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综艺节目《种地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如何运用流动的影像概念去展现农耕文化的生长性特征发现,该节目通过展现贴近生活的劳作实践活动,深度阐释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等核心话题,实现了艺术真实感与生活实践在视听传播中的有机结合,从而对农耕文化、乡土情结进行了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影像重塑与阐释。同时,该节目在主题选择、传播方式与情感表达上求新求变,既实现了时代主题与社会议题的时尚化表达,也满足了当前受众对纪实类综艺节目的品质要求,更为同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劳作纪实综艺节目;《种地吧》;乡土文化;影像书写
劳作纪实综艺节目《种地吧》以回归土地为创作内核,通过综艺影像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劳作实践等价值元素进行创新表达,真实展示了由十位年轻人组成的种地小队播种、灌溉、收割小麦以及开设农夫集市的全过程。同时,该节目借助“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传播形式展现了代表中国文化根源的农耕文化,传播了土地、种植与责任的理念。文章旨在探讨《种地吧》如何运用流动的影像概念去展现农耕文化的生长性特征,并揭示乡土空间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投影的重要性。
一、农耕生活的真实再现与影像书写特征
流动的影像是对不断发展与演变的文化的一种隐喻,乡土空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在现实层面上的形象体现。在《种地吧》节目中,土地扮演着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核心角色,其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构成了节目的显著标识,蕴含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而种地小队的日常劳作实践则成为有效传递农业、农村及农民“三农”主题的手段。该节目生动展示了一系列与农耕活动相关的细节与情景,借助视听传播的力量,将艺术创作的真实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构建了一幅鲜活立体的农耕文化画卷。
(一)从大主题中抓紧“耕种”:真实记录农业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众多影视制作平台先后推出以乡村为背景的综艺节目,主动投身到“三农”事业的发展中。例如,《向往的生活》《山水间的家》《乡村合伙人》《云上的小店》等均将乡村环境作为节目背景,主要聚焦短期的生活体验,展现的是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光。《种地吧》则突破了以往纪实类综艺节目的创作思路,以小麦的生长周期为录制周期,将真实的农业生活作为节目表达的核心内容,关注粮食安全议题,聚焦土地耕种本身。《种地吧》共录制192天,导演组及幕后人员未设计剧本情节来推动节目进展,且不干涉种地小队的任何活动,力求打造一个真实的农村生活环境,真实记录种地小队凭借自身力量与智慧进行收割、通沟、播种以及开展其他养殖项目的过程。
(二)从选址到田园风貌:展现原生态乡村生活
中国人从古至今与土地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更是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根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1]。《种地吧》导演组先后前往海南、广西、四川以及北京周边等多个地区进行踩点,在考量种植难度、土地差异等多重因素后,最终选择将节目拍摄场地设置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的一个村子里。《种地吧》第一季租借耕地142亩,用八块农田、三个鱼塘、两栋旧房子、一个仓库等构建了一个常规的农户场景。该节目第二季选址与第一季相同,但种植面积超过450亩,不仅开展蔬果大棚种植及衍生品的研发工作,7+f95b/HY5R/cKb8i/Tot81MUczq32yX+EhHyfyVXOc=还对虾稻共生这一立体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种地吧》通过深度挖掘与艺术再现,成功展现了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和田园风貌的构建意义。该节目选取了一系列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满目葱郁的绿色麦苗、金黄的麦田等,并充分展现了农耕文化的丰收喜悦与季节轮回之美。在同期声效设计方面,《种地吧》巧妙融合乡村早晨的鸟鸣与黄昏时家禽归巢的鸡啼,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听觉体验。《种地吧》所展现的一系列乡村景观元素,恰好是现代都市生活中难以直观触及却又深深向往的田园意象,能够唤醒公众对乡村生态文明及其建构意义的关注与思考,并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
(三)从城市走向田野:构建乡村新农人形象
