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电视剧《后宫·甄嬛传》,是根据流潋紫(吴雪岚)的网络连载小说改编而来的同名电视剧。全剧选取百余篇古诗词,所选诗词年份跨度大、分布广泛,涉及范围广,包括《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古诗词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诗意氛围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诗句本身的修辞格也对台词有润色作用。
《后宫·甄嬛传》是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宫斗剧,它能够经久不衰,与其题材选取、历史背景、人物台词等密切相关。《甄嬛传》不同于其他风靡一时的宫斗剧,它在贴近历史真实背景的基础上,深刻挖掘了女性共有的特性及其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构建了一个充满纷争与复杂情节的故事框架。在该剧中,角色没有被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坏人,其人物塑造植根于故事发展和历史背景之中,赋予了人物丰满的性格特征。精心选取的台词成为了该剧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剧中人物频繁引用古诗词,既符合他们出身名门、学识渊博的人物设定,又通过诗意的情感表达,升华了审美境界。这些典雅优美的古诗词,不仅美化了人物形象,还深刻展现了人物在复杂斗争环境中对真诚善良本性的坚守,这也是该剧的重要审美价值。剧中出现的大量古诗词,成为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诗意氛围的点睛之笔。
一、《甄嬛传》中古诗词的辞格
《甄嬛传》以雍正年间作为历史背景,剧中的王公贵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交谈间时不时会引用经典诗词来抒发情绪,表达态度。剧中人物所引用的诗词,对前后话语有一定的修辞作用,诗词本身的辞格也对台词、人物、情节有美化作用。
(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借两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彼事物来描绘说明此事物,以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等,本文探讨明喻的使用情况。如:
(1)长相思,在长安,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2)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例(1)是允礼独自坐在桐花台吹笛子,引用李白的《长相思》思念甄嬛。诗中“美人如花隔云端”便是明喻,诗中的“美人”就是允礼心中的甄嬛,将“美人”比作“花”,却与其相隔甚远,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悲痛感油然而生,让观众感受到这对佳人相爱却不能相伴的遗憾;例(2)是甄嬛出宫去甘露寺修行时,与允礼雨中定情,引用了宋代郭茂倩的《白石郎曲》。石头像玉一样纯净,松树也非常青翠,将二者的感情比作石头和松树,纯洁美好,这里两人对这份感情充满了期待与热情,也为后续的分别埋下伏笔。
这些诗词的引用对剧情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诗词的比喻辞格也强化了剧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二)对偶
对偶是诗词曲赋中常见的辞格,使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表达相关或相反语意。对偶辞格让台词具有对仗美,使诗意韵味在影视中呈现出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表达,让宫斗剧的古典意蕴更深刻。
(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4)美淑人之妖艳,因盼睐而倾城。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
例(3)中的诗选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在剧中是合宫赏花时,甄嬛为皇后出头所吟诵的诗,“庭前芍药”和“池上芙蕖”是相似意义的对偶,目的是突出后面“牡丹真国色”,夸赞皇后国母本色,暗示华妃等一众妃子即使再得宠爱、再美丽也不能与皇后相提并论;例(4)中“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这一处对偶,是对玉娆美貌的赞美,也是皇上为玉娆赐名的来源,一个“婉”字又是皇上对纯元皇后的思念,是“白月光”般挥之不去的情感。
对偶在诗词曲赋中的运用,将对仗美、工整美发挥到了极致,对偶的运用不仅为诗词增色,也为台词增色,使人物语言更鲜明。
二、《甄嬛传》中古诗词的修辞效果
(一)塑造人物形象
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不仅从视觉效果上呈现,还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各方面来表现,在《甄嬛传》中,每个人物都是饱满的,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语言也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形象。
