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深入高职数学课堂,利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收集数据,确定高职数学课堂学习增值性评价指标,制定评价量表。构建了以学习起点、学习目标、评价设计、有效反馈、学习表现、增值评价为一体的促进学习的增值性评价螺旋上升模式。
关键词:高职数学;增值性评价;评价量表
一、研究背景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蓝图,在改革方案中对不同的评价方式提出了导向性的实施路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文件中首次提出“增值性评价”,将增值评价纳入政策范畴,就是学校评价改革不单要重视新技术的引入和使用,更要突破技术壁垒,推动评价理念的全面改革创新。因此,积极探索增值性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将是未来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在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类型和潜能,因此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和多元化。增值性评价不仅仅依赖学生的静态成绩,而是通过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上的进步,评估学生所增加的“价值”,从而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相较于传统的基于标准分或平均分的评价方法,增值性评价更注重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程度和“增值”程度。
增值评价的特点在于“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背景比努力”,将增值评价理念运用引入高职数学课堂学习评价中,通过增值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构建实施对课堂学习后的增值评价,对于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学习吸引力,促进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为确保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增值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本研究分别对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评价指标的大量信息,为科学计算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增值奠定基础,确保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分配的合理与科学。
(二)量表法
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增值评价包含四级指标,通过线上问卷星、线下问卷调查和一线数学教师研讨会议等流程,确定各指标层级关系,权重大小等,在此基础上编制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增值评价量表,为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实践提供依据。
三、研究过程
(一)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增值评价的理念能否实现,关键要看能否在评价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量表编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根据国内外学生学习增值评价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出四级指标评价体系。四级指标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学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中学生水平指标。由于学生水平具体指标散见于不同学者增值评价研究中,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故在三级指标评价基础上,增设了四级指标,并对四级指标内涵做出了解释。
该指标体系由四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德、智;二级指标由学力指标、情感指标、社会性指标构成。各级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具体指标设定如下表:
综合师生问卷调查结果数据以及一线高职数学教师研讨结果,确定如下的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增值评价量表
量表是以分值形式对各级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表现形式,评价量表制定关系到评价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量表制定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应遵照一定流程。
1.各级指标重要性程度调查
课题团队在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基础上,经过深入研讨,最终确定各级指标结果统计公式:
学生评价数据×40%+教师评价数据×60%。
2.一线数学教师研讨会议
为确保各项指标赋值的严谨性,开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讨会,明确每级评价指标总分及各项指标分值分配方案,集中商讨量表编制方案。最终确定“千分制”赋分的评价量表,学生统计数据40%,教师统计数据占60%。各级指标按照从一级到四级顺序。各项指标权重系数参照指标“重要”程度比例计算,重要、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3.编制高职数学课堂学习评价量表
(1)评价指标权重赋分。各项指标得分:指标对应赋分和重要性程度百分比乘积之和。如A1指标分值等于(5×A)+(4×B)+(3×C)+(2×D)+(1×E)。
(2)明确指标权重系数。各指标权重系数为各项指标分数占该级相关指标总分百分比。如A1权重系数=A1A1+A2。
(3)计算各指标分配值。各指标分值=权重系数×分配值。如A1分配值=A1权重系数×1000。B1分配分值=B1权重系数×A1分配分数。
(4)合成评价量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1):27.
[2]辛涛,张文静,李雪燕.增值性评价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教育学刊,2009(04):4043.
[3]张文静,辛涛,康春花.教师变量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成绩的影响:一个增值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0,6(02):6976.
[4]张亮.普通高中学生增值性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5]胡咏梅,卢珂.“新机制”对义务教育普及影响的增值性评价——基于西部五省区县级入学率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04):131146+191.
[6]任玉丹,边玉芳.美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2,34(2):7679.
[7]马晓强.增值评价:学校评价的新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范美琴,高柳萍.基于中考和高考成绩数据的高中学校教育教学效能增值性评价[J].中国考试,2019(10):613.
[9]陈如平.以增值评价探索为突破口推进学校改革[J].中小学管理,2020(08):1.
[10]任聪敏.职业教育开展增值评价的理论构建与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21,37(07):4044.
[11]庄西真.论增值评价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217.
[12]孙田琳子,胡纵宇.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增值性评价的逻辑与路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8):5055.
[13]喻平.核心素养指向的数学学习评价设计[J].数学通报,2022,61(06):18+66.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HYBLX2023278
作者简介:李慧敏(1984—),女,安徽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