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倡导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创设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让体验指向每一个个体,让学生在亲历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在体验式教学中,过程即价值,过程重于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教学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将对阅读教学产生良性作用。体验式教学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能够改变学生囿于听讲、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活跃、自主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将经验内化为知识,将知识建构为能力。
传统的高年级阅读指导存在多个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过于形式化,缺乏有效方法,难以持续地将阅读内化为一种能力。
首先,在教材运用上,教师过度解构教材导致每个阅读内容孤立存在,缺乏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部分教师存在“抓不住主线”的情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获得独特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一、创设情境,代入体验
情境驱动教学,为教学提供支架。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支持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教学。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探究活动,习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在于培育学生应对未来生活的素养。
在准备汇报课《田忌赛马》阶段,笔者最初使用了“今天我们将回到战国时期,走进一个精彩纷呈的赛马故事”作为课堂导入,然而学生的反应平平,甚至有些熟知故事内容的学生在台下窃窃私语。面对这一情况,课题组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思考:“如何在学生已经熟悉故事内容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对此,笔者尝试了多种方法。首先是制作赛马动画,通过视觉代入让学生直观感受赛马现场的氛围;利用呼声、嘘声、疑问声以及沉默的听觉效果来营造悬念,还使用一段耳语来引出故事复述。这些手法证明图像再现、音乐渲染和角色扮演比直接的语言描述更有效。
此外,还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假设。例如:“孙膑在策划时是否有所顾虑?他的计策是否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一境”,不断推敲,最终在课堂结尾总结出田忌赛马能够取胜的关键条件。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反复“进出”文本,思考各种可能性,寻找证据支持或反驳假设,这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二、借助活动,增强体验
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经历,从自我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是多元智能理论所推崇的教学方法。过度注重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会导致学生阅读过程敷衍,阅读体验肤浅。体验就是亲历以后,停留的东西。要获得体验,首先要亲历。把学生遇到的知识,转化为亲身经历的东西;其次要停留,让学生去巩固,去领悟,去感受。
在《田忌赛马》教学过程中,课题组经过研究设计了连续进行的“赛马事件大回放”和“孙膑思维大探秘”两个任务。每组学生推演赛马出场次序,通过实战PK活动进行排兵布阵的过程性补充,以直观方式呈现孙膑的思考过程。在深入体验了孙膑思维的缜密后,学生进一步在文本中寻找孙膑排兵布阵的依据,更好地理解人物背后的智慧。
此外,通过“夸夸孙膑”和“扮演孙膑”的活动,学生实际感受到孙膑的才思敏捷、胸有成竹。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充分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即通过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活动,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使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三、开放互动,丰富体验
有效的互动强调建构、开放与思维,没有思维互动的课堂,就缺乏探究的活力。互动体验的吸引力在于,不仅让学生在行动上动起来,更让学生在思维上动起来,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交流的通道,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表达。在实现了学生和文本的互动之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沟通也是体验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除了形成自己的想法,在理解他人想法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想法的完善。课堂进行到高潮部分,就应给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使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
在《田忌赛马》一课的高潮部分,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齐威王不按照上、中、下的顺序出马,田忌是否还会赢得比赛?”这一争论环节回应了课堂开始时设立的问题情境:“大胆提议的同时,孙膑心中是否有所顾虑?他的计策是否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学生通过对文本中孙膑细致观察和慎重判断的依据进行分析,将孙膑在“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中的智慧体现迁移到了讨论中。一些学生甚至扮演孙膑的宿敌庞涓,为齐威王提供战略建议。学生的阅读体验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章或人物,不再局限于个人主观的视角。
四、联通生活,迁移体验
在阅读教学联通生活体验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多在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经验为跳板来辅助阅读教学,却往往忽略了用阅读教学来反哺生活体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积累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即是阅读体验的来源,也是阅读体验广阔的实践场。在阅读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运用阅读体验,只有将学习活动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将课内与课外相互联结,将书本与生活相互融通,引导具身体验,关注学生成长,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最大效度地发挥阅读的作用。
当学生发现孙膑通过观察找到可能性,通过比较找到优势,通过换位思维找到赛马胜利的方法,同时联想到曹冲“既然无法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那就找一个东西代替”,司马光“既然人离不开水,那就让水离开人”,以及诸葛亮“既然三天造不出十万支箭,那就借一借”,思维的火花更加闪耀。在这个时候,课后研学的任务是达成单元导读的人文要求,让“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最初课堂结束时教师推荐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和《史记》,希望学生阅读更多智慧故事,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智慧人物,探究他们的思维方式,绘制智慧人物思维导图。然而,考虑到这种知识迁移仍然局限于知识本身,后来将推荐内容改为“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制订考前最优的提分计划”。这一调整果然提高了学生完成第二个研学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远远超过了第一个任务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研究与实践中,教师还应该继续细化互动体验式阅读指导策略,依据阅读文本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互动形式更多样,使体验维度更多元,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师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联通,实现阅读主体在时空、感官、角色、心理上的多维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责任编辑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