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的转型

2024-12-22 00:00:00郑千伊陈青文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3期

[摘要]文章以央视主持人为例,通过分析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即新节目形式下的角色淡化、舆论场分化背景下的渠道失灵以及媒介融合提升电视主持人影响力、媒介技术营造电视主持人新互动场景、媒介转型拓展电视主持人新生存空间,并阐述融媒体环境下央视主持人转型的现实路径,提出电视主持人要“运用亲民话语,消解传播隔阂”“重视过程互动,优化内容表达”“依托技术支撑,培育综合能力”“展现立体人格,丰富人物形象”,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传统媒体;电视主持人;转型升级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已经深深地嵌入每个人的生活、工作,自媒体崛起、意见领袖再中心化等新的媒介现象不断涌现,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主持人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电视主持人亟须进行重新定位与职业规划,在增强观众黏性的同时,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以缓解新节目形式下的角色淡化、舆论场分化背景下的渠道失灵的问题。当前,央视主持人在融媒体环境下的转型过程中成功出圈,在互联网中引起强烈反响与广泛好评。文章以央视主持人为例,探究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的转型。

一、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呈现多平台、多样态、多形式等特征,打破固有的传播形式和传统广播电视时代单向度的传播格局。在新的传播秩序下,电视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面临职业性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电视主持人转型带来挑战与机遇。

(一)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转型的挑战

1.新节目形式下的角色淡化

近年来,一方面,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综艺、晚会类节目带来的乐趣,过多同质的节目也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随着慢综艺、真人秀等新的节目形式崛起,节目内容逐渐多元化,电视主持人角色被弱化或取代,呈现一种“去主持人化”的趋势[1],也就是从“主持人中心”的节目模式到“主持人走向边缘化”,再到“去主持人化”。

具体来说,在传统电视节目时代,无论是在综艺节目还是在新闻节目,电视主持人作为重要角色,在带动观众的情绪、串联整个节目流程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此外,电视主持人还有助于电视节目形成独特风格,明确观众定位。然而,随着《奔跑吧兄弟》《向往的生活》等真人秀节目现象级破圈的发展,电视主持人的功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精简,“去主持人化”已经成为真人秀节目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在融媒体环境下,节目收视率的突破性进展和较好的节目口碑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依靠电视主持人,电视主持人角色被边缘化,面临职业性危机。换言之,新节目形式下电视主持人的角色淡化。

2.舆论场分化背景下的渠道失灵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矛盾也在发生变化。由此,我国舆论场在某些关于社会热点话题上呈现高度的分化趋势,社会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2]。同时,随着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过程的完成,依托于网络空间独有的游戏规则和多样化社会资源的新型意见领袖也已经形成并呈现分众化、垂直化趋势,而多元意见领袖对舆论的耗散是巨大的。

具体到电视主持人转型,在传统电视节目时代,电视主持人发挥着社会风向标的作用,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资源。而在融媒体环境下,随着热点事件频发,议题设置不断更迭,新的舆论引导中坚力量不断涌现,舆论场上众声喧哗,舆论也不断被分化,传统媒体及其电视主持人作为舆论风向标的作用被弱化。究其原因,电视主持人对议题的快速更迭未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尤其在一些新闻事件爆发的早期存在报道缺位问题,这导致电视主持人引导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减弱,媒体公信力下降。可见,舆论场分化背景下的渠道失灵,给传统媒体与电视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转型的机遇

1.媒介融合提升电视主持人影响力

在传统电视节目时代,电视节目是观众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更新迭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收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仪式性的收看,这虽导致电视主持人的影响力被弱化,但也有助于电视主持人利用媒介融合,整合媒体内部外部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资源共享的传播格局。也就是说,电视主持人借助媒介融合的特性,发挥媒介传播的强大影响力,能够提高自身在多元媒体平台的节目覆盖率,实现内容同步传递,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覆盖范围。例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多次与快手短视频平台进行合作,在传统央视频道进行直播的同时,也在快手短视频上开启同步直播,从而基于短视频强大的观众基础,扩大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力。此外,在依靠传统媒体强大影响力的同时,电视主持人还借助媒介融合的特性,实现跨平台互动与叙事,从而整合传播资源,打造既开放多元又资源充沛的传播环境,促成节目的又一次话语传递,再一次提升传统媒体与自身的影响力。

2.媒介技术营造电视主持人新互动场景

梅罗维茨提出“媒介情景论”,该理论将媒介和场景相关联起来,认为不同媒介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会对人们的感知产生影响,使人们形成不同的行为与环境认知,进而影响社会环境。电子媒介时代被麦克卢汉称为“感官的统合”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视传播时代线索消除的问题,由此形成新的社会场景样态。而这种新互动场景背后隐藏的不仅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改变。