对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来说,挑选参与节目叙事的嘉宾是节目筹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适当的嘉宾选择对节目主题的表达与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种地吧》导演杨长岭表示,“在阅读《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时,惊讶于中国农民的流失和他们离开土地的原因,再加上我们更希望做出一档贴近生活、贴近少年成长的节目”[2],因此节目组通过简历筛选、面试、试拍等多个环节,最终组建了由十位踏实真诚的少年构成的种地小队。在节目正式拍摄前,种地小队接受了医疗安全、消防、瓦工以及木工等技能培训,其中还有人考取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相关执照。
农民是乡村社会活动的实践者,是乡村文化创造与传承的核心载体,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与土地的情感联系形塑了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城乡关系重构和社会发展变迁的背景下,年轻人选择回归农村,以“新农人”的身份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他们运用现代科技与管理理念来革新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凭借自身多元化的背景和创新思维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种地吧》以“种地”为核心目标,将十位素不相识又远离乡村生活的城市青年聚集在一起,促使他们相互了解、不断磨合,一起耕耘收获,从而激发了他们埋藏在民族文化血脉中对土地的情感,使得每一颗年轻的心受到一次关于土地、劳动、人生的洗礼[3]。
二、探索新排播方式,重塑内容传播格局
(一)打造衍生综艺群,实现综艺日更化
在综艺行业不断挖掘长尾价值的过程中,不少网络综艺衍生出的综艺节目数量相当惊人,衍生综艺节目已成为综艺节目的新样态和传媒艺术的新现象。早期的衍生综艺节目大多采用相对简约的形式,如拍摄花絮、幕后访谈等作为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受众需求的细化,衍生综艺节目逐渐发展并成为一种全新的综艺形态,它们脱胎于原有的主节目,与母体综艺节目的内容保持着紧密联系。现今的衍生综艺节目不仅有基于母体综艺节目素材的“再创造”能力,更能脱离母体综艺节目素材进行“新创造”[4]。《种地吧》实现了“母体综艺+衍生综艺群”的集合播出,深度展现了综艺主线内容以外的细节、人物形象和内容。
《种地吧》采用纪实化的拍摄手法,在192天的录制期内实行每天24小时不间断录制,机位全面覆盖农田与住所,由此产生了海量素材。依托海量素材,《种地吧》每天都会播出新内容,构建了综艺节目日更的新图景。其中,双更的正片突出呈现农作物的耕种情况,《麦田餐桌》《男生宿舍》《生活特辑》《出发吧!红包》《农业小课堂》等衍生节目内容则聚焦农村的生活与农业的科普。衍生综艺节目以“人”为核心衍生要素,深度挖掘并展现人物的独特性格与故事,以此独特视角为起点进行拓展,旨在迎合受众对探索新农人背后故事的浓厚兴趣,打造了一个专属化的观赏体验环境[4],全面讲述新农人与农村、农业的故事,强化了节目的可看性与吸引度。连续的更新频率有利于增强受众对综艺节目的黏性,使受众能够沉浸在节目中,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更在节目播出后延伸出丰富的讨论话题与内容。
(二)跨媒体融合传播,构筑立体化网络
媒介融合环境催生了跨媒体叙事,詹金斯认为,跨媒体叙事最理想的形式就是“每一种媒体出色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故事的叙述做出贡献,创造出完整的叙事体验和更大的叙事体系”[5]。跨媒体叙事指充分发挥各种不同媒体平台和媒介特性的优势,讲述不同的故事片段并使之互补。《种地吧》采用“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形式,在爱奇艺视频平台播放以粮食耕种为主题的主线故事,同时节目组会在微博与抖音双平台同步进行每日打卡直播,实时更新种地小队的农耕进度,让受众以“云监工”的身份观察种地小队的劳作过程,将种地场景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场景相连接。此外,种地小队成员的个人账号主要更新个人的种地Vlog,通过每位少年各自的独特视角全方位展示自身与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和心得体会。无论是正片、成员个人Vlog还是各类直播活动,都与原节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构建了一个以原节目为核心、向外辐射的超文本网络体系。各故事要素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能不断吸引受众参与到互文游戏中,既极大丰富了叙事的内涵和趣味,又增强了受众对叙事的忠诚度和黏性,最终形成了庞大的忠实粉丝群[6]。
三、劳动价值观与乡村精神的情感化体现
帕特里克·科尔姆·霍根(Patrick Colm Hogan)提出,在故事结构的每一个层面,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情感系统。最小单位的事件通过因果关系构成大事件,大事件再构成情节,情节再构成故事,故事再构成完整的叙事作品,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起着重要作用[7]。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众情感表达增添了更为多样化和丰富的形态,让理性与感性交织共生。在此背景下,文艺创作者应不断探索并实践新颖的情感表达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发掘乡村文化共鸣,塑造乡村振兴情感纽带
