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焦点,教育数字化也成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总结了学校在搭建云平台、健全校园网、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据中心、服务学校治理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同时,分析了在构建数字新生态的背景下,数智赋能校园的新需求,革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从制定战略规划、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创新技术应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完善内部绩效检测和数据反馈等方面,制定多元参与的高校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转型;提升策略
当今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12]。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为教育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着重强调要加快建设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态[3]。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相继召开,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一、北京林业大学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探索
推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的结构性变革力量,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北京林业大学以“搭建一朵云、覆盖一张网、填报一表通、办事一站式、服务多场景”一期建设思路,全力夯实基座建设。同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战略,提出“数智赋能校园建设工程”驱动大学治理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
(一)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学校统一谋划,协同推进
学校全力推动数字化建设,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打造“互联网+校务”的管理服务新模式,制定“业务驱动数据,数据推动业务”的发展路径,为推进工作提供重要遵循。同时,落实落细各单位职责,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力度,各部门积极配合参与,达成“数业协同”的发展共识,协同发力,相向而行。在校内积极营造校园数字化文化氛围,面向全校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和师生,紧紧抓住智慧北林信息化工程建设、“一校两区”建设等重要契机,定期召开意见征集、流程再造等研讨座谈会,通过问卷调研等方式,开展培训,引导师生参与数字化工作,使业务数字化成为师生的共识。
(二)建立高质高效的校园网络体系
信息网络建设是人、事、物之间协作互通的桥梁。高校作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率先试行、迭代完善的先导地,对校园网络的速度、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林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公共通信资源,构建教育专网、固定带宽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多元化的校园网络体系,校园网出口带宽成倍增加。同时针对“一校两区”校区畅联需求,首次提出四所高校共建集中式、共享式校区互联链路,社会数字资源赋能学校数字化建设倡议。并以智慧图书馆网络建设为试点,建立起一张支撑校园网、图书馆管理专网、会议服务专网的综合网络体系,打造了高标准、集中式、节约化的建设样板。
(三)搭建标准统一、稳定可靠的云平台
云平台具备灵活性和可拓展性,搭建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纵横互通的云平台,承载学校业务部门各类平台及应用系统,提供灵活的计算和储存能力,避免硬件投资和维护,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协作,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算力支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北京林业大学已搭建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纵横互通的私有云平台,承载了36个部门的84个平台和应用系统,积极推动物理服务器承载的业务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支撑了教学资源录播、移动数字校园、智慧综保、人事管理、迎新、人脸库等应用。
(四)建成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
协调各部门,贴近师生促进协同,解决师生来回奔波、排队预约等问题,促进服务从“师生跑腿”向“数据跑路”的转变。坚持应用为王,搭建线上办事流程,实现网上直办、就近能办、一网通办、随时可办的多端融合服务模式。
北京林业大学建成“事务e办”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接诉即办平台,回应师生关切,以问题导向深化治理,解决学生急难愁盼事项,使用技术手段建立收集、下发、处置、核验、评价、反馈、监督、统计、上报体系。
(五)找准痛点打通壁垒,实现数据融通共享
准确、完备的数据中心建设是数智赋能校园建设的基础,而数据治理是高校数字化工作的“牛鼻子”和“硬骨头”,按照打通壁垒、建立标准、健全制度、共建共享、服务决策的逐步推进数据治理,不断完善“人、财、物、务”数据中台,推动“一数一源”,确保人员数据准确、唯一、有效。
北京林业大学已实现全校重要职能部处业务系统全面对接,节约了各系统间点对点对接所需的开发资金和时间,打破数据孤岛,初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为提高数据质量,学校以职称评审、学校考核为抓手,以应用来牵引数据治理,以数据治理来支撑各项工作。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及挑战,首先是院系工作量增加导致工作人员思想上排斥,为解决此类问题,信息办加大沟通力度,实行先试点后全面推进的递进方式,同时安排专人到“学院驻场”,制定学院填报指南实现“一院一册”;其次是职能部门反馈“数据不准、不敢使用”,这就需要从“一把手”工程推动,转变思想理念,数据越用越准,目前学校职称评审已全面实现线上核对、填报、审核,学院考核已在全校16个学院全面试用。
(六)人技结合,守牢防线,网络安全防御重构新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校园安全,高校网络系统、核心数据、个人敏感信息众多,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林业大学重新构建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加大投入升级安全设备,提升技防能力,增加运维人员,梳理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搭建了网络设备管理运维系统、态势感知防火墙联动系统、基于FLINK的VPN安全数据分析系统、蜜罐系统,网络防御实现问题发现、预警、溯源、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二、高校在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目前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已进入深水区,这场蕴含着巨大机遇的数字化变革,却也伴随着多方位的挑战,需要高校信息化工作者做出回应。
(一)构建高校数字化转型发展新生态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强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强调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其实也是数字化系统的状态[4]。学校核心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数字化转型要助推教学、科研、治理模式的变革,需要教育、业务和技术的持续协同,高等教育数字化效果不单是信息化一个部门的努力,需要决策层的深入参与指导,以及学校各职能部处的密切配合,形成整体联动的机制,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问题正是生态问题。
(二)数据治理与赋能的需求日益强烈
数据已成为继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后的第五大价值创造要素[4]。高校数字化转型不单是新基建,而是从物理层至应用层贯穿到各个技术层面,需要数据融合和赋能[5]。依托数据的一站式公共平台将成为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习惯,在各类教学资源、科研数据、综合治理、师生服务等不同的系统之间深度互联,实现业务流程持续优化和快速迭代,满足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工作和生活需求,支撑学校决策,推动学校办学变革,增加学校竞争力。
(三)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及模式
