糅合中西:钢琴曲《彩云追月》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价值

2024-12-20 00:00:00张懿尹秋力
音乐生活 2024年9期

钢琴曲《彩云追月》是王建中先生根据民族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改创的,它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艺术特色,又结合了钢琴演奏这种西方音乐的表达形式,适应了在现代生活中部分听众的审美需求,表现出艺术创新、文化融合的价值与魅力,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创新提供了学习典范。

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在民族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的基础上,将其进行了改编,创作出了钢琴曲《彩云追月》,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与欢迎。钢琴曲《彩云追月》中的意境与情感变化需演奏者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色处理,乐曲能够体现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既深情又悠远的音乐美感。跟任光等所作具有民族器乐特色的曲子相比,王建中的钢琴曲《彩云追月》别有一番韵味和艺术价值,亦能为中西方不同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一、时代之声: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创作与改编

《彩云追月》本是一首“广东音乐”风格的作品,创作于1930年左右,由作曲家任光先生为民间乐队即“百代国乐队”所编。这首曲子吸收了清代的广府乐曲曲调,融合了众多的中国民族乐器,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旋律优美舒缓,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非常受中国民众的喜爱。任光是中国近代音乐家、作曲家,他自幼热爱音乐,爱看绍兴大班、莲花落等曲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在里昂大学音乐系学习过乐理和作曲。1927年,应聘就任上海法商创办的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后与进步文艺团体“南国社”取得联系。1933年,在田汉的领导下,与安娥、聂耳、张曙、吕骥等,在上海组织左翼音乐组织——“苏联之友社”音乐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创作革命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开拓了左翼电影音乐阵地。任光的《渔光曲》《大地进行曲》《王老五》《新莲花落》《打回老家去》等音乐作品,呈现出贴近民众、贴近时代的强烈艺术风格。

王建中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祖籍江苏江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和钢琴系,1958年从该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善于将民族风格与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改创出很多的钢琴曲作品,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为中国音乐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在1975年,王建中将《彩云追月》这首同名民族器乐合奏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在保持了原曲的音乐风格的基础加入创新。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了乐谱《钢琴曲四首》(根据中国古曲及传统乐曲改编),将此曲收录于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彩云追月》这首民间曲子被多次改编,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包括歌曲、独奏曲、重奏曲等。王建中借鉴众多改创经验,保留原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融合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与音乐元素,使这首作品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创新。钢琴曲《彩云追月》传达了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通过流动的旋律和轻盈的和弦,它描绘出了一幅云月相映的美丽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夜晚,感受到月光的温柔和云彩的飘逸。这种意境不仅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也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曲子中蕴含着一种惬意、祥和的情感。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都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平凡生活的美好,让人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真实的快乐。这种情感不仅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也让人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和音乐作品带来的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力量。

二、意蕴重塑: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处理

钢琴曲《彩云追月》主取为A自然大调,呈现给我们一个非常惬意的如诗般的生活场景,旋律流畅而优美,富有民族特色。其曲式结构为三段曲式。引子部分由9小节构成,第一小节由一个单音和三个柱式和弦组成,逐渐渲染出气氛,第二小节运用颤音以及大量的连音,使得乐曲的整体感觉非常丝滑,第三小节采用了和第一小节相同的节奏型,与第一小节不同的是,第一小节所使用的是A大调的Ⅰ级和弦,而第三小节所使用的是A大调的Ⅳ级和弦,这样一来就达成了一个上行模进的效果,从而使得整体感觉比第一小节更加明亮,第四小节的节奏型又和第二小节一样,色彩也相比第二小节更加明亮一点,随即往后便是两个小节的八度演奏技巧,给人一种轻盈明快的感觉,第七小节用了二分音符和琶音,至此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引子部分结束,整个引子部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讲故事一般,层层递进,一步一步的让听众体会到这首曲子想要表达的情感,带动听众的情绪,从而达到作曲家想要的理想艺术效果。呈示部是一个三句式的单乐段,包含主题乐句和两个对比式的乐句。主题乐句采用五声音阶上行级进,模仿弹拨乐器的音色,并在长音处加入轻盈的衬腔。第二乐句在高音部分加入装饰音,用来模仿笛子的音色,而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下行四度模进。这一段要求演奏者追求音色上的模仿和明亮的特点,同时注意乐句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中段是一个四句式的平行乐段,继续模仿笛子的明亮音色,并在长音处采用流动的分解和弦作为伴奏。这一段要求演奏者使用弱的力度,保持圆滑和连贯的演奏风格。间奏部分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提供轻盈的衬腔。从第62小节开始,该乐曲进入了尾声部分,该曲的尾声部分使用了探戈的节奏与再现的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为了与曲子的起始部分形成首尾呼应。钢琴曲《彩云追月》展现了丰富的和声色彩,整首曲子以C大调为基调,但在和声的运用上,它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和弦进行。曲中涵盖了大量的七和弦、六和弦、属七和弦等,这些复杂的和弦运用不仅丰富了曲子的和声层次,还为曲子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变化。这种和声的运用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又融入了西方音乐的立体和声,使得整首曲子在保持了中国音乐特色的同时,又具有了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从节奏的角度来看,《彩云追月》的节奏感非常鲜明。曲子的小节大多采用4/4节奏,这种节奏型给人一种稳定而平和的感觉,非常符合曲子所要表达的宁静而悠远的意境。在曲子的结尾部分,节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3/4节奏的节拍,这种节奏的变化为曲子增添了一些动感和变化,使得整首曲子在节奏上更加丰富多样。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和声与节奏都体现了作曲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

