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组合排练》是高职艺术团排练课,为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承担音乐表演专业的团队表演排练与演出实践教学,与群众文艺干事岗位职业要求密切对接。本文提出基于能力本位及成果导向的OBE教学理念,进一步分析研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改革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效果,全面推进高职音乐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音乐表演;组合排练课程;OBE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6-0-03
近年来“音乐+生态”在当下乐观发展,其中,数字音乐市场持续高于整体音乐产业,采用线上线下表演相结合,呈现多元化的音娱直播演出成为新业态。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对接的就业岗位——群众文艺干事岗位,较之前更要求具备运用网络平台和软件进行连线演出的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对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组合排练》(声乐、器乐团体排练课)进行了教学内容重构和创新,力求与就业岗位紧密对接,通过重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组合排练》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一)基于“岗课赛证”融通,重构教学内容
《组合排练》前导为核心课《钢琴》《民乐》《声乐》和平台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后续课程为实践课《演艺活动策划与组织》《和声基础》《专业实践》等,充分衔接所学职业知识和技能。开设时间是大二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课时设计为64学时4学分。其中,分学期设置课程模块为:第一学期“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模块、第二学期“社区音乐培训”模块。模块下按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细分项目如“粤语经典曲目排演”“流行音乐节目排练”“社区艺术培训儿童曲目排演”等。授课模式参照本专业对应的社区群众文艺干事岗位工作任务,设计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声乐器乐混合编制艺术团”,让学生在课程中代入演出角色,注重工作实用性,引入排练演出真实项目。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标准》,对接1+X《器乐艺术指导》证书考证内容,结合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演奏员/演唱员国家职业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钢琴”“声乐”“弹拨乐”赛项内容,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了教学内容、实训体系、评价体系,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二)多元多角度数据化分析,精准掌握学情
《组合排练》授课对象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含声乐主修、器乐主修),经多年学情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基础如下:学生通过高考音乐联考或获取中职3+证书入学后,均具备一定的独奏、独唱专业技术及舞台表演能力,也具备地方音乐知识和文化传承意识。但由于学习背景原因,普遍存在缺乏艺术团组织排演能力,社区群众集体演出经验少,网络平台及音乐软件直播使用经验也很少。通过问卷调查则显示学生对于使用APP、网络曲库进行学习的兴趣较高,同时也更希望能接受多位专业老师的联合指导及参与团队练习[1]。
(三)针对新业态下文艺岗位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音乐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对标行业岗位标准及规程,结合学情分析,确定《组合排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1.课程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德技并修”、勤劳刻苦、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运用文化艺术传播精神力量,培养文化自信,传承发扬地区音乐文化精髓。具有艺术团合作精神,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能以集体协作为核心,充分配合团体工作。
2.课程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项目中曲目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掌握网络连线曲目排演的相关知识,掌握“声乐器乐混合编制艺术团”合唱合奏的理论方法和排练知识。
3.课程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线上线下混合的群众艺术团活动组织排演,能够熟练操作项目中曲目的艺术团舞台演出,并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音乐软件APP进行多元化的网络节目排演。
(四)依据岗位要求及学情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
1.根据教学目标、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设立教学重点
课程设计由教师团队联合授课,以班级为艺术团模式完成角色代入。灵活运用网络连线,排演艺术团常用的群众曲目。
2.根据学情,分析教学难点
首先,学生在节目排演过程中运用网络平台、音乐软件等手段提升线上排练演出效果。其次,学生参与团体演出排练工作时,对不同项目的要求进行工作配合以及学生团队表演不同类型合奏曲目时,对相关艺术风格的技术展示[2]。
(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策略
1.基于能力本位及成果导向的OBE教学理念与方法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成果为导向的OBE教学理念”,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共建线上“社区惠民演出”、线下“乡村文化振兴”“高雅艺术进课堂”、企业文艺演出等实训项目演出平台。坚持“三真”驱动,即基于艺术团排练演出的真实项目、真实岗位、真实技艺,依托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校内外优质实训场所设施等教学资源,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及以赛促学、信息化技术等教学手段。
2.构建“三舞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构建“课中—课外—社会三舞台”教学模式,立足组合排练技术训练,深化课外实践演出能力培养,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网络展演和企业演出项目。开展教师团队示范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团队协作排演、参与社会演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表演技术能力、行业职务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等三方面的能力。
3.依托高质量校行企合作的平台教学资源
实施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须依托于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依托校企共建平台,获得优越的企业导师团队。2019年至今,本专业建设完成的专业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省级“传统音舞文化育人惠民公共实训中心”、覆盖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共享)、校内VR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互联网+远程艺术教育实训室”。建有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此外,还建有省级基地“社区教育示范基地《以全民服务理念,创‘社’‘区’‘剧’‘场’新型社区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以上均为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3]。
