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运作方式,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目标。研究表明,通过转变经营模式,整合资源,不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型,通过实现农户需求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程,完善协调农业社会化服务且有效改进农业生产率的供需错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农村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36-000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36.003
1 引言
农业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传统农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技术滞后等。随着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如今,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改革,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政策导向。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合农村内外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随着农民意识的提升,他们希望能够获得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服务支持,而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有效满足农民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2 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供给不足
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出发点是关注部门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存在供给不足、定位水平低、整体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企业不仅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技术服务方面也没有涵盖生产前期、中期、后期的各个层面。相反,他们更喜欢在生产中提供社会服务,导致在生产前和生产后阶段缺乏支持性服务。例如,我国种植业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主要集中在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而播种、施肥和收获后的社会化服务相对较少。此外,企业整体意识不强,社会服务定位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只满足于客户数量的发展。部分农户对新技术不信任,难以顺利开展工作,不利于企业品牌的创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2 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些农业经营机构和服务提供者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导致在服务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从而无法提供适合农民的服务。部分管理机构在追求管理效率的同时,忽视了服务质量,未能真正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农民与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农民的需求和反馈难以传达到服务机构,影响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往往仅关注某一方面,如技术推广或市场信息,而未能提供农民所需的全面服务,导致农民无法得到综合支持。一些服务机构在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提供持续的、全面的服务,影响了服务的整体水平。在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够完善,服务机构的分布和覆盖面有限,使得部分农民无法获得及时和有效的支持。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kxhLEXLl560hmz8T4QfT+R0HVk58+BT0KbQs+TNZ4xA=化,服务体系的适应能力不足,未能快速响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尽管可能存在有利的政策支持,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服务体系难以有效运作。
综合来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服务机构的管理和培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努力。
2.3 制度有待完善
企业可以免费注册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政府取消农业特产税,鼓励农民扩大果园。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贷款贴息、政府补助、政府扶持等政策落实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由于龙头企业的逐利动机,企业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这就导致在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利益问题。因此,在“公司+农户”模式下,由于缺乏约束机制,只要二者利益发生冲突,公司就有可能对农户施加压力或转移风险,使得农户利益难以得到保护。目前,“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相对缓解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一些矛盾。然而,这些合作社大多是由龙头企业设立的[1],并没有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社。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完善逐步消除。
2.4 金融体制瓶颈
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和创新。中小企业,尤其是农业相关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得资金获取受到限制。金融机构与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风险评估困难,进一步限制了信贷的发放。许多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导致对农业贷款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不力,加大了信贷投放的谨慎度。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在落实及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激励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资。现有金融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在一些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网点不足,金融服务可及性差,导致农民和农业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金融支持。相较于城市,农村金融领域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仍然较为滞后,导致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低下。改善这些瓶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金融创新、完善信用体系和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等多方面的努力。
2.5 人才以及资金问题约束
由于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启动较晚,相比城市地区,农村资金的积累及利用远不如城市地区。由于资金不足,农村产业发展难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难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生产手段的提升,从而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同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予以支撑,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不仅农民缺乏现代化专业知识和技术,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人才匮乏也是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3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创新与供需重构需要基层组织、村集体和农村合作社协同合作。他们通过转变经营模式和整合资源,不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转型,实现农户需求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
3.1 “基层组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
在“基层组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农村组织架构中,乡镇政府和农村合作社主要扮演行政管理和资源整合的角色。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兴起,它们需要转变为多功能平台,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首先,基层组织和合作社需要加强沟通合作,形成紧密的工作关系。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机制,可以有效整合政府和社会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村集体和合作社应该成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它们应该为农户提供科技、信息、技能培训等农业服务,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产品销售与加工。最后,应充分尊重和支持农户,毕竟他们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参与者。基层组织和合作社应该重视农户的需求和意见,通过调查、咨询等方式了解其服务需求,提供更实际的服务[2]。
某县位于中国农业大省的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经验丰富。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县政府倡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转换。该县首先实现基层组织转变,完善基层组织职能,将乡镇政府从传统农田管理机构转变为一站式农业服务中心。乡镇政府建立专门的农业服务办公室,组建农业技术专家团队,负责提供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并且,县政府鼓励村集体发展农业合作社,将传统的村级组织转变为提供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社。合作社帮助农民集中购买农资、提供科技培训,并与乡镇政府合作,引入金融机构提供农业保险和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该县推动农村合作社经营转型。该县的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在转型中成为农户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社员合同,集中统一生产、销售和采购,实现农产品高效流通。合作社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务,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3.2 统筹社会化服务促进供需协调发展