甄嬛是剧中的核心人物,但不同于普通的宫斗剧主角,她并不是一直拥有主角光环的大女主。她经历了跌宕起伏,自身性格也在变化和成长,这也正是这部剧的亮点。甄嬛作为一个出身高贵、知书达理的女子,她的言行举止无不流露出大家闺秀的气质。
甄嬛是一位有学识有内涵的女子。如:“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香减玉消。”这是甄嬛在入宫殿选时,皇上问她的“嬛”字是哪一个,她用蔡伸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中的“嬛嬛一袅楚宫腰”来解释自己闺名的由来,由此可以看出她不是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典范。优越的家庭条件让她拥有广博的才学,加之样貌和纯元皇后有几分相似,便更得皇上喜爱,最终成功入选。
甄嬛是一位聪明有谋略的女子。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沈眉庄被陷害假孕后,甄嬛和皇上并头夜话时提到的,节选自宋代释道川的《颂古二十八首·其一》:“将杖探其水,方知水浅深。路遥知马力,岁久辨人心。子不孝,父不慈。恭而无礼,亲而有疏。”甄嬛没有极力为沈眉庄辩驳,也没有力劝皇上查明真相,而是温和从容地用一句诗来点明自己的意图,体现出甄嬛的沉着冷静。
甄嬛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女子。如:“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甄嬛对皇上失望至极,自行出宫修行,在生下胧月后跟皇上诀别,用卓文君的《诀别书》拜别皇上,宫中的女子在这四方天地里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妃嫔们一切都以皇上为主,乐皇上之乐,自己和孩子的一生都依靠皇上,甄嬛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果断放下一切,爱憎分明,不爱就直接离开,勇气可嘉。
从诗词方面入手分析,皇上是一位深情专一的男子。如:“纵得菀菀类卿,亦除却巫山非云也。”这句出自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皇上心中一直有纯元皇后,对甄嬛的爱也是因为纯元皇后,她们样貌和性情的相似让皇上始终无法忘记纯元皇后,而甄嬛也不过是纯元皇后的替身。这句诗是因为甄嬛误穿了纯元皇后的衣服后,皇上想起了昔日最爱而写下来的,他认为纯元皇后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美好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皇上的钟情。但依据剧情发展来看,皇上经历“九王夺嫡”,为了权位杀害了妃嫔和自己的亲生孩子,心狠手辣;对待妃嫔只是一时兴起,实则薄情寡义;疑心兄弟篡位、疑心妃嫔勾结,天性多疑。皇上的多面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而从诗词着手,最典型的则是一位对纯元皇后专情的帝王。
通过诗词呈现出来的皇后,是一位对皇上深情、对各宫妃嫔大气的女子。“郎情似酒热,妾意如丝柔。酒热有时冷,丝柔无断绝。”这是甄嬛回宫诞下双生子后皇后的祝酒词,出自唐代郑遨的《长相思》,将“郎情”比作“酒”,“妾意”比作“丝”,“热酒”会冷,即皇上对各嫔妃的感情可能会忽冷忽热,但是皇后对皇上的感情却像丝线一样柔和、无绝期。皇后在这里一方面向皇上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其实另一方面也暗示甄嬛不要因诞下皇嗣便恃宠而骄。皇后的发言总是给人一种大气、宽慰的感觉,表面上她不争不抢,主张各宫和睦相处,实则在背后捅刀子、戕害皇家子嗣、陷害各宫妃嫔,这些也是诗词没能呈现的。
华妃始终是一个直率的人,爱恨全都流于表面。她始终深爱皇上,对其他妃嫔却是充满嫉妒与不屑。如:“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这是甄嬛被曹贵人设计跳惊鸿舞后,华妃趁机提到的《楼东赋》,出自《梅妃传》,是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所写。华妃此举意在提醒皇上他的挚爱纯元皇后,以及二人曾经的甜蜜时光和海誓山盟,也直接说出“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这样直白的话。家世显赫的华妃,性子直爽,敢爱敢恨,言行举止都流露出武将家门的威风豪气,可也正是因为家世太过显赫,让生性多疑的皇上有所芥蒂,使得华妃终生无子,最终成了一枚弃子。
果郡王执着专情,无论是从诗词中来分析还是通过剧情的发展来看,他都始终专情于甄嬛。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甄嬛和果郡王泛舟而归,谈论西施范蠡泛舟太湖,允礼念汤显祖《牡丹亭》的戏文,来暗示自己对甄嬛的喜欢,只是当时甄嬛是皇上的宠妃,只能借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果郡王的专情与皇上的专情有别,他对甄嬛是纯爱,而皇上只不过是心里的执念。甄嬛离宫后去了甘露寺,果郡王不在乎她是废妃,而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意,二人心意相通,得以短暂相爱。