4.设计以美培元实施“思政美育”并举
深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家国情怀、地域特色文化、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整体设计中。优秀音乐艺术作品体现了杰出的审美创造,包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指导时代优秀曲目,实现思政与美育并举,引导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实现价值观引导。通过值班实训室管理、维护教具设备、社区公益服务等,践行思政劳育观,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勤奋准时、服务群众的工匠精神。
二、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一)依据行企艺术团工作过程制定整体教学活动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策略、行业艺术团真实工作过程设计授课活动。依据声乐器乐混合编制艺术团须由不同专长的教师,共同指导团体中不同专业方向团员的特殊性,安排相关钢琴、民乐、声乐教师组成联合授课团队,根据课程需要,每次课由两位以上教师为学生进行技能指导。根据网络教学需要,不定期安排课内与社区音乐爱好者连线进行交流及线上表演合作。授课班级可按学生专业主修分为钢琴工作组、民乐工作组、声乐工作组,分设工作组长进行组内管理。组内组长及成员在课前课外进行考勤监督、网络视频集体拍摄制作、练习互助、效果互评,教师团队全程监控小组的学习情况并记录。
(二)基于岗位能力设计授课流程
以项目“群众抗疫歌曲排演”中的《为爱感恩》排演为例,共4个课时,设置两名教师进行联合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岗位实操要求,共同指导班级艺术团的钢琴声部、民乐声部、声乐声部及大联排。课前课后指导学生工作组使用抖音平台及剪映软件,拍摄课程曲目合成视频并投放至网络。教师在课中对网络演出视频效果进行点评,指导网络排演的艺术效果,以此训练学生使用网络平台和软件进行团体节目排演合成的技能。
(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增值性评价
记录学生出勤率、劳动表现、线上任务完成情况等形成过程性评价,考核指标涵盖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等。参照群众文艺活动演出的岗位职业要求,制定《任务评价表》来进行每次课学习情况有依据的终结性评价。从人文底蕴、职业幸福感提升等方面观测记录,注重形成增值评价。
三、学生学习效果
(一)演艺项目驱动,岗位能力为本,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以演出经典曲目作为实训项目载体,紧密对接音乐产业中网络直播演出的新业态,提升演艺综合能力,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经过课程学习学生100%考取了1+X证书,团队协作素养、群众艺术团演出技能、网络节目制作技能均有明显提升。社会责任感、区域文化服务意识、优秀文化传承使命感增强,对当前群众文艺干事岗位工作任务有了深入理解,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明显增强。通过调研,“中国乐器50强”等领军企业亦对学习效果给出优质评价。
(二)信息教学支撑,音乐软件赋能,提升演出直播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使用APP,如“剪映”“随身乐队”等组成“手机团队”进行新型而易于网上传播的有趣组合演奏,指导学生在抖音平台上进行视频互动直播。课程组投放抖音的课程相关演出视频,截至目前观看次数达到三万多次,单次网络直播演出的点赞次数为1万次以上,网络关注度持续提升,增强了学生的网络直播、操作软件的能力。
(三)课赛紧密融合,以赛促教促学,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构建“三舞台”的实操项目教学使学生专业技能显著提升,课外积极参加省职业技能大赛相关音乐类赛项、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省级网络艺术展演均获奖。课外参加政校行企的多种实践演出,参与美育项目、文艺三下乡演出等,学生均表现出过硬的表演技术能力、行业职务能力及职业通用能力。
四、OBE理念下的课程特色和教学反思
(一)《组合排练》课程特色与创新
1.创新融入网络音视频连线教学的“多元音娱课堂”,增强学习兴趣
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发展多元音娱形态的风向下,融入抖音视频、网络直播等教学内容。以艺术团排练课堂为核心,形式多样地设计网络视频点评、课中与社区音乐爱好者连线、大中小学生连线演出等。通过直播软件将课堂对接音娱平台,使表演直播吸引更多社会同好关注,实现网上娱乐互动,除了使学生获得群众网络音乐演出经验,也使教学过程在年轻人群体中产生“音乐娱乐+同好社交”功能,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多元学习需求。
2.创新设计多导师联合授课的“班级音乐艺术团”,实现岗位技能融通
社区群众文艺活动以多样化组合演出形式为特点,授课以该就业岗位音乐文艺干事工作任务为核心,特色设计了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的“声乐器乐混合编制艺术团”,分设工作组,让学生在排练课程中真实代入演出角色。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了多导师联合授课方式,更贴合演出岗位实况,区别于传统音乐表演课程单一乐器或单一声乐进行授课的形式,学生能跟随多位导师学习到跨方向的综合专业知识,有效实现岗位技能融通。
3.特色开发动态更换新曲目的活页式教材,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该自编活页式教材区别于传统纯纸质谱例,配有二维码扫码视频演示。教材创新加入了近年来本校教师创作的多首歌曲,根据“班级艺术团”加入多种乐器,进行特色编曲。通过动态更新富于时代精神的曲目,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突破了及时更新社会演出热点曲目的教学重点问题;通过有针对性选择不同类型曲目,解决了不同文艺活动要求对应岗位技术的教学难点。
(二)《组合排练》课程教学改革反思
1.持续优化课程增值评价体系
课程组收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幸福感提升度的变化,但能体现学生发展的评价做法仍不够全面,方法上也有待改进。要优化增值评价的技术手段,须加强增值评价模型研究,提高评价手段的科学性,深入分析增值评价原理和操作,并通过信息平台建设简单易操作的技术平台。
2.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限制的艺术理解力
在进行音乐作品艺术处理过程中,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尚浅,艺术视野还不够宽,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表演尚有不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生活化的讨论,融入生活场景使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形成共情,便于学生深入理解音乐情感内涵;在课后布置大量文学阅读、艺术赏析,积累更多的体验及艺术修养。
五、结束语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音乐表演专业需要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浪潮中,引导学生保持自身的竞争力。面向未来,须继续秉承OBE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程设置实操项目,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此外,也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国勤.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36(05):63-68.
[2]马国勤,刘丹青.OBE导向的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9(06):56-61.
[3]王春美.基于OBE理念的新闻实践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以音视频节目制作为例[J].传媒,2020(03):81-84.
艺术大观2024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