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舆情素养培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4-12-21 00:00:00梅圣悦杨雨侨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1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媒体平台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拓展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给舆情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大学生群体对舆情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其在获取舆情信息并深入讨论的过程中思想易产生较大转变,因此,对大学生舆情素养的提升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调查等方式,深入分析全媒体环境下舆情的演变特征,阐述大学生群体的舆情素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大学生舆情素养问题的形成原因,包括高校对大学生的舆情素养教育缺失、舆情的负面影响和社会舆情监督不力等。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舆情素养培养提升的策略: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加强舆情引导;构建全媒体舆情教育课程,开展舆情实践活动;推进法治专题培训,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文章旨在提高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实现大学生的舆情素养提升。

关键词:全媒体平台;舆情;舆情素养;大学生;舆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1-0070-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大学生专项(研究生)“全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舆情素养提升培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JX2023C64

一、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舆情现状

(一)舆情的演变与特点

舆情是指围绕特定公共事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由公众产生的各种情绪、态度、观点的总和,包括知、情、意三个要素[1]。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不同媒介在形态、功能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相互融合,跨入了全媒体时代。同时,舆情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全媒体平台的舆情特征大体可分为参与渠道多元化、关注内容多元化、受众需求多元化三种。由于舆情本身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因此,舆情素养可以理解为正确认识舆情的能力、理解判断舆情的能力、处理和传播舆情的能力[2]。

(二)大学生舆情素养现状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渠道日益多样化,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采集信息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更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热点事件等舆情信息。近年来,负面舆情借助网络社交平台,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大学生群体内形成裂变式传播[3]。加之大学生群体缺乏对各类信息的判断和甄别能力,更容易受不良媒体的引导,导致相信负面的舆情信息。同时,随着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期望以及主体意识的表达欲望逐渐增加,开始将全媒体平台作为自我表达和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在较为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海量舆情信息时,因缺乏辨别信息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很容易受到多方影响,错误理解信息。同时大学生作为舆情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对于舆论信息的传播过于随意,极易产生舆情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舆情素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人们可通过微博、抖音等多种社交媒体平台参与舆情讨论,网络具有匿名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因而社会大众有更强烈的参与意愿[4]。同时,每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用户群体和传播方式,因此信息传播方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主要依赖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途径较为单一,同时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信息,导致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内容有限,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网络信息量巨大,信息真假难以辨别,再加上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易被虚假信息误导,且大学生对于深度阅读思考较为排斥,更偏向娱乐或热点新闻等碎片化信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对舆情信息的接收具有盲目化的普遍现象,在群体压力和同侪影响下,个体可能放弃独立思考,盲目追随群体意见[5]。面对多样化的信息时,哪怕了解还不深入,学生就会对诸如国际局势、时政动态以及重大社会事件等议题发表个人观点及意见[6]。同时大学生容易被情绪化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忽略信息背后的事实与逻辑,形成偏见和极端观点。

作为社会中的年轻群体,大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和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参与舆情讨论时往往表达情绪化,面对相左的观点,容易使用激烈言辞,缺乏理性和客观性。作为更倾向于感性化表达的群体,大学生更强调个人情绪和感受,而忽视事实和逻辑分析,在面对社会不公事件时,大学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宣泄情绪,进而加剧舆情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舆情素养问题的形成原因

据统计,全国高校重大舆情2020年同比上升33%,较2018年上升了133%[7]。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造成大学生舆情素养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对于大学生舆情素养教育的缺失。许多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分析课程,导致学生对舆情缺乏基本的了解,面对复杂舆情信息缺乏处理能力。同时网络环境和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但相对应的教育内容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最新的舆情演变趋势。部分大学生对舆情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与自身专业和未来个人发展关联不大,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网络具有自由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8],谣言和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大学生若缺乏辨别能力,极易受到误导和困惑。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负面情绪和极端观点更容易传播和扩散,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弱,面对负面舆情更容易受到影响。最后,社会舆情监督不力,现有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和漏洞,导致负面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

二、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舆情素养培养提升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舆情素养的提升

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及时性与载体的多元性使学生参与网络社交的热情高涨[9]。大学生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舆情素养,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大学生既是舆情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乃至发布者。然而,在当下监管较为宽松的网络舆情环境中,未形成良好舆情素养的大学生在表达舆情观点时,容易受到情绪的驱使,以至于所发布的观点较为随意、内容较为主观。因此,在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更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舆情信息,学会分辨信息真伪,冷静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舆情观点。