(二)推动情节发展
电视剧的台词是使剧情得以衔接连贯的关键,诗词曲赋在《甄嬛传》中的运用,不仅使人物对话完整,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完善故事链的关键。
《甄嬛传》中出现的古诗词插曲是温庭筠的《菩萨蛮》,这首诗贯穿全剧,将诗句配上音乐,更是将宫中女子的心境表达到极致,仿佛一位满腹闺怨慵懒妩媚的女子站在面前。这首诗在剧中反复出现,见证了核心人物甄嬛的个人成长,将深宫女子的生活和不得不离经叛道的无奈表达了出来,贯穿了整个故事。
甄嬛在倚梅园祈福时,吟诵过“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为后面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第一次是这句诗被余莺儿听到,后因皇上寻找吟诵该诗句的女子,余莺儿冒认。第二次是在接近结局时,各宫妃嫔陪皇上看冰嬉表演,皇上说起冬日的梅花,皇后提起自己的姐姐纯元皇后,便说了“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目的是让皇上想起曾经的爱人,也是让甄嬛难堪,想到自己只是纯元皇后的替身。崔道融《梅花》中的这句诗是贯穿全剧的经典诗句,在剧情的开始和结尾呼应出现,对剧情发展有推动作用。
《诗经·国风·郑风》中《女曰鸡鸣》中的“终生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在整部剧当中出现过多次。第一次是果郡王与甄嬛在凌云峰相爱时,他们的合婚庚帖上写着“愿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象征着二人美好爱情的开始,也为后面二人因身份问题不能在一起埋下伏笔。后面皇上疑心甄嬛和果郡王关系不一般时,让甄嬛用毒酒毒死果郡王,在这个剧情里面,果郡王举杯说道“终生所约,永结为好”,甄嬛随即对道“琴瑟再御,岁月静好”,之后便迎来了二人的悲剧。还有一次是沈眉庄临终前为诞下的公主取名为“静和”,甄嬛说出其蕴含便是“温和从容,岁月静好”,沈眉庄和温实初的爱情就像甄嬛和果郡王一样,因身份的阻隔,不能修成正果,只能借孩子来表达这份感情。这几句诗贯穿两对无法相爱的人的爱情故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烘托诗意氛围
诗词的运用能够烘托诗意氛围,古装剧意在强调“古”,一部古装剧要想拍得好,台词是关键,既要展现出古人真实的交流氛围,也要让观众能够听懂、看懂。
甄嬛第一次得宠后,皇上便经常去碎玉轩看望甄嬛,甄嬛劝皇上不可独宠一人,皇上便听了她的话,当晚去了华妃的翊坤宫,但是甄嬛始终心有遗憾,内心依然希望皇上来看自己,便一边弹琴,一边吟诵起《湘妃怨》中的“雨潇潇兮洞庭,烟霏霏兮黄陵,望夫君兮不来,波渺渺而难升”,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皇上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出现,配上夜里下雨的场景,让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在门外的皇上听到了甄嬛吟诵《湘妃怨》,随即也吟诵起了白居易的《听弹湘妃怨》:“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二人情意相通,更显诗意氛围。
甄嬛回宫后与果郡王再无可能,在一次赠礼中,果郡王送给甄嬛一个珊瑚手串,甄嬛说道:“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这句诗选自吴伟业的《古意》,涉及顺治帝与董鄂妃、博尔济特氏的故事,原诗是怜悯废后身世高贵,只因董鄂妃之故而不得顺治帝爱怜,最终落得与上阳宫人一样的命运。这里甄嬛吟诵此诗,是为了表达自己与果郡王虽然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遗憾,诗词的引用使这种氛围和心境表现了出来。
三、结语
《甄嬛传》台词引用的大量古诗词,在人物塑造、情节推动、氛围渲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像《甄嬛传》这样,没有那些所谓的“主角光环”和“逆袭反击”,而是让剧情自然合理地发展下去,并将古诗词、古文化等融入大众喜欢的娱乐方式中,潜移默化地将这些知识传输给观众,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很好的影响。因此,影视剧应当结合现实,古装剧更需在依据史实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观众去体会感悟古人古物古文化,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李红秀.网络小说的传统文化之美——《后宫·甄嬛传》走红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罗伯特·斯科尔斯,詹姆斯·费伦,罗伯特·凯洛格.叙事的本质[M].于雷,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张彩丽.论电视剧《甄嬛传》对诗词曲赋的运用[J].电影评介,2012(22).
[4]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陈赢.电视剧《甄嬛传》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