统筹社会化服务再造供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供需双方之间的协调。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如何统筹服务供给与需求成为关键问题。以下是一些措施和建议:首先,乡镇政府可制定有利于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服务,同时加强对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和监督,以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其次,村集体和合作社应充分了解农民的服务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内容。通过开展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3.3 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供需匹配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和合作社可以建立农村服务信息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服务预约渠道,以优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相匹配。例如,京东农场是一个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该平台通过建立供应链体系,将农产品直接从农田送到消费者手中,打破了传统农产品流通链条中的中间环节,实现供需的直接对接,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并且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购买途径[3]。
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引入了溯源技术,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上的二维码,了解到该产品的生产、流通等全过程信息,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和选择农产品的主动性。除此之外,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农业数据,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这些平台可以统筹农业生产、供应链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农民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种植和销售,从而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4]。
为了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农民可以了解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获得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并与其他农民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再造供需秩序,还需加强信息共享和透明度,促进农业生产者、供应链各环节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透明度,推动农产品供需信息精准对接。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力,满足市场需求。支持农业金融发展[5],加大对农业金融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多的贷款和金融服务,降低农业服务成本,促进供需平衡。总的来说,统筹社会化服务并重新构建供需秩序是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平台和模式,以及加强管理和政策支持,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效能,推动供需协同发展。
3.4 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途径
服务组织通过纵向整合资源,横向联合主体,构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链和生产要素供应链。作为供应链的“起点”和服务链的“终点”,农民被置于与服务者相同的服务平台上,农民被视为农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从企业统一服务供给向基层组织整体服务供给的调整和转型,是从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有组织、低成本的供给路径。这一路径的关键在于基层组织的介入,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从农民利益出发,尊重农民主体性,回应农民需求,将农业治理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过程,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和治理能力。
3.4.1 供给与服务的本位路径
根据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的目的,基层组织可分为以供给者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市场化路径和以满足服务者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化路径。市场化路径模式是指农民和各类服务组织在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服务型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社会服务包装成商品,主要为大型农业经营者提供社会服务。适用于市场化程度高、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人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虽然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需匹配的成本,但无序竞争导致重复投资,分散服务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因此,构建面向农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基层组织的统筹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一方面,政府引导和基层组织是对农民个性化需求的回应,有助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提高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协调基层组织对农业服务的供需匹配过程,可以避免增加市场参与者和降低农业利润,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再生产,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4.2 制定个性化服务,缓解“去小农化”困境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户生产的需要,将传统的、分散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相互协作的广泛的社会化生产方式的服务,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让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集约化机械化服务农业组织。农户根据自身劳动力与时间的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将部分或全部农业生产委托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实现劳动力在工作与田地最优组合[6],通过社会资本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户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既要满足农民的一般生产需求,又要回应农民的个性化需求。被分割的农户中,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专业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强烈。他们的服务需求不遵循纯粹的市场逻辑,而是嵌入熟人社会。基于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路径与熟人社会高度一致[7]。
3.4.3 内生主体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户分化的背景下,开设农资店和购买农机的农户增加,农村出现内生型农业服务主体[8]。目前,我国几大平原的农作物耕种收割基本实现了小型机械化,提高了农业耕种收割的效率,提升了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为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将来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为农机合作社切入点,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规模与范围。例如:在青岛市成立的北斗智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目前人数已超过170名,服务的土地面积达到30万亩。联合社以安装了北斗系统智慧农机、精准农机为主体,为农业和农户提供精准服务。目前,联合社正在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物联网公司进行合作,对农产品溯源,为用户提供绿色健康农产品,对农机监管调配,为农户提供及时农业服务,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线上工具[9]。多元的农户本位服务主体参与更有助于功能互补、形成合力。
4 结论与启示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和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农业社会化发展依然存在供给不足、制度有待完善、农村金融供给约束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比如,可以通过促进农民与农民、农民与企业、农民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农业产业链。通过建立产销对接、供应链管理等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提升农业产业整体效益。此外,统筹社会化服务、重新构建供需秩序也能为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提升提供新思路。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平台和模式,加强管理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效能,推动供需协同发展。基层组织在统一服务供给和创新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既统筹协调资源,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又创新服务模式,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注入新的活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整合资源、培训和教育、信息共享以及建立合作机制等措施,协助农民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并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这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提高农业产能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谭智心,孔祥智.新时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文科技刊期,2009(11):59-63.
[2]黄思.农户本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研究——基于江汉平原Y村的个案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81-89.
[3]王小平,何锦涛,孙燕龙,等.“数商兴农”背景下电商平台赋能农产品上行研究——兼析“一亩田”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案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2):161-165.
[4]陈娜娜,白玲玉,何煜,等.数字农业农村标准体系建设及思考[J].中国标准化,2021(23):90-93.
[5]朱焕焕.金融“全力以赴”助力农业经济发展[J].蔬菜,2021(6):1-13.
[6]孙新华,冷芳.社区本位的农业规模经营及其社会基础[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10.
[7]李虹韦,钟涨宝.熟人服务:小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优先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1-127.
[8]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11(1):3-5.
[9]王晓艳,马玉玉,刘华彬.推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路径及探索[J].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21(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