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什科夫斯基改编曲《波西米亚香颂》的演奏诠释

2024-12-20 00:00:00牛燕
音乐生活 2024年9期

改编曲《波西米亚香颂》选自比才歌剧《卡门》,经过作曲家莫什科夫斯基改编后成为音乐会常驻曲目。他凭借对音乐的理解,将歌剧中经典段落融合并加入许多华彩部分,因此这首乐曲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特点鲜明的音乐风格与艺术风格,富有辨识度,极具学习及研究价值。

一、歌剧《卡门》创作背景

乔治·比才(1838—1875)生于法国巴黎,音乐启蒙于父母,是一名早逝的作曲家。在世时他的音乐创作并不顺利,逝世后他的歌剧《卡门》红遍全球,是全世界演出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歌剧《卡门》是一部趣歌剧。在19世纪中下叶,法国大歌剧逐渐走向衰落,法国喜歌剧逐渐强盛并逐渐发展出法国趣歌剧和抒情歌剧。趣歌剧篇幅和规模都比大歌剧小,旋律轻松明快、有趣甜美;内容重在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市井小人物的生活,更具生活化;情感真挚朴实,充满有趣的互动和犀利的讽刺。

歌剧《卡门》是一部四幕歌剧,创作于1874年,以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于1845年所作的同名中篇小说《卡门》为剧本。该部歌剧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处于新的生产关系中,由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逐渐固化,人们表面儒雅却内心贪婪、自私,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卡门用自己独立的人格、解放的思想、坚定不移的以身殉志的壮举,向这个纸醉金迷、世态浮华、物欲横流的社会宣战,表现了对思想解放的追求、对自由生命的向往。

二、莫什科夫斯基改编曲《波西米亚香颂》艺术特点

莫里茨·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他出生于波兰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早年前往德国深造,后因常年于欧洲演出定居巴黎,是一名犹太血统的德国裔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

莫什科夫斯基的音乐明快清丽、轻巧活泼,旋律优美动听、音响富丽堂皇并具有华丽辉煌的技术,共创作两百多首作品。莫什科夫斯基尤其对异国情调充满浓厚兴趣,作品中有许多透露出西班牙元素风格的音乐,《波西米亚香颂》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波西米亚香颂》作品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浓厚的生活气息,音乐自由热烈、洒脱辉煌、技巧华丽炫技,让人眼花缭乱。仿佛如果没有时间,女主角卡门能够不停地歌颂下去,表现出对崇高人性的不懈追求。

全曲采用歌剧女主角卡门的两个经典唱段进行融合与改编——歌剧第一幕第十二分曲《塞维利亚的老城旁》(赛吉迪亚舞曲)咏叹调,内容是卡门因与女工争斗被关入监狱,请求在旁的何塞助她逃离;歌剧第二幕第一分曲《听铃声响得多美妙》,西班牙弗拉明戈风格音乐,演绎吉普赛女郎们在纵情舞蹈唱歌的欢乐场面,烘托出热闹的气氛。莫什科夫斯基将两个唱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原歌剧中《听铃声响得多美妙》是分节歌体裁,改编曲中将这一部分作成变奏与回旋结构,显示出高超的改编技巧。

三、莫什科夫斯基改编曲《波西米亚香颂》演奏诠释

改编曲《波西米亚香颂》为e小调,3/8拍、3/4拍,共288个小节,曲式结构较为复杂,兼具回旋曲与变奏曲的特点。整体结构脉络可视作为带引子性质的具有再现性的复二部变奏与回旋曲式,乐曲中部是一首变奏曲。

赛吉迪亚舞曲风格发源于16世纪,在西班牙安达卢地区发展并流行。该首A部“赛吉迪亚舞曲”共57小节,3/8拍。音乐频繁转调、多有附点节奏、乐句长短不一,变化多样、旋律具有强烈的摇曳感,表现出卡门的美丽动人变幻莫测的性格。