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场景离开了其原有的地域性限制,“人”作为其中的焦点重要性显著提高,且新互动场景带来新的游戏规则。在新互动场景中,无论是观众还是电视主持人都是节目传播的核心。同时,依托于新媒体的互动性,电视主持人也可以利用新技术实现与观众之间良好互动,更好地将思想情感传递至观众。例如,在三星堆的发掘过程中,电视主持人在虚拟演播室中,利用AR、VR技术,使三星堆的黄金面具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获得直观立体、引人入胜的观感。可以说,能否利用媒介技术营造新互动场景,将公域流量变成自身的私域流量,成为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转型的重要参考标准。

3.媒介转型拓展电视主持人新生存空间

当前,尽管“去主持人化”的传播形式与“泛主持人化”的传播趋势对电视主持人转型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是笔者经过考察发现,在部分电视节目中,电视主持人仅在形式上被消亡或被取代。也就是说,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的核心内涵并未被改变,媒介融合发展对电视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部分电视节目中的“鉴宝师”“守护人”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电视主持人,而电视主持人与节目定位相匹配,无疑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来说,电视主持人在完成节目流程、调动观众情绪的基础上,更与电视节目的价值融为一体,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又例如,网络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虽并未设置主持人一角,但邀请了汪涵担任局长一职,归根结底发挥了电视主持人串联不同环节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虽面临职业冲击,但媒介融合也是电视主持人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实现职业转型的新机遇,媒介转型能拓展电视主持人新生存空间。具体来说,电视主持人的核心功能并未被替代,其身份以及作用被隐藏于电视节目背后,这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更强的个人能力与更高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将自身与电视节目联通起来,发挥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转型后的更大效能。

二、融媒体环境下央视主持人转型的现实路径

媒介融合的过程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双向融合。有学者提及,央视主持人在融媒体环境下的转型中大量借鉴了新媒体的生产与消费方式[3]。具体来说,在满足新闻的传递信息等职能的同时,央视主持人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融媒体环境下渠道失灵的问题。

(一)“Vlog+”模式体现“中区行为”

梅罗维茨在戈夫曼“拟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区行为”这一概念,中区具有动态的边界。在这一场景中,人们的行为既可能更偏向展演,也可能偏向于真实的自我。Vlog模式就是一种对“中区行为”很好的诠释。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电视主持人与网络大V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电视主持人为了满足当下观众对台前幕后的好奇心理,不断地向自媒体生产方式贴近,转变自身的定位与角色,在形式上与内容上进行创新,采用“Vlog+”形式展现自己,展现新闻生产内容。例如,王冰冰作为央视的出镜记者、主持人,将镜头对准自己,成为融媒体环境下的“网红记者”。2020年末,王冰冰在B站的首个视频《带大家看看每个冬天我必去的地方》连续多天名列全站排行榜播放量

第一[4]。又例如,2019年11月10日,《康辉的第一支Vlog:要出趟远门了》全程由央视主持人康辉对央视后台进行揭秘,清点央视主持人出差必备的物品[5]。这不仅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央视主持人一板一眼的刻板印象,而且揭示了新闻生产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央视主持人自身与央视总台的综合影响力。

(二)综艺节目呈现多维形象

在传统电视节目时代,央视主持人给观众留下的是一种严肃、板正的形象。以撒贝宁为例,他常年主持央视法制节目《今日说法》,面对严肃的法律事件,展现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与法律专业性。而在2015年,撒贝宁担任真人秀节目《了不起的挑战》的主持与嘉宾,在该节目中他不仅幽默风趣,还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在展现自己良好的专业主持技能的同时带动观众情绪、活跃现场气氛,此后还不断受邀参加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6]。可见,在融媒体环境下,央视主持人通过综艺节目展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打破了观众对央视总台及央视主持人的刻板印象。又例如,2024年5月,央视推出旅行类真人秀节目《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这既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回应与消解,又是央视主持人转型的重要表现。该节目以尼格买提、月亮姐姐、杨帆、王冰冰作为常驻嘉宾,并每期邀请不同的飞行嘉宾,共同发掘地方风景、体验风土人情、感受非遗文化,带领观众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央视主持人在这一节目中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通过真情流露贴近观众需求,展现综艺节目中自身的立体形象,推动自身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不断探索和丰富电视主持人角色。

