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街民俗及其音声景观

2024-12-20 00:00:00陈燕婷
音乐生活 2024年9期

2024年2月15日(正月初六),作为“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主题文旅活动之一,泉州举办了“龙腾东海·福满泉州”民俗踩街活动。据媒体报道,这是时隔20年,泉州重启大型民俗踩街活动。春节期间,该活动成为泉州地区最火热的话题,引发了大量关注。活动当天,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不过分。据统计,该活动吸引了约30万现场游客,线上观看和转发数量更是以亿计。

笔者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地区,从小看着各类踩街活动长大,对这类民俗有着局内人的经验与感悟。笔者认为,踩街民俗对广大民众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活动兼具视觉冲击力和听觉冲击力。各式游街阵头行走在大街上,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各式奇特的道具,伴随喧天的锣鼓、震耳的乐声和嘈杂的人声,共同营造了一种奇幻的狂热景象。

本文将探讨踩街民俗的特点,分析其多重音声景观及盛行不衰的原因。指出,震耳喧嚣的多重音声景观既极具地方特色,又是制造狂热气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踩街民俗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并对地方文艺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以下分而述之。

一、踩街民俗之特点

说起踩街民俗,“上元”活动必然榜上有名。自古以来,“上元”夜张灯往往热闹非凡,民众自发组织俳优百戏,“煎沸道路”,“沿门庆贺”。据《福州府志》:“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盛。影灯象人物、花果、禽鱼,裁缯剪纸及琉璃为之。庙刹驾鳌山,又为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俳优百戏,煎沸道路。谢在杭: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谓之添丁[1]。” 虽未有“踩街”之称,但是“俳优百戏,煎沸道路”就是典型的踩街。而且,在福建,“台阁”或“抬阁”至今仍是踩街活动中的常客。再据《福鼎县志》:“‘上元’张灯,庙宇尤盛。街衢杂百戏,放花炮,装鱼龙各灯,沿门庆贺,箫鼓之声喧阗达旦。自十二日起,至十七日止。各社醵金设醮,谓之“祈福”。聚会欢饮,有乡社风。”[2]

可见,这类民俗活动首先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而举办,如前列引文所说“添丁”或“祈福”等,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此类民俗活动地点选择了“道路”“街衢”等人流集中之地,甚至“沿门庆贺”,民众参与度大大提升。再次,活动热闹非凡,不光有“俳优百戏”“妆演故事”,令人目不暇接,更是有“花炮”“箫鼓之声喧阗达旦”,使整个氛围从视觉到听觉都达到“煎沸”的效果。民国十六年补刻本《泉州府志》详细记载了此类民俗活动中的队伍构成,各式乐队、乐器,各式旗帜、刀具,各式角色,想想都觉得热闹:

乐之部有马上吹,有步吹,有五音铜鼓,宦川云得之者,即所云诸葛鼓也。旗之部有高招旗、五方旗、帅旗、三军司命旗、清道旗、飞虎旗、巡视旗。执事则戈鋋、矛戟、箭架、剑盾、龙头钩镰等刀,无不毕具,而材官骑士,执盖碇马奚奴、军校、苍头、旗手之类复百余人。好事者又或摘某铸句、某传奇饰稚小僮婢而为之,名日“抬阁”。[3]

这些特点,都与当今的踩街活动并无二致。

踩街活动深受民众喜爱,因而流传至今,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活动。例如,2009年“元宵节当天在前门大街举行的民间花会踩街活动……宣告修缮一新的前门大街正式开街。”“16只南狮和北狮将为大队人马开道,随后,中幡、旱船、二魁摔跤、地秧歌、鼓子秧歌等将依次向珠市口行进”;[4]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音乐会行乐,亦称踩街,“一般呈两路或三路纵队,前后排列顺序依次是会旗、云锣、吹管乐器、打击乐器……踩街演奏由于要边奏边行走,比较费气力,所演奏的乐曲以短小的小塌曲、小尖曲为主。”[5]再如,1982年首次举办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用一场盛大的文艺踩街向世人宣告泉州对外开放的壮举:“66支文艺队,是由晋江专区和泉州市的直属机关56个单位的5000多人组成的。文艺队表演的节目,包括舞龙、舞狮、舞蹈、高跷、武术、腰鼓以及各种传统的音乐、戏曲等等,共有107个节目。还出动彩车41部……”[6]