A部曲式结构如下:A句:#F大调,第1—15小节。A'句:B大调,第16—26小节。B句:e小调,第26—39小节。C句:e小调,第40—57小节。

乐谱调式只有#f,但乐曲第一句中并非G大调或e小调,而是极远关系的调式#F大调并且不是在第一个和弦中出现。乐句出现极多临时升降号,最终解决在#F主和弦,并进行了7个小节的琶音分解的小华彩,稳定在了#F大调上。在之后的不同乐句中同样是出现频繁的离调、转调,极具鲜明的吉普赛风格。赛吉迪亚舞曲旋律的特点在于不规整,一个小乐汇能够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旋律小节数,无法捕捉到固定的范式;节奏变化多样,时而舒缓、时而迅疾、时而悠扬、时而密集;调式频繁离调、移调、转调。旋律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性,也正是这种纷繁复杂的变化让这首赛吉迪亚舞曲充满着灵动与随性,这一系列的音乐因素让人不仅仅联想到卡门灵动、善变、狡黠又对自由充满渴望的性格特点,更让听众深刻了解到西班牙地区吉普赛民族的音乐风格。

在弹奏A部时,双手声音首先要对整齐,且乐句富有独特的横向的流动性,和弦的弹奏需注意横向旋律声部的连接。分解琶音的小华彩需要迅速准确地换至把位,近乎27个小节的分解琶音,弹奏的音响效果就像七彩琉璃从天而降,极具自由、焕丽。改编者在此处加入自己的改编方式,将音乐发展得更加灵动与飘逸,与吉普赛人自由、浪漫、无拘无束的个性相结合,衬托地相得益彰。指法的安排要科学得当,此段中较为典型的是第40小节—第43小节,右手八度加入一连串分解琶音,八度后的第一个音c3可采用5指,后三个模进的小节都可用同样的指法,用最少的经历弹出最流畅的效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B复部“听铃声响得多美妙”,原剧卡门边有规律性地击掌打节奏,边歌唱舞蹈,具有浓烈的西班牙弗拉明戈传统民族音乐特点。节奏鲜明、律动性强、乐句规整,全曲发展既活跃又热烈。

B复部曲式结构如下:

序奏A部(58—105小节)可视为单三段:A段(58—77小节):2+4+4+4+6句体式,两次下行二度移调(e-d-c),最终落在B大调。A'段(第78—95小节),与A段结构同样。C段(第96—105小节):2+2+2+4句体式,F大调与#F大调的主和弦互相对答呼应,充满趣味性。

B部(106—150小节)为卡门的咏叹调歌唱部分改编:可视为单二段曲式结构。A段(106—125小节):A句(106—115小节),具有多次模进与重复,节奏规整、旋律易于记忆;B句(115—125小节)。B段(126—150):A句(126—133小节),多次模进、诙谐性十足; A'句(134—141小节),旋律方向稍作变化,极为灵巧有趣;B句(141—150小节),句尾具有小华彩,推动音乐情绪发展。

全曲演奏技法华丽、夸张,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多以音阶跑动、分解琶音跑动、双三度音程与大和弦弹奏为主,技巧困难,偶有单手双五度、双六度的出现。在乐曲结尾部分有双手反向大跨度和弦急速跳奏,极为困难,要尤其注重远距离把位的距离感,音乐在此处将情绪推向到最高峰,热烈地、夸张地、豪放地戏剧性结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杰作。弹奏此首作品要注重演奏技术与音乐的双重练习,手指的独立性、双音不同度数音程的组合,同时控制两个不同的肌腱,肘、肩、腰、腿部各不同部位的发力方法与音乐段落中过渡的关系,段落中并列的乐句与承上启下的乐句的打磨,弹奏技巧与推动音乐发展的关系等,处理好这些都需要艰苦的锤炼,因此演奏这首曲子无异于是选择了一项具有难度的挑战。

