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歌剧艺术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硕果,许多经典的歌剧艺术作品脍炙人口,传唱至今。欧洲歌剧艺术的发迹与成长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紧密结合,体现出欧洲文化一脉相承的古朴与悠远。在欧洲歌剧艺术中蕴含着悲剧之美、真实之美和音乐之美,不同的艺术美感融会贯通,展现出歌剧艺术的综合审美特征。而在对其欣赏品评的过程中,作为观众则需要通过剧情的感知、音乐的聆听和对于社会文化更深层的理解,全面认识欧洲歌剧艺术的美学质感。
众所周知,歌剧艺术源自于欧洲,诞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距今已有几百年的漫长发展历史。[1]作为欧洲古典音乐文化和声乐艺术集大成的产物,歌剧这一体例结构融合了声乐、表演、文学、美术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并形成“以歌演剧”的戏剧体例结构。在西方艺术舞台上叱咤风云,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作为欧洲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歌剧艺术在创作以及舞台表演中有着十分显著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当代中国观众对于欧洲歌剧艺术的了解,除了形态层面的观察,还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其内部所孕育的美感与魅力。[2]
一、欧洲歌剧艺术的基本形态与艺术特点
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欧洲的歌剧艺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其艺术形态也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就通过戏剧艺术的形式来完成祭祀活动,使古戏剧艺术承载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便成为了欧洲歌剧艺术的雏形。在此之后,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包括宗教剧、神秘剧以及田园剧等在内的多种戏剧形式应运而生,其间也穿插了大量歌唱艺术的形式。但当时欧洲戏剧艺术的主要舞台表现多以歌唱为主,音乐的伴奏织体较为简单,主要起到烘托气氛的功能。歌唱中的戏剧性和艺术性定位发展的十分成熟,这为织体完整的歌剧艺术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在不断的舞台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对于“以歌演剧”艺术形式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和创作观念。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音乐文化以及戏剧文学得到了一次繁荣发展的契机。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全世界首部歌剧作品《达芙妮》千呼万唤始出来,见证了歌剧艺术独特的舞台表演特征。[3]这种全新的戏剧艺术形式集合了歌唱、音乐和戏剧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并在舞台表演过程中讲述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与认可。因此,一经上演之后迅速传入了德国和法国等具有深刻艺术底蕴的欧洲国家。在整个18世纪时期,意大利的歌剧艺术成为欧洲歌剧发展的标志性代表,其主要涉及的戏剧题材多以神话故事、传奇故事和宫廷轶事为主,喜怒哀乐均融入其中,也被称之为正歌剧。当时的歌剧艺术更注重美声唱法的舞台表演,对于戏剧内容的雕琢方面并不十分完善考究。炫技似的歌唱在舞台上层出不穷,也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式化的艺术规则。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先后涌现出了多尼采蒂、罗西尼和威尔第等诸多优秀的作曲家。他们对歌剧艺术情有独钟,也打造出许多传世的经典之作,再一次将欧洲歌剧艺术推向新的发展高潮。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创作理念中,歌剧艺术更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戏剧内容,舞台表现形式也更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在音乐、歌唱、表演以及戏剧等方面构成了多元统一和平衡的体系。随着歌剧艺术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喜爱与认可,戏剧艺术与音乐艺术在结合的过程中有更多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融入到歌剧艺术之中。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思潮和创作流派,其主要表现的剧目内容不仅仅拘泥于王公贵胄之间所发生的趣事,更将创作视角定位于底层劳动人民之中,为人民群众发声为真实的生活和丰富的人文情感而创作。这不仅推动欧洲歌剧艺术不断向前发展,使剧目丰富多彩,同时也形成了包括正歌剧、大歌剧、趣歌剧、喜歌剧、轻歌剧等在内的多样化歌剧艺术形式,打造出更为庞大的歌剧艺术系统。[4]
从欧洲歌剧艺术的特点层面来看,它通过连续性的音乐表演将戏剧故事串联,歌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不仅塑造戏剧人物,还必须在一定的音乐环境中对人物的形象以及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不能超越音乐的限制。在具体的舞台呈现方面,表演者既有理智的状态遵循歌剧艺术戏剧内容的发展逻辑,同时又需要有感性的情绪涌动投身于人物表演和形象塑造之中。歌剧艺术不仅有多样化的综合性艺术元素融会贯通,同时也见证了欧洲音乐文化的厚重积淀与独立形态。它使古典交响音乐在歌剧艺术领域能够大展拳脚,同时也将美声唱法融入歌剧艺术之中,将其携带至全世界各地,最终促使歌剧艺术成为整个欧洲艺术形态的代表,获得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二、欧洲歌剧艺术的美学内涵
