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承

2024-12-22 00:00:00马玥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3期

[摘要]新媒体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文章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面临的信息碎片化和娱乐化问题,同时论述了新媒体所开辟的传播途径及其带来的创新表现形式。其次,文章探究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重构,包括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和数字化手段的引入等。最后,文章强调了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承的相互促进关系,指出相关主体未来应继续探索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传统文化;媒介重构;价值传承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格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实现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承,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路径,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一、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社交平台、视频平台等使得传统文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触达全球各地的受众。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传统文化爱好者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博物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展览,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欣赏各类文物。

新媒体的创新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古代建筑,感受其宏伟壮丽;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古籍中的文字可以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趣味性。

新媒体还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互动性。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如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线上活动,鼓励受众上传自己的作品,如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激发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新媒体也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之间的交流,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助力。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态势。传统文化往往具有系统性,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中,其内涵容易被片面解读。例如: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常被简化为几句名言警句进行传播,导致读者难以全面领略作品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

娱乐化内容在新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众多内容创作者为了吸引受众关注和获取流量,往往将娱乐性作为内容创作的首要考量因素。传统文化在这种氛围下,可能被过度娱乐化包装,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特性。例如,某些历史故事被改编为搞笑短视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播范围,但同时也存在扭曲历史事实、误导观众的风险[1]。

新媒体中的海量信息也使得传统文化面临被湮没的风险。新媒体平台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内容涌现,传统文化的声音很容易被其他信息所掩盖。同时,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被分散,难以专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且一些不良信息可能通过新媒体迅速蔓延,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二、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重构

(一)新媒体平台的运用

社交平台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关键渠道。在微博上,各类文化博主从独特的视角,通过生动的故事、深刻的分析,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他们将晦涩的古籍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下绽放光芒。例如,一些博主对《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进行解析,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在微信公众号上,各传播主体则以专题形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不同价值。有的公众号专注于传统美食领域,详细介绍各地特色菜肴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和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2]。

视频平台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展示空间。在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上,大量年轻的创作者运用动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重新演绎传统文化。例如,一些动画创作者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蓝本,制作出画面精美、情节跌宕起伏的动画作品,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传递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普通民众也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们通过拍摄自己表演传统武术、演奏民族乐器、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视频,展示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魅力,引发网友的争相模仿。

(二)数字化手段的引入

数字化修复技术让古老文物重焕生机。许多珍贵的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存在破损、褪色等问题。相关主体通过应用数字化修复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高精度的扫描,还原其原本的形态。例如,一些博物馆利用数字化修复技术对古代书画进行修复后,能让观众欣赏到完整的书画作品。同时,经数字化修复后的文物可以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展示在全球观众面前,突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文物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人工智能在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者快速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古籍文献。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传统文化内容。一些文化类App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传统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显著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媒介重构的意义与影响

媒介重构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新媒体平台和数字化手段,相关主体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界限,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将其展现在大众眼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媒介重构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可以跨越地域界限,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融合。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际时尚界、影视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媒介重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和数字化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举办文化活动、推广文化旅游,相关主体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3]。

三、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价值传承

(一)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内涵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诚信、孝顺等,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诚信是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的基石,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运行;孝顺则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能够促进家庭和睦。这些道德观念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法的线条之美、绘画的色彩与构图之美、音乐的旋律之美、舞蹈的姿态之美,都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在新媒体语境下,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科技水平,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在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类节目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其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增强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4]。

(二)新媒体促进价值传承的方式

新媒体平台为传统文化的故事化讲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相关主体通过短视频、动画、漫画等形式,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领悟其中的价值观念。例如,一些动画作品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蓝本,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精美的画面,传递了勇敢、善良、团结等价值观念。同时,相关主体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等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故事讲解和价值解读,从而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新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相关主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举办各种互动活动,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如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让公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同时,相关主体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话题讨论、投票等活动,让公众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

(三)价值传承的成效与挑战

近年来,新媒体在传统文化价值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些节目以新颖的形式和生动的内容,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增强了公众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同时,一些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账号也收获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其通过分享各地区的传统文化,使更多人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一,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娱乐化,这导致传统文化的价值被稀释。其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版权保护、内容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相关主体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强新媒体平台内容建设,提高传统文化内容的质量,避免传统文化相关信息的碎片化和娱乐化传播;二是加强版权保护和内容监管,规范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保护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三是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挥二者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

四、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承的联系

(一)媒介重构为价值传承提供新途径

新媒体语境下,媒介重构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渠道。相关主体通过运用社交平台能够使传统文化快速触达全球各地的受众。一条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图文,在社交平台上可能会获得众多网友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从而使更多人了解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微信公众号通过专题形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5]。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文化价值的生动呈现创造了更多可能。精心制作的纪录片以严谨的叙事方式展现古老的技艺,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短视频则以简短、有趣的内容,展示传统武术、民族乐器和传统手工艺品等,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数字化手段的引入,如线上展览和虚拟博物馆,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高精度的扫描和修复技术让古老文物得以更清晰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

(二)价值传承指明媒介重构的方向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为媒介重构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审美、历史等价值观念,促使媒介在重构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容的品质。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媒介会精心策划有深度的专题报道或访谈节目。另一方面,公众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推动着媒介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当人们渴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时,媒介会积极探索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虚拟博物馆中,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古代书画作品的细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形式满足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也实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承。

五、结语

新媒体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在面对挑战的同时,相关主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通过不断推进媒介重构和加强价值传承,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未来,相关主体应持续探索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艺凡,闫海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4(27):33-36.

[2]任广镇.新媒体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破圈”研究:以湖州蚕桑丝绸文化为例[J].中国广播影视,2024(18):92-95.

[3]卢迪,王蔚.数智时代传统文化“跨传播”新路径:跨文化新媒体研究的视角[J].对外传播,2024(09):27-31.

[4]李梦桐.新媒体视阈下优秀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4(19):59-61.

[5]孙世昭,王文波.新媒体背景下传统造纸工艺的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J].造纸科学与技术,2024(07):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