(三)短视频新闻贴合观众需求

有学者提及,视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话语,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7],呈现现实生活和视频生活的相互交融。随着短视频兴起,短视频新闻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样态,彰显传播功能:一是对新闻事件及最新信息的快速传达;二是对舆论风向的及时引导,而电视主持人在其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央视最为出圈的短视频新闻《主播说联播》,其中的主播是央视《新闻联播》中的电视主持人,他们聚焦于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并进行锐评,小到关于网络趣事的民生新闻,大到有关国家事宜的国际政治,涵盖范围非常广泛[8],更好地贴合了观众在融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事件、观点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在语言上采用网生代语言,更偏向活泼与多样的表达,贴合观众,凸显个人风格与特色,彰显个人魅力。在过去,一提起康辉、李梓萌、海霞等央视主持人,大多数观众都会立刻想到他们在演播室正襟危坐的样子,而通过此类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他们成功出圈,实现了自身的影响力提升与角色转型,拉近了自身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舆论引导的传播效果。

(四)MCN孵化网红型主持人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最早源自美国,在国内则引进资本,进行系统性、持续性、创作型的运营以保障产品内容,具有稳定的商业变现能力,也被称为“网红孵化器”。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广电等有关主体正在积极布局MCN机构,让自身的电视、广播主持人参与其中,从2018—2021年,先后有近20家广电及卫视频道积极投身MCN事业[9]。笔者分析发现,国内MCN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力量:一是传统的广电融媒体部门组成具有官方性质的MCN工作室;二是广电成立子公司,专门从事MCN机构的运作。通过这种途径,具有电视主持人个人风格的UGC生产模式可以转向具有组织化规模化的PGC生产模式。其中,新闻资讯类电视主持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拥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独到的专业性见解。例如,《主播说联播》中的李梓萌出口成章,温和、有风度又不失敏锐,郭志坚书卷气十足而又睿智,他们既善于对新闻事件进行针砭时弊,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生活分享类电视主持人则在社交平台上充分展现个人魅力,分享自身的日常生活。例如:央视主持人月亮姐姐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孩子的乐事、趣事以及演播厅中不为观众所知的故事;尼格买提更喜爱在休闲时间分享家乡的美景美食。可见,具有自我化呈现的内容经过MCN的运作,更加具有观赏性、娱乐性以及自我塑造与商业性的价值。

三、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转型的实践方式

在未来,电视主持人要与“去主持人化”等新出现的媒介现象相适应,使自身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换言之,电视主持人转型是必然趋势。电视主持人要做好转型,更好地适应“去主持人化”等新媒介现象,紧跟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必须增强自身的创作能力、应变能力与共情能力,同步提升内在的意识与外在的本领,将自身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综合型电视主持人。

(一)运用亲民话语,消解传播隔阂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及其电视主持人必须适当地调整传播话语,既保持原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又要增强亲和力和观众黏性。在传统电视节目时代,严肃的叙事话语居庙堂之高,与观众之间容易形成较大的传播壁垒与区隔,而在融媒体环境下,适当的娱乐化不失为电视节目亲近观众的有效策略。这亟须电视主持人进行转型,适当调整自身的话语表达,满足年轻观众等更广大观众的喜好,尤其以年轻观众喜爱的潮流文化进行信息传递,将宏大的叙事转化为具有亲和力的表达方式。具体来说,在传播过程中,电视主持人不仅要注重语言风格的适时调整,还要通过眼神、面部微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体态语言,将有声语言形象化、情感化、生动化。例如:在讲述感人故事或社会事件时,电视主持人可以适当地放慢语速,调整语调,以传递出更真挚的情感;在进行较为轻松的播报中,电视主持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地加入一些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语言,用于调节节目气氛,避免过于娱乐化。同时,电视主持人也要强化个体性、故事性的叙事。也就是说,电视主持人要将价值观与人格相匹配,结合不同平台特性,将内容转化为外在的音视频表达形式,通过丰富的个人呈现所带来的故事打动观众,以平民式的表述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10],从而实现对观众价值观的引领,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点和态度。例如,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央视作为主流媒体,享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鼓励电视主持人在话语表达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

(二)重视过程互动,优化内容表达

当前,人们已经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新时代的产消者。人人都更加重视自身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通过亲身参与、主动选择来接收一手信息[11]。换言之,以新媒体平台为主的网络文化是一种詹金斯认为的参与式文化。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不仅要注重采用有效的传播姿态,更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带来的互动性,积极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参与信息生产传播过程,融入电视节目,从而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增强电视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内容为王”作为内容生产遵守的根本性原则,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互联网中,优质的内容成为将公域流量变为私域流量的利器,只有真正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并对观众产生影响。“内容为王”也体现以观众为中心的市场化思维。这亟须电视主持人在转型过程中重视观众的需求,想观众所想。此外,电视主持人还要向“智”与“趣”相结合的方面转型[12],在立足传统专业素养与优质传播资源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深入挖掘有价值的选题,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报道,为观众提供有广度、有深度的内容。