同样地,当今这类民俗活动的举办也都有缘由,如因为“北京民俗中,城市重要街道新建或修缮后,都要为其正式开通举行花会踩街活动以示庆祝”;[7] 元宵节放灯、端午节闹庙等需要音乐会服务;为南音大会唱做宣传,等等。且皆热闹非凡,锣鼓喧天,活动场所或者在前门大街这样的繁华街道,或者“沿村里的主要街巷而行,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8]

可见,无论古今,踩街民俗出于祈福或庆祝的目的,于繁华的街道、公共场合,锣鼓喧天,全民狂欢的特点始终如一。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多重音声景观

踩街民俗想要制造热闹效果,没有音声助力是不可想象的,而之所以能够达到前述“煎沸”的效果,是因为该活动具有多重音声景观。而且,踩街活动向人们展示的,往往还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音声景观。

最引人注意的一重是锣鼓声。踩街活动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少不了敲锣打鼓。锣鼓的特点就是音量大,因而能产生持续性的震天巨响,锣鼓的热闹声响使其还兼具驱邪避灾的功用。因此,多数踩街队伍都会鸣锣开道,并沿路敲锣打鼓。

另一重为队伍中的各民俗队伍(泉州地区俗称“阵头”)所奏之乐,花样繁多,是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以笔者熟悉的泉州地区为例。2024年春节泉州举行的“龙腾东海·福满泉州”民俗踩街活动,“30个方阵、30项非遗项目精彩亮相,展现原汁原味的泉州传统特色民俗。”[9]踩街队伍中,既有迎合龙年主题的多个舞龙队伍,包括晋江型厝香龙、晋江梅岭锦塘舞龙队等,还有踩街必备的大开道、五音吹方阵,更有拍胸舞、火鼎公婆、彩球舞、嗦啰嗹、南音、南少林武术、俞家棍、白鹤拳、泉州刣狮等泉州著名的非遗项目。这些“阵头”吹打着闽南地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曲牌或小调,营造出浓厚的地方音乐氛围。整个队伍长达1.6千米,极具泉州地域特色,是当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现,因而备受瞩目。

再有一重为人声。踩街民俗受群众的欢迎程度经常大大超出预期:

大会唱的组织者事先有两个情况估计不足:一是观众人数,原先只考虑泉州市区和近郊,实际上连晋江、南安、惠安等县也来了很多人,总数估计在10万以上;二是观众参与热情,原来把群众当作站在路边观赏的“看客”,实际上很多人一走上街就变成了参与者。使队伍一下子变得膨胀起来。……踩街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方告结束……第二天,环卫工人打扫卫生,捡起行人掉落的鞋子足足有两大箩筐。[10]

因此,人群簇拥的队伍中,除了主办方组织有序的各种队伍外,还有很多信众及看热闹的路人或游客,自发跟随队伍行进,或在队伍必经之路等待、围观,使得队伍无限“膨胀”。人们对踩街队伍评头论足,还时不时跟随队伍呼喊祈福口号。有些民间活动还有民众自发在路边或家门口备置果品,招呼队伍,与队伍交流。队伍看到了也会稍作停留,做些表演。各地踩街都有类似情况,例如杨民康谈及2014年北京平谷区大华山镇后北宫村的一次踩街活动时,提到“每到一户‘劫会’(拦路求演)的主家门口,村民备下茶水果品,走会队伍便按以上方阵排列的情况,把所预备的各种演艺节目陆续呈现在主家及邻居的眼前。”[11] 再如前述河北端村音乐会,“在行进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商家或住家‘截会’:往往是放上一个板凳,板凳上还放有捐款、香烟、点心等礼品,这时乐师们就要驻足演奏一曲,然后再向前走。” [12]由此可见踩街活动与民同乐的主旨。

