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上海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说熟悉,是因为这座城市作为享誉世界的东方明珠,每天都以各种方式在人们的视野中反复出现;说陌生,则是因为世人往往不甚了解它的复杂历史及其文化内涵。《上海:兼收并蓄的活力之都》一书的出版,为海内外读者提供了一部上海简明发展史、一部可靠而有趣的上海文化指南。
该书由生于斯长于斯、深谙上海历史文化的张剑光教授主编,围绕“风物”“习俗”“艺术”“人物”“成就”“精神”六大主题展开,全面、妥帖、生动地介绍了上海城市的发展变迁和风土人情。“风物”篇中,清波荡漾的苏州河和黄浦江见证了上海成为“衣被天下”的松江府,外滩和南京路为上海的“十里洋场”增添亮色,兴业路铭刻着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习俗”篇中,过冬至、送灶神,人们用热闹的年节活动为上海辞旧迎新,美味的三黄鸡、青团刺激着人们的味蕾;“艺术”篇中,上海既有本土的沪剧、浦东说书、农民画,又有中西合璧的交响乐《梁祝》、月份牌画;“成就”篇中,豫园、古猗园蕴含着江南园林的典雅精巧,江南制造局、吴淞铁路则彰显出上海在晚清风云中敢为人先的气魄。
城市故事也是人的故事。从古至今,上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过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西晋时期有大文学家陆机,元代有棉纺业始祖黄道婆,明代有学贯中西的徐光启,近代以来则有张元济、巴金、王安忆等诸多文化名人。在今与古、中与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摩擦互动中,上海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它以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胸怀接纳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以开明睿智、追求卓越的胆识智慧,滋润着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鼓舞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奋斗。本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座充满活力、兼收并蓄、博大而灵动的城市。
城市故事也在诉说着日常生活。上海青浦西部的淀山湖畔有一座朱家角镇,因河港而建,亦因河港而兴盛。古镇在宋、元时期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在明清时期成为生产大米的重要基地。新粮丰收时,河港上下的船只被塞得水泄不通,古镇米业兴起的同时,也带动了百业兴旺,呈现出烟火千家、热闹非凡的景象。而今,朱家角镇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中外。当地在良好保护古镇传统遗迹的前提下,还不断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态等资源,令古镇商业经济得到发展,生活在此的居民也能享受着商品经济带来的收益,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美好。
朱家角镇的历史生活图景仅仅是本书中的一个例子,而像这样认真记叙上海民众日常生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崇民区的灶花艺术、金山地区的农民画等,这些传统民俗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嘉定区竹刻技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享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它的流传也反映出这一地区人们的审美志趣。该书展现了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真实有趣的日常,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温情。他们积极朴素的生活态度为上海不断前进注入连绵不绝的生命力,更是上海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在底蕴。
作为最早开埠的地区之一,上海在近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窗口;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与排头兵,上海又为当代中国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上海又将发挥怎样重要的作用,又将迎来怎样崭新的面貌,实在令人期待。祝愿上海在未来不断劈风斩浪,不断焕发过人的魅力,不断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中国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