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文章基于场域理论,根据国内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案例,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角度剖析高校图书馆的场域元素,包括独特的文化场域、丰富多样的资源以及良好的文化惯习。文章提出场域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育人策略,包括优化场域以构建良好文化育人环境、整合资本以提升文化育人综合实力、培育惯习以促进文化育人精准服务,以期为高校图书馆优化文化育人功能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场域理论;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这一重要讲话强调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凸显文化育人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中对图书馆的服务育人工作从服务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空间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独特的空间环境和多元的服务方式,为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支持。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高校内部构建独特且充满活力的文化场域,通过整理、研究和展示相关文化资源,能够让师生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高校学术繁荣和文化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场域理论与图书馆
场域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主要用于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和个体行为。图书馆场域可以被视为一个由多种行动者(如图书馆馆员、读者、书商、数据库商等)和资源(如馆藏资源、空间资源、技术资源等)构成的社会网络。这些行动者在图书馆场域中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权力结构。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馆藏资源、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会影响读者的行为,而读者的需求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决策。场域理论为图书馆优化服务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工具,相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面,较多研究阅读推广服务,此外还有涉及展览服务、信息服务等的研究,研究的资源类型包括数字阅读、有声阅读等。
二、高校图书馆与文化育人
国内文化育人的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不断深化。张明明[3]在1995年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育人研究起源于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多与校园文化相关联。2012年,高等教育学校文化育人研讨会暨第五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必须以文化育人为灵魂和基础。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量不断增加,图书馆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育人的作用进一步体现在特色馆藏文化上,如戏剧文化、地方文化、非遗文化、革命文化、影音文化等。
国内高校图书馆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递平台,转变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纷纷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新路径、新方法与新机制。北京大学图书馆[4]的毕业季活动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助力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读书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浙江大学图书馆[5]在打造“文化讲座+文化展览+悦空间”立体文化育人平台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空间优势,拓展文化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6]开展文化环境设计、主题展览、文化讲座、名师库建设、真人图书馆等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重庆大学图书馆[7]成立文化育人中心,通过设计文化服务架构,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服务学生群体。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8]以历届读书月活动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在构建校园阅读文化中的职责及可行之法。
三、高校图书馆中的场域元素
根据场域理论,大学图书馆场域是一个能对各类读者、图书馆管理者、大学管理者等各图书馆利益相关主体产生作用的公共空间,是各利益相关主体对各自利益及公共利益表现出关切和介入的社会空间,承担着历史文化传承、公民素养培育、大学精神凝聚等文化功能[9]。场域理论强调社会空间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其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优化图书馆中的场域要素来优化自身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场域角度:独特的文化场域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文化场域,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重要支持,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的核心使命。高校图书馆作为不同学术领域、思想体系和文化符号互动的枢纽,通过保存与传播知识、提供资源与空间,鼓励读者在这一场域中学习与积累知识,促进知识再生产和文化创新。
(二)资本角度:丰富多样的资源
资本是行动者获取和维持其在场域中位置的关键资源,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性资本。在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过程中,资本主要包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文化资本方面,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纸质图书、电子资源、特色馆藏和历史档案等,涵盖众多学科领域,为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在社会资本方面,高校图书馆通过与学校各部门、社会组织、文化团体、企业等建立广泛合作,引入外部文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育人合力,丰富文化育人的内容和方式,全面提高文化育人效益。
(三)惯习角度:良好的文化惯习
图书馆不仅是阅读空间,还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场域中,图书馆与读者属于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关系,读者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构成了读者在图书馆的“惯习”,影响着读者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如何进行学习和交流。图书馆馆员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惯习,采用创新的工作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有效的引导。对读者来说,文化惯习指读者在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高校图书馆引导读者形成良好的文化惯习,可以激发读者的内在动力,从而主动参与交流活动,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文化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场域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育人策略
(一)优化场域,构建良好文化育人环境
高校图书馆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其空间布局深刻影响读者的使用体验和学习效率。合理的空间规划十分重要,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设置安静区与讨论区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安静区为需要独立思考的读者提供安静的环境,讨论区为读者开展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互动学习活动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高校图书馆增加多功能区域能够提升空间利用率,丰富图书馆的文化内涵。高校图书馆通过布置温馨舒适的阅读角,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通过定期更换展览区的主题,展示珍贵文献、艺术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为进一步提升读者的参与感,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策划和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主题展览、学术讲座、文化交流沙龙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图书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高校图书馆通过举办主题展览能够围绕特定学科、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拓宽读者视野;通过举办学术讲座,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激发读者学术热情,促进学术交流;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沙龙为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师生提供跨界对话平台,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历史文化遗产或通过举办新媒体传播文化讲座,使读者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二)整合资本,提升文化育人综合实力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应深入挖掘和整合地方历史、红色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提升文化服务品质。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通过将实体馆藏转化为数字资源,整合电子图书、数据库、在线课程等数字资源,建立文化数据库、开发在线阅读平台等,使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育人的效果。
高校图书馆须有效整合校内和校外两种社会资本,构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升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其可以与学校各院系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与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多样化的文化育人项目,以整合校内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校外社会资本带来更丰富的外部资源和文化传播机会,能够拓宽育人范围。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外部的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建立联系,共同策划专题展览、文化讲座和历史文献交流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在吸纳外部社会资源的同时,将校内的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播到社会。
(三)培育惯习,促进文化育人精准服务
惯习是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读者惯习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图书馆优化服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书馆馆员是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的重要主体之一,其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文化育人效果。伴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技术的进步,读者的行为惯习和阅读习惯呈现动态变化的态势,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到现今的数字化阅读,从静态的文字浏览到互动式的多媒体体验,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深刻地影响读者的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理应响应这一趋势,深入开展调研与数据分析工作,通过收集读者对图书馆文化育人服务的需求反馈,为图书馆优化文化育人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年龄层、专业背景及阅读类型的读者的需求和惯习往往存在显著差异。从年龄层来看,新生倾向于探索性阅读,以拓宽视野,高年级学生注重专业深度,通过查阅专业文献、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来完成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从专业背景来看,理工科学生常阅读与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相关的专业技术类书籍,文科学生常阅读与社会现象、文化批判和理论探讨相关的人文社科类书籍。从阅读类型来看,部分读者注重文献的权威性和时效性,部分读者关注文学作品、历史传记或科普读物,还有部分读者为了提升自我能力选择阅读职业技能书籍、行业报告或职业发展指南。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在遵循服务共性与普遍性原则的同时,能够从读者的独特视角出发,不断调整与优化服务模式,从而更加贴近读者的实际需求,激发读者参与图书馆各类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文化育人的效果,文章基于场域理论,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高校图书馆要通过优化场域、整合资本和培育惯习等措施来提升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活动的满意度。未来相关研究应关注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应用更多有效且实用的策略与方法,推动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事业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李红香.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路径与实践[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11):86-89.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4-10-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张明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六个转变[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03):110-111.
[4]李杨,柴腾,张久珍.高校图书馆毕业季活动育人功能分析: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16):157-164.
[5]杨国富.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浙江大学图书馆立体文化育人平台建设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03):84-87.
[6]陈幼华,陈进,郝雁.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活动实施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02):35-41.
[7]王姝,曹京,魏群义.重庆大学图书馆文化服务架构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24):75-78.
[8]胡开胜,周玉波.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价值追求与途径探索[J].图书馆,2020(02):93-98.
[9]倪代川,季颖斐.布迪厄场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场域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0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