欧洲歌剧艺术之所以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显然是由于它在舞台上的表现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符合了观众的欣赏审美。[5]作为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对于歌剧艺术形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会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融入丰富的情绪情感,将自身对于社会的观察感知融入其中,进而能够呈现出丰富的审美内涵。当这些内在的元素通过表演获得了观众的理解和共鸣,自然会产生对于歌剧艺术之美的认同,并推动歌剧艺术拥有长久稳健的发展。纵观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及现当代欧洲歌剧艺术的创作成果,可以将其共识性的美学特征归纳为如下几个层面。
其一,以悲为美是欧洲歌剧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形态,歌剧艺术的舞台表现所针对的观众更多的是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活境遇并不富足,有着许许多多的烦恼和困难。作为一种拥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戏剧艺术形式,歌剧在内容题材的创作方面自然要吻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境遇,才能够使其感同身受,感受到歌剧艺术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通。歌剧艺术所体现出的悲剧色彩往往是严肃且伟大的,它能够展现出人物的英雄气质和精神的崇高境界。与此同时,悲剧又能够将戏剧矛盾冲突诠释的更具张力,通过悲剧的情绪使人感受到其间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并赋予观众更多抗争的勇气。悲剧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能够激发起观众的共鸣,可以带来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欧洲古典歌剧艺术以悲为美的方式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中,那种法式的浪漫主义情感在与悲剧相碰撞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许多十分优美且耐人寻味的咏叹调,也使华丽的交响乐风得到尽情的释放,展现出法式音乐的浪漫和灵动。而悲剧为歌剧艺术所赋予的戏剧矛盾和结局,整体上推动了戏剧内容紧张和快节奏的特质。最终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而殉情,不仅将戏剧艺术推向高潮,也深深震撼着观众心灵。
其二,以真实为美也是欧洲歌剧的一个典型特点。艺术的创作虽然在早期更趋向于神话故事,但在文艺复兴之后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戏剧作家也越来越多的将创作视角回归于真实的社会题材,进而也出现了诸如真实主义歌剧和民族主义歌剧等典型的歌剧艺术形态,其间所蕴含的真实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宏观题材方面,还体现于人物的性格特点、戏剧的环境空间乃至舞台的布景和音乐风格等方面。最具标志性的当属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开启了真实主义歌剧的发展先河,也凭借经典的戏剧内容获得了公众的喜爱,一直传承至今。故事是发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农村的一桩惨剧,其内容涵盖了亲情、爱情和复杂的人物情感纠葛。既有粗犷奔放的一面,也有强烈的戏剧冲击力。这部作品真实揭露了社会与人性的凶险黑暗,更反映出穷苦大众真实的生活处境。因此,这部作品在面世之后展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并广为流传。
其三,欧洲歌剧在显性的舞台呈现方面还展现出听觉层面的音响之美。歌剧艺术中,无论是歌唱家声情并茂的演唱表达或是交响音乐丰富的织体结构,均能够促使一部歌剧作品成为传世的经典,它所携带的艺术美感也展现出欧洲古典音乐文化至真至美的特性,这一点集中体现于多部优秀的传世经典歌剧艺术作品之中。比如,《卡门》便是当之无愧的欧洲歌剧艺术扛鼎之作,它所展现出的音乐旋律之美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在歌剧《卡门》中留下了《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吵架的合唱》《云烟飘》《斗牛士之歌》《吉普赛之歌》等诸多优秀的唱段。这些传世经典对后续的歌剧艺术发展及作品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更见证了欧洲歌剧艺术的音乐之美。当然,这些唱段和背景音乐并没有独立存在与戏剧剧情之外,而是紧密与剧情内容相互结合,从而凸显出整部剧作的核心思想,使观众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充分感受到这部歌剧艺术作品所携带的文化质感。
三、对于欧洲歌剧艺术的欣赏审美方式
作为观众,在欣赏欧洲歌剧艺术的过程中,应当以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观察与思考。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置身其中,深入感受到歌剧艺术作品的综合之美。歌剧艺术的创作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凝结着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辛勤的劳动。因此,作为观众而言,应当深刻了解歌剧艺术作品创作的初衷与目标,在欣赏过程中以正确的审美感知力了解剧情人物以及音乐等多样化的元素。