地域性踩街参与的民众多数为当地人,这些人因使用方言,且有一些习惯性口号,因而这一重音声同样颇具地域性特色。

最后一重为鞭炮,热烈奔放的鞭炮雨同样音量大且具有驱邪功能,遍布大街小巷的红色炮纸营造了喜庆的视觉感受。鞭炮产生的声响、烟雾以及红色碎屑,共同营造了一种如梦似幻的空间感。

上述多重音声交织在一起,构筑了既有共性(如鞭炮、锣鼓、乐声齐鸣),又有地方性特色(如不同的鼓点节奏、地域民俗阵头、地方音乐、地方语言)的踩街活动独特的声音景观。

三、不同类型的细节性差异

不过,仔细观察,虽然踩街活动总体热闹非凡,锣鼓震天响,也都具有多重音声景观,但根据不同的类型,还是有些细微区别。

首先,根据参与活动的表演队伍,踩街民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多样性民俗踩街,即表演队伍具有多样性,如前述前门大街的踩街,有南狮、北狮、旱船、二魁摔跤、地秧歌、鼓子秧歌等不同的表演队伍。另一类为专项性民俗踩街,即表演队伍具有单一性,如前述端村音乐会踩街,由云锣、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演奏者排列构成。表演队伍的构成不同,自然具有不同的声音景观。

多样性踩街阵头各式各样,每个阵头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专属音声,因而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来说,都更加丰富多样。如前文所举的2024春节泉州踩街活动,30个非遗方阵集中展示,每一项非遗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因而令人目不暇接。相比之下,单一性踩街从视觉和听觉上来说,相对单一。如泉州南音举办大型活动时的踩街队伍,多数情况下,往往为清一色的南音人,手持一样的南音乐器,演奏曲目也皆为南音乐曲。然而,单一并不意味着简单,同样可以声势浩大,热热闹闹。南音人踩街必然是因为有重要活动,而且参与人数众多,否则,寥寥几人撑不起踩街所需场面。踩街队伍的前列,必然是各种表明身份及踩街目的的匾额、旗帜、黄凉伞等,之后,南音人以团体为单位,一队一队排列整齐,各持乐器,沿途演奏南音乐曲。南音演奏多数仅使用琵琶、三弦、洞箫、二弦以及拍板5样乐器,因而音响效果雅正清和。但在需要热闹氛围时,会使用嗳仔(即小唢呐)、品箫,以及四宝、响盏、双铃、狗叫等小乐器,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踩街自然需要热闹,因而南音人在踩街活动中皆使用后一乐器组合演奏。

其次,根据踩街活动的组织者,可分为民间活动和官方活动。民间活动往往大肆燃放烟花爆竹,越是高兴,越是想要热闹氛围,越需要鞭炮助威。笔者参与一些民间自发组织的踩街活动,经常看到人们在踩街队伍的必经之路铺设若干条超长鞭炮,沿路还有若干鞭炮点,有专人扛大箱短鞭炮等候。等到踩街队伍到达,先是燃放事先铺设好的长鞭炮,而后点燃手中的短鞭炮,逐一扔向踩街队伍。即使有些地方因为有禁炮令,不得燃放烟花炮竹,人们还是会带上录音机和音响,反复播放热烈的鞭炮声。而官方活动一般不会使用鞭炮,因为烟花爆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燃放过后遍地碎屑,对城市卫生环境有一定影响,也给保洁人员增加不少工作。然而,因为缺少爆竹助力,在白热化的热闹氛围方面,官方活动稍逊于民间活动。

