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出生于奥地利,自小成长在一个音乐世家,其一生短暂,但创作了六百多部作品,创作领域涉及歌剧、交响曲、协奏曲等多类音乐体裁,歌剧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费加罗的婚礼》创作于1786年,全剧共有28首曲目,分别采用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三种形式,以社会上层与底层人民的冲突与矛盾为题材,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生活主题。此歌剧作为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承载着他的重要思想与无数心血,也彰显着他在歌剧创作进程中的新高度。
一、咏叹调《你赢得了诉讼》介绍
1.故事背景
《费加罗的婚礼》改编自博马舍的同名喜剧。博马舍在创作中秉持启蒙主义戏剧的理性思想,旨在揭露上层社会的丑恶现象。剧情为主角费加罗准备和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结婚之际,阿勒玛维华伯爵突然改变主意,反悔曾经放弃贵族在农奴结婚时占有新娘初夜权的决定,并对苏珊娜进行实施,于是费加罗、苏珊娜和伯爵夫人三人与伯爵开始一系列的斗争,并赢取了胜利。此歌剧具有深刻的反抗精神,歌剧中深刻揭露了上层阶级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贵族的卑劣品行,同时也赞颂了平民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你赢得了诉讼》这一唱段出现在歌剧的第三幕,情景是伯爵焦躁不安地来回思考着,那个神秘男人与惶恐不已的伯爵夫人是否透露出什么事情的发生,他总觉得事情并不简单,此时苏珊娜出现,伯爵告诉了苏珊娜费加罗要与马切琳订婚的消息,并试图说服她不要再抱有希望。但此时的苏珊娜佯装伤心,并顺利地骗过伯爵,伯爵见此便接着进一步靠近苏珊娜,而这一切反应也正好跌入了苏珊娜的“计划”,当伯爵喜不自胜地离开时,费加罗再次出现,苏珊娜急忙告诉费加罗“计划”实施成功,然而这却被还未走远的伯爵听到了,伯爵瞬时恍然大悟,并感觉到无比的愤怒,于是伯爵决定要报复他们,要让苏珊娜与费加罗的“计划”失败。
2.人物情绪及心理
此唱段中阿勒玛维华伯爵这一人物形象的情绪及心理变化十分多变,且具有层次性。从当时的上层阶级贵族们的心理来看,他们带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总以轻视甚至蔑视的眼光看待底层人民,并有着极强的掌控欲。于此,伯爵的性格底色已经显现。
结合剧情来看,此唱段中的情绪及心理起伏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初的伯爵对与仆人们的诉讼结果带有怀疑的态度,紧接着心中的愤怒席卷而来,伯爵在心中暗自决定要惩罚这些仆人。第二层次为,伯爵回归现实,开始冷静分析现实情况并开始制订计划,规划好后开始洋洋得意,认为事态发展是对自己有利的,只要可以按照计划,那么肯定他还可以如愿以偿,而此时的伯爵已然显露出一丝胜券在握。
虽然伯爵在这部歌剧中不是主角,甚至不是正派角色,但如此一个虚浮风流、傲慢无礼的人物形象却从反面衬托出了主角们的智慧与勇敢,正邪之间的巨大矛盾增强了本歌剧的戏剧性,也映射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上层人士与底层人士之间的阶级矛盾,同时也表现出底层人民不再想遭受压迫与剥削,而要寻求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
二、咏叹调《你赢得了诉讼》分析
1.咏叹调特质
歌剧的声乐部分通常分为宣叙调与咏叹调两大部分。咏叹调在歌剧中一般分为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三类,以较大音程之间转换与起伏不定的旋律线条为特征,在这样的特征下,这就对演唱者所具备的基本功以及演唱技艺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还需在二者结合下将情感进行丰满且完整的表达。此处唱段《你赢得了诉讼》为戏剧性咏叹调,在推动剧情发展以及展现人物性格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2.唱段分析
为贴合伯爵的形象,此唱段为男中音。从结构来看,此段运用了二部曲式的结构形式,第一部分为二部曲式,第一乐段主要展现了伯爵对于苏珊娜要与仆人结婚的不甘情绪。乐段中采用了长短句结合的形式,其中反问的语句不断反复出现,促使伯爵独自琢磨到无法接受的情绪逐渐爆发,再结合乐句末尾出现的不和谐音程与整体向下行进的旋律线条,伯爵内心中的阴暗面已经彻底显现。
谱例1:
唱段在调性上分别运用了D大调、a小调与A大调,调性的来回转变展现了伯爵心思多且狡诈的人物形象。第二段乐段承接第一乐段持续向前推进,运用的音乐发展手法大致相同,但调性稳定在A大调,巩固了伯爵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为剧情推进提供了更大空间。
第二段为篇幅较大的二部曲式,主要展现伯爵由无法接受到转化为愤怒而后又决定反击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此段调性固定在D大调,歌词与旋律的设计十分巧妙,重复的歌词不断强调着伯爵的情感,并将之推向高潮,但此时对应的旋律却运用了新的音乐材料,展现出伯爵在独自思索时的不同神态,由此刻画出了更为细腻的人物形象。
谱例2:
第二乐段的剧情为伯爵拿定主意要从中作乱。在第二乐句伯爵唱到“你是我的奴才,你却给我带来痛苦”时,逐渐加快的速度与扩张的音域范围,躁动且复杂的和声伴奏,共同营造出让人十分不安且带有强烈“危险性”的氛围,此时伯爵的不甘心与愤怒之情呼之欲出,已经达到了顶点,这为接下来的音乐发展进行了铺垫。伴随着伯爵谋划好计划,他的情绪已经趋于平稳,旋律与和声伴奏也与之对应,变得稳定。综合来看,伯爵阴暗邪恶的形象通过音乐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而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为歌剧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演唱比较
俄罗斯的迪米特尔·霍洛斯托夫斯基与美国的罗德尼·吉尔弗利都饰演过伯爵这一角色,两位演唱者在演唱处理各有千秋,这对声乐演唱者的实践具有极高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迪米特尔·霍洛斯托夫斯基为俄罗斯西伯利亚人,男中音歌唱家,其声音低沉宽厚但却充满力量。霍洛斯托夫斯基所扮演的伯爵整体比较外放,音量较大但却不失厚重,舞台动作较为奔放,整体上展现出了较为霸道、无视外界眼光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伯爵形象。
罗德尼·吉尔弗利为美国人,男中音歌唱家,曾出演过多部莫扎特的歌剧,其偏重抒情,音色饱满,表演中注重细节,相对于前者,吉尔弗利显得更加内敛,透过其一些细微的动作与眼神,便能被他的愤怒与狡诈所渗透。整体来看,吉尔弗利塑造的伯爵则是一个心思细腻且阴狠的角色。
虽然二人具有差异,但他们却也遵循作品之中作曲家所规定的细节,例如音符的时值、各种记号等等。一百个人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艺术没有对错,演唱者基于作曲家给出的指示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而进行的二度创作,传达出他们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而对于演唱者来说,初期学习或许是以模仿为主,但伴随着经验的积累、审美的沉淀与不断地探索,演唱水平会逐渐得到提升。
三、咏叹调《你赢得了诉讼》的价值与意义
1.角色的关键作用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自由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创作的同名喜剧。在创作时,博马舍秉持“严肃戏剧”的观念,遵循着启蒙主义戏剧的理性思想,旨在揭露上层社会的丑恶与粗鄙。歌剧版本是莫扎特与达·蓬特在经过反复雕琢后,最终以四幕政治戏剧的形式呈现。同时,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聚焦于社会现实将重点放在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不再追求以往喜歌剧中过于注重表面夸张的创作手法,并且针对人物的台词进行修改以配合音乐。但由于原作中犀利台词的修改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所要表达的批判性,故而莫扎特会格外强调人物的情感表达与形象刻画,由此纵观歌剧整体的剧情设计,伯爵这一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其言行思想对剧情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也以阴暗自负的特质在衬托正面角色的积极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莫扎特仅通过伯爵一个角色的咏叹调演绎,上层贵族与底层人民的冲突与差距就表现了出来。
总的来看,莫扎特通过情绪与心理刻画出了一个性格鲜明、具有张力的伯爵形象,赋予了其鲜活的灵魂,由此,伯爵也成为了此部歌剧中带有批判性的“尖锐”的典型象征。
2.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莫扎特的咏叹调作品一直以来在国内外各大音乐赛事中广受欢迎,同时也是声乐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曲目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笔者在前文分析迪米特尔·霍洛斯托夫斯基和罗德尼·吉尔弗利两位歌唱家异同的基础上,试图针对如何教学来进行阐述。
首先,《你赢得了诉讼》属于古典时期咏叹调作品,那么在演唱中便要遵循古典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规范。例如追求优美、流畅的音质,要气息平稳,节奏均衡,音色要自然纯净。想要达到这几点,就需要对声音与气息有绝对的掌控能力,且在平时注重对技能的训练,从而具备扎实且牢固的基本功。
其次为基础技能训练的更进一步,就是探寻歌剧之中的“美”。这是一种审美积累的体现,是对于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美”多数体现在对于细节进行细腻而恰当的处理上。对于《你赢得了诉讼》这一唱段来说,所要追求的便不是一般惯性中积极阳光等正面色彩,而是需要通过雄厚饱满的男中音,在语气强弱、神态表现,以及调性转换时音色与情绪处理等方面着重将反面形象展现出来,这对于演唱者的学习与积累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整体上从音乐学的视角切入,采用历史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角色以及唱段的分析比较研究,来窥探咏叹调《你赢得了诉讼》这一唱段的意义与应用价值。虽然如今对此唱段的关注度相对较少一些,但希望可以在中国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中,为声乐演唱及教学提供更加有益的帮助及参考。
张雨菲 沈阳音乐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 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