛诗归》与清乾隆年间陆昶编纂的《历朝名媛诗词》皆摘录《断肠集》中的作品。明末崇祯年间刊行的拟话本小说《西湖二集》描绘了朱淑真传奇的一生。朱淑真在明清之际受到的广泛关注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是诗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本文试图从明清时期朱淑真及其作品广受关注的角度出发,探究当时士人才女的思想风气与文坛风尚。

朱淑真,宋代著名女词人,生卒年不详。根据《断肠集》中作品可知朱淑真家境殷实,但感情生活不顺。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写道:“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可见其夫胸无点墨,不能理解朱淑真的才华,导致朱淑真心有不平,整日忧愁。且据《断肠集序》记载,魏仲恭在旅店中听到他人传诵朱淑真的诗词,欣赏其才华,哀叹其命运,将其作品整合成《断肠集》。其中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成为学者讨论的重点。

学界已有大量的论文从朱淑真的生平与作品出发进行考证。但对朱淑真的作品接受关注较少。王兆鹏先生在《古代作家成名及影响的非文学因素》一文中提道:“朱淑真在明代声名鹊起的原因主要是阳明心学在当时社会受到广泛的关注,且理学为正统的观念逐渐瓦解。‘男女平等’的主张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女性的才华开始得到尊重。”这一观点涉及朱淑真的作品接受问题,但作者并未进行更加深入的论述。《名媛诗归》中大量选录《断肠集》中的作品,《历朝名媛诗词》也有收录,但与《名媛诗归》有较大出入。本文试图从朱淑真在明清之际广受关注的这一背景出发,讨论其背后的历史及学理因素,以增进对朱淑真与明清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全面认识。

一、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

明清之交,国家政治动荡,儒家正统秩序遭到了破坏。与此同时王阳明“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主张打破了理学“夫为妻纲”的传统。在这一独特的思想背景下,士人心态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多关注女性的才学。受到心学的影响,文人对女性创作表示肯定与支持。而世家大族也开始为能够培养有才学的闺秀感到荣耀,并对家族女性的作品进行刊刻出版。随着两性交往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文人雅士对于名媛闺秀所作的雅集倍加推崇。据《明代社会生活史》记载:“由于城市生活日趋繁华,使得妇女不再安于困守闺房、家门,足不出户,而是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在大批名媛闺秀开始关注文学创作时,男性文人也开始收录从古至今的女性作家选集。虽然女性在创作中展现出了不输于男性的文学才能,但依然需要依附于男性以扬名。所以男性在辑录女性作品选时必然会带上其所需要女性接受并效仿的独特气质。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明末托名于钟惺、谭元春的《名媛诗归》与清朝陆昶编写的《历朝名媛诗词》相继问世。这两部历朝女性作品选都收录了宋代朱淑真的作品。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写道:“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明末藏书家、出版家毛晋更是将朱淑真与李清照相提并论,并将二人作品合为一部,由此可见朱淑真作品可以成为明清女性学习之范本。伴随着大批闺秀参与到文学创作之中,朱淑真便在明清之际声名鹊起。但《四库全书总目》评朱淑真:“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世以沦落哀之,故得传于后。”四库馆臣认为:朱淑真在明清得以扬名,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

朱淑真因婚姻不幸,郁郁而终,父母将其诗稿付之一炬,朱淑真的死因至今众说纷纭。《明代社会生活史》中提道:“明末清初大量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塑造了众多才女形象。”在周清原所著拟话本小说《西湖二集》第十六卷《月下老错配本属前缘》中敷演了宋代才女朱淑真的故事,小说中将朱淑真塑造成了小户人家的女子,其娘舅吴少江因欠赌债,将朱淑真嫁给面目丑陋的“金怪物”,更增添了朱淑真情感经历的悲剧色彩。在明末,女性想要蜚声文坛,需要得到男子的认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朱淑真的命运更能得到广大女性的同情与怜悯。

明清之际,才子佳人对朱淑真的作品接受更多来自心理上的同情,朱淑真所经历的坎坷命运与传奇的一生在小说文化兴盛的明清也更具有生存空间。但除去心理因素,朱淑真作品在明清广受关注也有着特殊的学术背景,这是诗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二、借以矫正文坛流弊

问世于晚明末文坛的《名媛诗归》大量收录了《断肠集》中的作品。这部诗歌选本托名于钟惺评点,从清代以来关于作者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女性诗歌选为竟陵派诗歌理论张本。根据邬国平先生的《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可知:“从具体的诗文创作与批评看,朱明皇朝建立后,做了大量恢复‘先制’的工作,全国充满了复古的气氛。体现在学风上便出现了前后七子所提倡的散文宗先秦、西汉,古诗尚汉魏,近体学盛唐的复古理论。而公安派则强调,文学创作应信心信手,‘独抒性灵’。在各派理论中,学古和创作未能有机有效结合。”

竟陵派作家钟惺、谭元春在文坛出现两种流弊后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矫正,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钟惺与谭元春编选《唐诗归》的收录标准便体现了其诗学理论。钟惺在《诗归序》中写道:“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标举“幽深孤峭”的诗学风格。谭元春则肯定诗人独特的感情,反对抹杀个性的诗歌创作。而《名媛诗归》的选录标准便是:“发乎情,根乎性”的自然之诗与“清”的诗美主张。编者引谭元春相关言论,从“体逸”“地净”“境幽”三个层面概括“诗为清物”的具体特征。朱淑真的性格气质则更加贴近竟陵派的理论特色。如收录于《名媛诗归》第十九卷的《问春古律》:

春到休论旧日情,风光还是一番新。

莺花有恨偏供我,桃李无言祗恼人。

粉泪洗干清瘦面,带围宽尽小腰身。

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

这首诗以伤春女子的口吻描写了春日的景象,题以“问春”,隐含哀怨之情。春天已经到来,作者认为在万象更新之时不该再沉湎于往日的惆怅。但因怀念旧情,即使是眼中所见莺飞草长的景象也依然饱含幽怨。鸣叫的黄莺带来的是“恨”,桃李花开展现了恼人之景。作者面对草木蔓发的春景只得以泪洗面,因哀愁而清瘦。结尾处作者直言,春之神辜负了自己,而自己也辜负了这美丽的春天。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激发了诗人情感的自然萌发,并非模仿可得。这样的情感抒发自然而然,毫无雕饰。

《名媛诗归》起始部分写道:“若夫古今名媛,则发乎情,根乎性,未尝拟作,亦不知派,无南皮西昆,而自流其悲雅者也。”朱淑真的《问春古律》便体现了“发乎情,根乎性”的自然之感。《名媛诗归》的编纂者不满于晚明诗坛落入格调、法度的流弊,提醒诗人不要忘却写作初心。古典诗歌得以流传的根本原因是抒发本心、吟咏性情。这与钟惺在《诗归》中所提的“真诗”“真精神”不谋而合。因此,朱淑真的作品对明代文坛过于重法度、格调的现象具有反拨作用。

由此可见,《名媛诗归》为钟惺、谭元春的诗学理论张本,而对朱淑真作品的选取是在竟陵派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名媛诗归》中所选的朱淑真的作品展现出的便是钟惺、谭元春所倡导的“真性情”的诗美风尚。

三、用于宣扬正统诗教观

清代以来,女性创作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世家大族注重对女性才学的培养,出现了以家系血缘为纽带的女性创作团体。这一文坛风尚势必会带来女性词选的繁荣。《历朝名媛诗词》是一部重要的女性诗词汇编,陆昶在《历朝名媛诗词自序》中写道:“圣世右文,正诗教昌明之会,山陬海澨,咸事吟咏。然三百篇之微意,犹患其昧没于诸选本之中。”由此可见,陆昶选本注重“正诗教昌明之会”,在各家选本的基础上遴选出体现正统诗教观的作品。经过了晚明时期的社会动荡,清中叶社会开始逐渐稳定,由儒家礼教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渐渐取代了阳明心学。陆昶所编《历朝名媛诗词》从学术角度看是“正诗教之衰”,为诗歌创作打下范本,实则也为规训女性的一言一行。朱淑真的作品收入《历朝名媛诗词》,与《名媛诗归》选本中的作品有较大差异,如《下湖即事》:

晴波碧漾浸春空,邃馆清寒柳曳风。

隔岸谁家修竹外,杏花斜袅一枝红。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乘船游春所见之景。碧波荡漾,柳条舒展,一片碧绿中忽然出现的红杏引起诗人的注意。全诗清新自然,生机勃勃,既符合《名媛诗归》所提倡的“清”之理论,又符合陆昶在诗词遴选中所持“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而在《断肠集》卷九闺怨诗一编,13首诗歌皆未选入《历朝名媛诗词》,试举例分析如下:

览镜惊容却自嫌,逢春长尽病恹恹。

吹花弄粉新来懒,惹恨供愁旧日添。

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影穿帘。

眉头眼底无他事,须信离情一味严。

(《伤别》)

苦没心情只爱眠,梦魂还又到愁边。

旧家庭院春长锁,今夜楼台月正圆。

锦夜楼台双凤带,兽炉闲爇水沉烟。

良辰美景俱成恨,莫问新年与旧年。

(《诉愁》)

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宽余缠臂金。

别后大拚(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

(《恨别》)

这三首诗皆描摹离愁别恨,诗人因离情而伤感,无法自持。诗人无心他事,满心只有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只能靠睡眠来麻痹自己,这些诗皆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转而出。但这种情感太过沉重,不符合温柔敦厚的诗美理想。纵观她的13首闺怨诗,皆为此种主题,故陆昶未将其收录在《历朝名媛诗词》中,可见陆昶认为女性诗词应怨而不怒。

清代社会较明代有更多的女性参与到文学创作之中,但清代的女性诗选不如明代丰富,主要是由于清代恢复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核心进行创作理论建设。清代的《历朝名媛诗词》便体现了这一特征,选本以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对女性进行规约,与明末竟陵派主张的“幽深孤峭”的诗美特征有极大区别,故而朱淑真在两朝诗歌选本中也体现了不同的风貌。由于朱淑真的生活年代较明清较为久远,且史料不齐全,导致了许多争议,这便更扩大了后代对其解读的空间。而朱淑真的作品也会随不同时代的文坛需要而被编者选择,体现当时文坛的风貌。所以在分析朱淑真的作品时,应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寻找当时文坛的理论特色,全面系统地对朱淑真的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冀勤.朱淑真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王兆鹏.古代作家成名及影响的非文学因素——以李清照、朱淑真为例[J].社会科学,2006(3).

[3]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周清原.西湖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钟惺.隐秀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7]钟惺.名媛诗归.名媛诗归叙[M].明末刻本.

[8]陆昶.历朝名媛诗词[M].(清乾隆三十八年)红树楼刻本,1773.

猜你喜欢
朱淑真断肠名媛
咏玉米
冬至思亲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16:58:08
断肠明志 陈树湘
THE PRICE OF BEAUTY
汉语世界(2022年3期)2022-06-19 05:49:22
The Price of Beauty
初夏
儿童绘本(2020年9期)2020-06-01 07:48:45
思远
名媛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作品比李清照还多的才女朱淑真
山海经(2016年19期)2016-03-01 05:04:53
女词人的“绝”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