其一,应当对戏剧情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和了解。歌剧艺术的核心在于戏剧,而戏剧作品在发生和发展以及向高潮挺进的过程中必然涵盖了人物、戏剧情节和环境氛围,并在特定的结构体例之下制造悬念,产生各种矛盾冲突,近而将戏剧矛盾推向最高潮。在歌剧欣赏的过程中,观众应当在歌唱和演员的表演过程中了解戏剧内容发展的走向,更应当深刻感知戏剧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的文化主旨。这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感知力与体验,同时还能够受到一定的精神洗礼和启发。不同时代的欧洲歌剧艺术作品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所聚焦的社会现实和人物故事也有着巨大的差异。与此同时,不同作曲家所身处的国家和社会文化环境同样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作品创作与表演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质,而这正是歌剧艺术欣赏的审美趣味。
其二,应当以敏锐的音乐感知力来体验歌剧艺术的音乐色彩与风格。歌剧艺术中音乐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声乐和伴奏、背景音乐等多个环节。随着歌剧艺术从古典时期向浪漫主义时期不断迈进,配器越来越丰富,音乐的风格也变得千姿百态,圆润饱满且厚重的交响乐为歌剧艺术的氛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与此同时,在声乐体系结构方面,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等多样化的声乐艺术形态也体现出歌剧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因此,对于歌剧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在听觉层面的欣赏品味,感受作曲家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作曲技法以及优美的歌声。与此同时,也将歌剧音乐的艺术性与戏剧功能相结合,通过音乐为窗口了解与感知更多的戏剧深层含义。
其三,在歌剧艺术的欣赏过程中,还应当注重戏剧作品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在欧洲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中,歌剧艺术作为反映社会现实,对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戏剧艺术形态,以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环境。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真实和客观的,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物形象的多元色彩。与此同时,整部歌剧作品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悲剧或喜剧,均能够很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精神诉求,这也是歌剧艺术长久以来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喜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时代的今天,对于欧洲歌剧艺术的欣赏品读仍应当从戏剧环境中抽身,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对其进行观察和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示出欧洲歌剧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也使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够更加深刻。
欧洲歌剧在欧洲的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璀璨的硕果。大量优秀的经典剧目展现出欧洲文学艺术以及舞台表演领域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对于歌剧艺术的审美欣赏应当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感知,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接受歌剧艺术审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够在其中获得领悟和启发,提升公众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品位。
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2ZD06)的子课题《语言类民俗艺术研究》(主持人:董波教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4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古诗词粤语歌曲的表演传播研究(1978-2023》(GD24CYS33)阶段成果;2024年广州市音乐家协会项目:《广州口头语言类民俗艺术研究》(24GZYX012)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嘉颖:《巴拉兹电影理论视角下的巴托克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上海音乐学院,2022年。
[2]贺彩虹、徐晨莹:《崇高·诗意·深情——歌剧电影〈沂蒙山〉的美学特征》,《电影评介》2022年第10期。
[3]卜颖华:《当革命遇上爱情 以歌剧〈英·雄〉论传记人物的舞台塑造美学》,《中国戏剧》2022年第4期。
[4]李文青:《探究阿兰·巴迪欧“非美学”思想中真理、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以歌剧〈汤豪塞〉为例》,《大众文艺》2021年第22期。
[5]冯荣荣:《从音乐美学角度看歌剧在高校的普及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中国戏剧》2021年第11期。
李芸蝶 博士研究生,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