在传播学范畴,共情传播是学者用以描绘社会信息流通中情感与情绪相似性的生成、流通及扩展过程的一个概念。当数字媒体运用富含理性的情感化叙述手法时,能够显著提升内容的互动性和吸引力,促使受众在传播链条中更加沉浸并积极参与,从而更易对信息主题产生情感共鸣,接受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劳动纪实类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根植于人文关怀的艺术展现方式,其核心应坚守人本主义精神,深入挖掘并展现乡村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创作出蕴含乡土风情与田园诗意的佳作。这样的作品旨在唤醒受众内心深处对乡村的温情记忆,通过共情的桥梁,在无形中增强公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认同,实现心灵的撼动与思想的共振。
在当前“内卷”现象频发、人际隔阂加剧的背景下,劳动纪实类综艺节目凭借对田园诗画般意境和勤勉劳作并重的乡村文化精神的生动展现,深深地触动并塑造着受众群体的审美心理。这使得乡村生活富有的平实而温暖的日常烟火味道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触及并唤醒了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浓厚乡土情怀。例如,《种地吧》节目组的官方账号“种地星球”采用慢直播的形式将麦田实时监控画面进行呈现,全程没有背景音乐或其他解说,仅凭借最直观朴素的镜头记录小麦生长与田间生态环境,吸引了超过三百万人次的观看。与城市中人们每日的繁忙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片充满活力的乡村土地上,新农人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他们的生活节奏紧密地与大自然相连,每日的天气状况直接左右着农事活动的安排;他们关注农作物从破土发芽、茁壮成苗、拔节增高直至金黄满穗的全过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传统的农耕智慧与新兴技术紧密结合,并在这承载着无限希望的土地上得以延续和传承。
(二)科技赋能新农人,凝聚在地团结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新农人凭借现代科技知识与前瞻视野,肩负起推动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转型的重任,利用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革新农业生产方式,创建特色品牌,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升级与经济活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在地团结扮演着凝聚人心、整合资源的角色,新农人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社、构建共享互助机制等方式,增强了乡村内部的合作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农村劳动力流失、老龄化等挑战,保障乡村持续健康发展。新农人与在地团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吸引外部人才和资金流向乡村,激发本土潜力,推动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持久的动力。
在一系列聚焦乡村主题的综艺节目中,将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有机结合的创作方式已不仅局限于田野大地上的实践创新和变革故事,而更注重讲述由人们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与眷恋所引发的一场心灵觉醒与涤荡之旅。这不仅让人们回归初心,重新唤醒对脚下土地那份炽烈深沉的挚爱之情,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各方人才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充分施展才华、发挥潜能、彰显价值。
四、结语
《种地吧》创新表达方式,将纪录片的严肃性与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融为一体,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节目形态。该节目提出“相信土地的力量”这一核心理念,在传播渠道上大胆尝试、多元创新,通过多平台、多角度呈现内容,让受众在放松娱乐的同时能够更加沉浸于新农人辛勤耕耘的场景中,真切感受到务农的艰辛与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在乡村振兴这一时代课题面前,《种地吧》既为同类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为纪实类综艺节目如何在主题表达与传播形式上寻求创新开辟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发展路径,还为文艺作品服务乡村振兴贡献了新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9.
[2]杨长岭.《种地吧》:在农耕图景中感受泥土的气息[J].中国电视,2023(10):84-86.
[3]冯哲辉.乡土中国视角下乡村纪实题材综艺节目主题内涵的深化与升华[J].当代电视,2023(06):61-67.
[4]刘俊.衍生综艺:界定、价值与媒介变迁[J].中国电视,2021(09):27-32.
[5]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程丽蓉.跨媒体叙事:新媒体时代的叙事[J].编辑之友,2017(02):54-58.
[7]乔修峰.帕特里克·科尔姆·霍根的“情感叙事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05):1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