4kcefVy653M/qqTgnpFUNZ8pcyK1OiuC2kaz8onCI4I=

(三)依托技术支撑,培育综合能力

在融媒体环境下,技术赋能电视主持人转型。在巩固与提升原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电视主持人要提升自身的传播技能与应用实践能力,利用更多可支配的技术,通过更强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热点并对热点进行正确的回应,构建全能主持人形象。需要明确的是,不同平台具有不同的定位和优势。以视频传播为例,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电视主持人可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采用竖屏呈现的方式,对事件进行简单报道和阐明简单观点,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对B站等中长视频平台,电视主持人可以打造时间较长、内容较丰富的视频内容;对央视频、央视新闻类媒体平台,电视主持人可以基于对媒体有较强支持性的铁杆粉丝即核心观众,深刻而全面地阐述观点、事件,展现内容的专业性与深刻性。同时,电视主持人也要培养自身多元化的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具体来说,一方面,电视主持人要适应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团队协同运作,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另一方面,电视主持人要结合观众分析,调整自身风格定位,寻找长处,补足短板,形成个人优meIdveZpvpsje8FfXuzrbO9QP20n31zn1G3LQ/8KGEY=势,打造特色形象,将品牌化思维运用于自身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和传播效果。此外,电视主持人在转型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以便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融媒体环境中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四)展现立体人格,丰富人物形象

人格化传播指一种在传播过程中凸显个人情感、魅力、性格等因素的内容呈现策略[13]。例如,央视主持人王冰冰之所以能够成功出圈,塑造“网红记者”形象,原因在于立体人格的打造。具体来说,王冰冰针对自身的特点与新媒体平台中观众的审美特性,适度调整主持风格、话语表述等,打破传统记者的神秘感,以自身萌的形象走近观众,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在传统电视节目时代,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数量庞大的观众,电视主持人并不需要鲜明的人设,只需要将身份定位与内容定位相结合即可[14]。然而,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主播呈现的内容成千上万,观众面临信息过载等问题,若电视主持人没有鲜明的标签就难以与观众实现真正的连接。因此,电视主持人要适当分享个人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生活琐事等,让观众更加了解电视主持人的内心世界,增强亲近感。在不同的电视节目中,电视主持人也要尝试不同的主持风格和表达方式,如幽默风趣、严肃深沉、亲切自然等,以适应电视节目定位,通过多元化的魅力、不同的形象展现来吸引观众。换言之,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要重新定位,进行角色调整,本着张弛有度的原则,丰富自身的人物形象,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真实、立体的形象,做融媒体时代的新型意见领袖。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作为信息的生产者,都必须抓住广大观众稀缺的注意力。而电视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的发言人,必须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利用技术赋能,实现自身转型,制作优质节目,更好地吸引与凝聚观众,助力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融媒体环境下,若媒体过度迎合观众、迎合新技术则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我们惧怕的不是娱乐,而是一切都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去呈现。因此,电视主持人在转型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和应对在融媒体环境下过度自我呈现带来的后果,如充满个性化的视频表达是否会弱化新闻的真实客观表达,狂欢的弹幕文化是否会消解新闻价值而造成舆论失焦等问题,并在反思与创新中实现转型,成为新型意见领袖。

[参考文献]

[1]李宗铭.综艺节目“去主持人化”背景下传统媒体主持人如何重塑荣光[J].传媒论坛,2024(07):63-65.

[2]黄勇军,时已卓.央视“谢谢你为湖北拼单”系列公益直播活动主持人功能转换分析[J].当代电视,2020(07):88-92.

[3]赵霄宇.传统媒体记者网红化现象的成因及影响探析:以央视记者王冰冰走红现象为例[J].视听,2021(09):9-10.

[4]王冰冰.【冰冰vlog.001】带大家看看每个冬天我必去的地方[EB/OL].(2020-12-31)[2024-10-1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y4y1i7bS/?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5]康辉.康辉的第一支Vlog:要出趟远门了[EB/OL].(2019-11-10)[2024-10-1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E411Y7oa/?vd_source=efc694d62773f8f1be5f5cf17fa04773.

[6]高启源.新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核心素养研究:以主持人撒贝宁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15):170-172.

[7]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04):34-40.

[8]鞠维光,常程.论“四全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角色转换路径: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24):164-166.

[9]蔡静.广电MCN模式下主持人转型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08):83-87.

[10]郭小雪,曾抒羽.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记者媒介形象的转型:以央视记者王冰冰在Bilibili的走红为例[J].东南传播,2021(07):62-64.

[11]童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转型升级: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带货、主持人Vlog等融媒体实践为例[J].中国广播,2020(05):54-57.

[12]杨淞麟.融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对主持人话语转型的影响分析[J].当代电视,2022(06):91-95.

[13]吴晔,樊嘉,张伦.主流媒体短视频人格化的传播效果考察:基于《主播说联播》栏目的视觉内容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31-139.

[14]朱永祥.人格化:全媒体语境下主持人的关系突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