因而这个曲子对表演者的演奏技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演奏钢琴曲《彩云追月》既需要扎实的钢琴技法基础,也需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心理有体会。演奏此曲的引子部分时,首先要注意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相对自由,尤其是五连音和颤音部分我们可以适当地将节奏拉长,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加的空灵,更加的有意境;其次需要注意右手高音部分的演奏,在演奏的时候需要尽量地把右手所演奏的高音部分表现得更为突出一点,因为所演奏的这首曲子名字是《彩云追月》,“云”和“月”是该曲所要表达的意象当中的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都是可望而不可得的,故在演奏时突出右手的高音,往往会更加贴合主题;第三,引子部分全部是以一个很轻的音量来演奏的,当我们弹到颤音时,由于颤音很弱,且持续的时间较长,我们往往可以使用手指贴键,利用手腕和手臂的带动,完成颤音的演奏,最后在第八小节和第九小节,也就是所谓的主题部分的预备小节,因为这里有一个主旋律的交换。从第十小节开始,乐曲就进入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主题部分,在这里旋律部分来到了右手之后,又交给了左手,随后又回到了右手,所以说在这一段当中,右手的第一声部是需要演奏者去格外留意和倾听,后面的几个小节也同样的运用到了左右手主旋律相互转换的技巧,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彩云追月”的丰富情绪。

三、中西合璧:钢琴曲《彩云追月》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钢琴曲《彩云追月》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韵律特色,展现了钢琴的韵味和器乐的魅力。它具有融合中西的典型特色,《彩云追月》在钢琴曲中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节奏形式,既有稳定的节拍,又融入了自由的散板,使得整首曲子既有规律可循,又不失灵动与变化。这种节奏的处理方式,既符合中国音乐的传统特点,又使得曲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穿透力。从旋律角度来看,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曲子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月夜之中,与彩云共同追逐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演奏者在演奏钢琴曲《彩云追月》时需要通过细腻的触键和丰富的表现力,来呈现出曲子中的韵律特色和情感内涵。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注重音色的变化和控制,使得每一个音符都能够完美地融入到整个曲子之中,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音乐整体。钢琴曲《彩云追月》独特的韵律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比如钢琴版《彩云追月》曲中融入了典型的探戈节奏,这种节奏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既体现了中西音乐的融合,又使得整首曲子在节奏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和声的编排上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曲子保持了中国音乐的“线性思考”,还结合了西方音乐的立体和声,使得旋律在优美流畅的同时,音响效果和谐丰富且独特别致,这种和声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又展示了作曲家对西方音乐技法的娴熟掌握。《彩云追月》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它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上了,曲子以“彩云”和“月”为核心元素,通过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演奏技巧,将人们带入一个如梦如幻、充满诗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彩云飘逸、月光皎洁,二者相互追逐、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通过对音乐语言的巧妙运用,钢琴曲《彩云追月》曲子传达出一种宁静、悠远、深情的情感氛围。在这种情感氛围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忘却尘世的纷扰,沉浸在钢琴音乐所带来的美好境界中。《彩云追月》的审美意蕴之深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上。这首曲子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通过钢琴音乐的形式,曲子传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等深刻思想。这些思想内涵使得这首曲子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刻意蕴的艺术形式。曲子的意蕴之深还体现在它所展现的哲学思考上。曲子通过对彩云和月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宇宙、时间等哲学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境界和精神层面。《彩云追月》对个人、社会乃至文化交流的多个层面的积极影响。首先这首曲子能够陶冶性情、提升审美素养,帮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再者对社会而言,这首曲子弘扬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首曲子作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融发展。中西合璧的改创手法让钢琴曲《彩云追月》展现了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钢琴曲《彩云追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与西方钢琴音乐技法相结合,更在曲式结构、和声编排以及情感表达上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韵味。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既体现了作曲家对传统音乐的尊重与传承,又展示了其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与突破。演奏钢琴曲《彩云追月》需要高超的技艺要求。演奏者需通过细腻的触键、精准的节奏把控以及丰富的情感投入,来诠释这首作品所蕴含的诗意与情感。这首作品是一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钢琴曲,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艺术瑰宝。它在创作与演奏上都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冰冰:《钢琴曲〈绣金匾〉的音乐结构与演奏教学分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2]孙红丹:《钢琴改编作品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乐府新声》2016第2期。

[3]李萌:《中国钢琴改编作品〈彩云追月〉创作分析与研究》,《戏剧之家》2022年第24期。

[4]吴冰:《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艺术品鉴》2021第23期。

[5]丰竞:《学科综合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以〈彩云追月〉为例》,《中国文艺家》2019第11期。

[6]周丽娜:《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技巧分析》,《戏剧之家》2015第10期。

张 懿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硕士研究生

尹秋力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博士在读

(责任编辑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