(二)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加强舆情引导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删帖、封锁信息等做法明显左支右绌,无法适应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和规律[10]。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和加强舆情引导,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舆情生态健康、提升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手段。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11]。首先,应完善相关网络信息管理、舆情监测、隐私保护等法律法规,为舆情监管提供更切实的法律依据,更有力地打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其次,完善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高速传播给高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校应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确保在舆情突发时能够快速响应,同时应增强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提升应急处理的效率。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高校要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设置专业人员主管舆情方面的工作[12]。最后,各大媒体平台也应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通过公益广告、专题节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榜样,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通过网络问政、意见征集等方式,吸纳民意,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构建全媒体舆情教育课程,开展舆情实践活动

高校应构建全媒体舆情教育系列课程,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授学生舆情基本理论、舆情分析方法,同时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舆情应对能力。此外,将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舆情教育课程中,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有一定抵触心理,因此采用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高校全媒体舆情教育课程也应当利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下课程的同时,推进相关全媒体舆情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扩大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期构建高校网络舆情讨论平台,鼓励大学生发表观点,积极讨论。高校还要定期开展舆情实践活动,通过交流辩论的方式进行舆情演练,了解不同大学生对舆情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通过辩论提升学生的舆情应对处理能力。

(四)推进法治专题培训,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13]。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法治专题培训和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舆情素养和政治觉悟的重要举措。人离不开环境,环境也离不开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14]。通过让大学生深入学习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月、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强化大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同时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加入网络安全等方面课程,积极利用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思政教育内容,扩大宣传覆盖面。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应当推进法治专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倡导学生文明上网、理性分析和处理舆情、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舆情素养提升培养的价值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影响力日渐显著。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其态度、言行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是舆情引导的关键[15]。通过科学的舆情引导优化信息传播路径,提升信息质量,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同时鼓励他们理性表达意见并参与讨论,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另外,提升大学生舆情素养能够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通过健全舆情监管机制、加强舆情引导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舆情素养,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媒体平台上占据主导地位,能够有效抵御各类错误信息。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参与舆情讨论的重要力量,培养其舆情素养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改善当前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实践价值

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教育及舆情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学会正确运用全媒体平台,提高信息选择能力与舆情分析判断能力。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呈爆炸性传播态势,大学生面临海量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具备较强的信息选择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辨别舆情信息的真伪,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通过学习舆情分析方法和技巧,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社会热点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时能够保持客观冷静,作出出合理的判断。此外,提升大学生舆情素养还能够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塑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舆情素养教育,能够培养一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素养的校园媒体工作者,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媒介手段,传播正能量,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大学生作为舆情信息传播与表达的重要群体,提升培养其舆情素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的提升,大学生群体舆情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分析,进而影响校园舆论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舆情素养,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需要在政策支持、教育创新和技术手段上持续探索,以更系统灵活的方式推进舆情教育工作,培养具有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为我国信息化社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48-51.

[2]彭艳飞,杨丽英.媒介融合语境下大学生舆情素养的培育研究[J].黑河学刊,2017(11):123-125.

[3]曹祖耀,秦春.邻避设施及其社会稳定风险防范[J].中国工程咨询,2012(12):28-31.

[4]梁世正,陈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9):21-22.

[5]石新宇.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9-70.

[6]柳国娜,钟婷,商建华.全媒体视域下“一轴两面三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预警机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9):76-80.

[7]夏玥,胡阳.校长们请注意:2021年高校舆情风险清单[EB/OL].人民网,(2021-01-13)[2024-03-10].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1/0113/c209043-31997841.html.

[8]陶虹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探究[J].科教文汇,2024(10):52-55.

[9]李雨哲,伍杏子,韦欣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引导策略[J].记者摇篮,2024(8):60-62.

[10]黄迎富,沈雅斐,王宁.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舆情特征及应对引导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9):34-36.

[11]李汶卓,陈燕.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今传媒,2024(11):149-152.

[12]羊悦.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4):128-131.

[1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4]刘保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19-22.

[15]刘月梅.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模式研究[J].融媒,2024(9):53-58.

作者简介梅圣悦,研究方向:节目策划与创作。杨雨侨,研究方向:节目策划与创作。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数字舆情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每周消费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