这首作品具有独特的吉普赛音乐风格。与众不同的音阶:C-D-bE-#F-G-bA-B-C,有两个增二度,也正是出现了不同的增二度使得音乐神秘莫测,极具辨识度。装饰音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在“铃儿响得多美妙”序奏A部中,大量使用半音和倚音,营造诙谐轻松、挑逗有趣的音乐性格,暗示着卡门狡黠、灵动的性格特点;在B部中,却减少了倚音的使用,转而变化成大量的铿锵有力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一方面凸显了西班牙弗拉明戈的民族音乐风格,另一方面表现出卡门的另一种性格——执着又热烈、坚定又豪放。创作者采用这两种经典段落仿佛有意为之,既有卡门自身的特点,又有卡门面对当时所处的社会中所激发出的另一种自己,两个段落完美的刻画出卡门身上的复杂多样的立体性。

四、莫什科夫斯基改编曲《波西米亚香颂》的民族性与艺术价值

本首改编曲《波西米亚香颂》具有浓郁的吉普赛风情,创作者们将吉普赛民族的自由、热烈、奔放,时而悲歌时而赞颂的音乐特点融入到本首作品中。那么吉普赛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这个民族的音乐又为何独具如此的识别性呢?人们通常对吉普赛民族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文学、艺术、摄影中常具有“吉普赛”、大篷车、流浪、占卜、驯兽、水晶球、卷发、粗犷的花纹等特殊的元素,陌生是因为除了以上这些元素,在其他方面对吉普赛民族的历史、发展都不甚了解。因此,人们总觉得吉普赛是一个神秘、遥远又近乎了解的民族。这就是吉普赛民族特有的神秘面纱,也是因为这层面纱使得关于这个民族的传说与艺术更加充满魔力,让人为之着迷。吉普赛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流浪民族,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没有自己的土地与国家,通常靠着流浪、驯兽、占卜以及当地政府的救济为生。在不同地区的漂泊中也出现了有关这个民族的不同称呼,“吉普赛”被法国称为“波西米亚”,被西班牙称为“弗拉明戈”,被俄罗斯称为“茨冈”,而他们自己则称为“罗姆”,也正是多样的称呼使这个民族具有多种特色。由于漂泊无依、居无定所,无法进行固定的大量书籍性质的传授与学习,吉普赛民族常靠着口传心授的歌谣、音乐与舞蹈代代相传,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与经典之声,造就了这个民族非凡的艺术天赋与艺术灵感。

全球大约共有一千两百万吉普赛人,约一千万在欧洲生活。距今约一千年前,吉普赛人从中东地带迁往至东欧与西欧,并逐渐融入当地生活,将自己民族艺术的结晶也渗透到欧洲的各个方面。欧洲的艺术家们将吉普赛民族的艺术智慧进行记录与再加工,融合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因此在许多文学与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吉普赛民族的身影。

吉普赛音乐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也体现在其与爵士乐的融合上,形成吉普赛独有特点与富有激情的音乐风格。它以其独有的节奏感、复杂的和声与充满激情的旋律的演奏风格而闻名于世,这种新颖的异国风格一时间风靡欧洲,迅速流行起来并与当地音乐相融合,进一步证明吉普赛音乐有其独特的音乐价值和影响力。因此,吉普赛音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与居住地民间音乐的巧妙融合上,还包括其在音乐领域中的创新和影响力,使得吉普赛音乐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莫什科夫斯基采用变奏曲的曲式改编此首作品,变奏曲的重中之处在于“变”,如何将单一、多次出现的简单素材通过不同的变奏体现出丰富深刻的音乐内涵,完全依赖创作者的巧思:灵感、天赋、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与创作功底,力求音乐在情绪、和声、层次、风格上做出多彩的变化,改编成一部优秀杰作。因此这首作品具有极高的练习、学习及研究价值。

结语

《波西米亚香颂》以其独到的音乐品味、热烈豪放又夸张的音乐风格,表现出对当时纸醉金迷、肤浅不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反抗,表达出对美好生活、解放人性的理想中社会的不懈追求。如果再深度思考,联系吉普赛人的流浪生活,他们如此热烈、如此拼命地呐喊,我们是否感受到吉普赛人对生命的讴歌呢?是否感受到对幸福的急切渴望呢?是否感受到吉普赛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稳定、安居乐业的一份渴求与内心深深的孤独呢?我们也是否听到了这个民族音乐的弦外之音呢?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牛 燕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 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