EDUCAUSE于2023年5月发布了《2023年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概述了影响未来教与学的主要趋势和新兴技术与实践,并展望了未来的一些情景和影响,报告内容基于来自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的视角和专业知识。报告指出学生今后的学习更趋向于灵活性和便捷性,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将成为常态,高等教育在设计课程时,需结合学生需求,对课程时间和学习模式等课程要素进行灵活设计,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高等教育需利用最新的智能技术设计学习空间,使其具有多功能、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更加适合混合学习和弹性混合课程等的学习场景[6]。这就为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产生冲击,数字化技术优化教育资源品质,增强内容吸引力、影响力,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更高的挑战。
(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校数字化转型带来机遇和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为高校智能化校园建设带来机遇,也将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高校作为数字教育的龙头,势必会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更多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带给高校更多机遇与挑战,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精准滴灌个性化教学、激活智能课堂一体化教育管理、打造高效便捷的智能管理平台将成为新发展趋势,智能化校园与人工智能将进入深度交织、创新应用、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三、数字化转型中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
高等教育数字化被分为“转化、转型、智慧”三个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历经1.0和2.0建设过程,正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创变时期[7]。我们所提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优化的软硬件平台基础上,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实现自我转型提升及治理现代化,同时满足教与学过程中所需的智能化、个性化多元需求。高校要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高质量数字教育,必须制定组织战略规划,其设计与实施要获得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要提供最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并要以内部绩效监测和数据反馈为基准,不断优化调整。
(一)构建多元参与的高校数字化转型战略模型
高校需明确规划并灵活调整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各方力量要形成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蓬勃动力,以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模型,形成良好的发展新生态。
高校数字化转型模型构建要牢牢把握变革和增值两大核心要素,把学校决策层、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监督评价统筹结合,形成校级统一、权威的数据源,进而拓展数据查询和深度统计分析能力,为学校提供基于数据的客观权威决策支持服务,搭建便捷高效、科学安全的学校治理体系,优质资源、创新改革的教育教学模式,规范高效、科创融合的科研管理平台,不断拓展丰富的社会服务。
(二)创新技术应用,助力数字教育生态重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化工程,涉及硬件设施、软件平台、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在教育科研中要创新技术应用,用数字化技术优化教育资源品质,增强内容吸引力、影响力,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课程三方面增强技术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如利用5G、大数据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利用区块链及生成式AI技术加快资源共享,形成“师—机—生”新型教学机构;完善优势传统领域内的算力平台建设,以人机智能互补,建立大模型为特征的科研大平台,助力高校科研创新。
(三)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激发数字新动能
高校数字化转型教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对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及途径接受度高,传统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更为迫切。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中提出,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挑战,必须把数字素养与胜任力作为教师的必备素养[8]。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应与教育本质紧密结合,关注思想引领及思维碰撞,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在传承创新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内部绩效监测和数据反馈
高校数字化转型促使教育评价趋于多元科学化,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多元及个性化评价系统,一方面利用监测反馈数据反哺于高校数字化转型建设。可以借助师生数字画像和数据可视化看板,实现一切“可视、可感、可评”,拓宽评价范围和层级,促使评价方法从固定范围的小数据向多元协同的大数据评价转变,提供更加个性精准的支撑服务。
面向未来,高等教育正在面临从传统教育向数字教育、从学校教育向终身学习的深刻转变,以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已成为必由之路。数字化转型需要多元协同,高层领导统筹,各部门积极行动,信息化部门的深度持续参与,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多方合力,同时要创新技术应用,搭建一站式资源平台,激活一体化管理,支撑科学决策,打造互联互通新生态;也要积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完善内部绩效检测和数据反馈机制,依托业务驱动、场景驱动、技术驱动、价值驱动等赋能智慧校园全领域。
参考文献:
[1]杨宗凯.元宇宙推动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J].教育研究,2022(12):2326.
[2]ALCáCERJ,CantwellJ,PiscitelloL.Internationalizationintheinformationage:Aneweraforplaces,firms,andinternationalbusinessnetwork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16(47):4995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20310).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203/t20220310_606097.html.
[4]赵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难点在于建模[J].中国教育网络,2023(10):12.
[5]项阳.面向数字化的教育信息化生态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23(11):2729.
[6]刘震,赵军,姚文亮.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趋势:《2023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要点与启示[J].软件导刊,2024,23(08):239245.
[7]吴岩.数字化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问题[J].中国教育网络,2023(12):12.
[8]陈杰.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EB/OL].(20240314).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403/14/content_99gpo3faom.html.
作者简介:李江婧(1986—),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管理、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