踩街民俗原本多为民间自发组织活动,如今也经常由政府发起组织。前述前门大街踩街及1982年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2024年春节的泉州踩街,皆为官方组织的活动。正如杨民康观察:“近年来,花会表演及走街游行频繁地显身于各种节日或非节日的政府或地方庆典以及公益活动,作为依附于国家政治或商业经济体系的一种文化活动方式及公众组织形式出现,体现了传统走会活动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向。”[13]

新的发展趋向必然带来音声景观的变化,虽然官方活动往往舍弃爆竹,但因为由政府出面组织,号召力更大,规模也往往更大,在宣传推广方面以及社会影响力方面更是民间活动难以比拟的。

四、社会意义及影响

民众之所以热衷于踩街活动,是因为多方面需求得到了满足:踩街活动具有很好的团结邻里,交流感情的功用,人们通过共同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分担某一具体任务而交流互动,加深感情;这类活动不同寻常,是平淡生活的有趣调剂;活动热烈奔放,激奋人心,有助于释放生活压力……而且,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此类活动得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人们组织和参与此类活动的意愿相当强大,民众普遍认可,自然一呼百应。据笔者观察,虽然踩街活动涉及的地域范围有大有小,参与人员因而规模不一,但人们的热心程度始终如一,活动流程大同小异,制造的狂热氛围皆震撼人心。

踩街活动对地方文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踩街队伍的构成主要都是当地有名的民俗“阵头”,如前述谈及的各个例子,皆是如此。因此,为了使自己成为经常受邀参与活动的“阵头”,必然需要加强训练,增进技艺。没有人会邀请技艺不精的“阵头”参与活动,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学艺不精会遭到嘲讽。况且,踩街民俗的展示具有很强的宣传功能,得到民众喜爱的“阵头”名气打出,生意会更加红火,受邀机会大大增多,这些也会促进各个团队在技艺水平方面更上一层楼。再者,各民俗队伍在一同展示的过程中,也会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踩街民俗无形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艺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踩街民俗制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沸腾喧嚣的音声景观,民众乐于沉浸其中,享受不同寻常的视听盛宴。踩街民俗因满足民众多重需要而得到热情响应,并传衍至今。在踩街民俗的传衍过程中,地方音乐也得到了传衍及发展。

注释:

[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之《福建续志》 (九十二卷·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岁时民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3页。

[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之《福鼎县志》 (八卷。清嘉庆十一年刻本)“礼仪民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3页。

[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5页。

[4]李洋:《元宵节前门大街花会踩街 非遗传统技艺展元宵节在农展馆举办》,《北京日报》2009 年2 月4 日第 007 版北京新闻。

[5]齐易:《水乡有瑰宝 涅槃又重生——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音乐会调查研究》,《中国音乐(双月刊)》2018年第6期,第45页。

[6]王仲莘:《天下弦友会知音——关于一九八二年泉州元宵国际南音大会唱的回忆》,泉州晚报2011年1月21日。

[7]李洋:《元宵节前门大街花会踩街 非遗传统技艺展元宵节在农展馆举办》,《北京日报》2009 年2 月4 日第 007 版北京新闻。

[8]齐易:《水乡有瑰宝 涅槃又重生——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音乐会调查研究》,《中国音乐(双月刊)》2018年第6期,第45页。

[9]许雅玲:《融媒体时代城市形象传播出圈之道——以泉州晚报城市主题宣传为例》,《中国记者》2024年第4期,第105页。

[10]王仲莘:《天下弦友会知音——关于一九八二年泉州元宵国际南音大会唱的回忆》,泉州晚报2011年1月21日。

[11]杨民康:《从北方秧歌的生存现状看 当代传统乐舞文化变迁的几个特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6页。

[12]齐易:《水乡有瑰宝 涅槃又重生——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音乐会调查研究》,《中国音乐(双月刊)》2018年第6期,第45页。

[13]杨民康:《从北方秧歌的生存现状看 当代传统乐舞文化变迁的几个特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9页。

陈燕婷 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