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鉴赏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专业课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职美术教学存在目标泛化、形式单一、美育德育化等问题。通过明确目标、创新形式、丰富方法、融合信息技术等手段优化教学路径,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美术鉴赏课程应有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问题;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6-0-03
美术鉴赏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中职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艺术品位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以及认识功能皆需要通过鉴赏来实现。中职美术鉴赏课是在初中阶段美术教育基础上的深化,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创造性思维,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目前,中职美术鉴赏课教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梳理这些问题,厘清教学思路,将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中职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泛化
美术鉴赏是以审美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背离这一要求的做法。
一是偏重对作者的生平、逸闻趣事的介绍而忽视对作品本身的欣赏。在欣赏中适当讲些作者的有关事迹、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但不能变成教学的主要内容。二是注重情节,忽视欣赏,变成“文学性解读”。这种做法在主题性绘画欣赏教学中最常见。主题性美术作品包含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教师往往会将作品中表现的历史事件、人物及故事情节无限展开,而对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特点涉及不多,学生无法获得审美体验。三是偏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教材中所列举的作品都是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作,教师往往会偏好介绍这些作品的社会影响,从而淡化甚至不触及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些做法显然偏离了美术鉴赏的目标。
(二)美术鉴赏教学的形式单一,模式僵化
尽管科技的进步为教育带来了诸多可能性,但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下,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僵化的课堂讲授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但它不能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其弊端日益显现。首先,单一化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审美感知的个体差异,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的艺术禀赋、学习风格和兴趣点都不尽相同,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和艺术感知力敏锐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次,单一的教学形式限制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单一,难以获得更多信息,不利于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最后,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当教学方式缺乏变化和新意时,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和失去兴趣。
(三)审美教育德育化,弱化艺术课程独立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以德育思维鉴赏作品,过度解读德育价值,艺术退居次要地位,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被削弱,美育的价值和意义被严重淡化。传统儒家哲学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无德不立。这种思想对我国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1]。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以德育覆盖美育,以说教代替审美。在中职教育中,要坚持“五育”并举就必须切实体现美育的独立价值和优势,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更多的艺术教育,以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中职美术鉴赏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抓住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根本目标。教育部2020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将美术、音乐、设计等艺术门类的核心素养概括为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美术教学要以此为根本依循,体现在美术鉴赏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程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艺术知识和一定的表现技能,学会运用鉴赏的一般方法感受美术作品的形式意蕴、思想情感,识别不同美术门类、不同艺术风格的表现特征,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美术的特色;依据所学的艺术原理和其他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判断,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格,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鉴赏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撰写具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赏析文章;学生能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艺术,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增进文化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明确具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检测、评价的学习结果及量化规定,所有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设计、方法、手段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美术鉴赏课程内容丰富,不同艺术门类、艺术样式、风格流派不仅内容不同而且艺术语言也区别很大。因此,不同内容要有与之相应的具体目标。比如,作为东西方不同绘画体系代表的油画与中国画,无论在艺术理念、创作材料、表现手法上皆明显不同,审美取向和艺术体验也相去较远。在鉴赏油画作品时必然要进入西方的文化语境,把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和观察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理解西方绘画的造型特征。在鉴赏中国传统绘画时,则需要把中国画的艺术理念、观察方法作为重点目标,这样才能体会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如果用西方绘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画,学生便会认为中国画造型不准,没有空间、没有立体感,缺少色彩。同样,对于同一画种的不同流派,教学目标也要加以区别、明确。比如,西方油画,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在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差别。古典主义是“忠实于自然”和“理想美”观念支配下的写实风格,而现代主义则是破除了这一观念束缚,追求非客观的重构,画面由“读得懂”转向“读不懂”。显然,两种不同方向、不同面貌的艺术,其教学目标也就不可能一样。
(二)创新教学形式
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对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更加多元和灵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建立起更为丰富和立体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新的教学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项目式教学就是适应教育变革需要的新型教学方式。
项目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资料收集、计划制定、方案实施到形成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种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具有控制性的主体,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项目式教学被广泛应用于中职专业实训课教学,运用于美术教学也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比如,在欣赏塞尚作品时很多学生仍然习惯按照古典绘画的标准来评价,认为他的作品不够真实,存在“逼真”就是“真实”的误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若仅靠教师的讲解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需要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愿组合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具体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观察树木、房屋、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在这些现实物象中发现球体、圆柱体、立方体、多边体等形体。通过小组的共同协作,学生形成了现实物象都具有几何化特征的认识,得出“逼真”是表面的、细节的真实,而几何化则是整体的、内在的“真实”的结论。由此,学生理解了两个概念的真正含义,对塞尚作品的艺术特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项目式教学将单一僵化的教学形式与真实世界建立起密切联系,提供学生基于问题和兴趣的自主学习机会,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样化的方法则会增加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1.兴趣诱导法
兴趣诱导法是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的重点是要选好合适的切入点。它可以是一幅作品,一个话题,也可以是一则短故事,但要注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鉴赏现代派艺术,直接讲解学生不易接受,认为现代派艺术粗糙丑陋、晦涩古怪。为纠正这种认识,教师需要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对“现代”一词的含义有个感性的了解。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让他们描述所住小区或村庄的建筑风格,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旅游所见描述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建筑,以此建立话题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然后展示古典风格建筑与现代风格建筑图片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以及与现实经验的融合,学生不难得出现代风格具有简约、整体、个性化特点的认识,然后进入对现代艺术的欣赏便会自然顺畅。这种导入法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触发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教学。
2.角色互换法
角色互换式教学是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来上一节欣赏课。这种方法新颖且具有挑战性,其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学生把一节课上的有多好,而在于给予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树立他们的自信,锻炼他们的表达和协调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辛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选定一位对美术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来担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比如,在鉴赏马蒂斯作品时,如果教师采取直接讲授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成年化、专业化、主观化的因素,而让学生充当教师来解读这幅作品,他会以青少年的视角以及儿童时期的涂鸦经验来理解作品,可能有出乎意料的新发现。再如,摩尔的雕塑与中国民间泥塑,虽然两者都具有夸张变形的特征,但造型理念和表现形式则有明显区别。前者重视形体与空间的重构,具有抽象性;而中国民间泥塑则是在夸张中寻求传神的艺术效果,但仍不失具象特征。让学生担任“教师”来主讲,他可能会以偏感性的方式来进行,联想起小时候玩泥巴的经历,对雕塑形成个人化的见解。这既激发了担任“教师”的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而且也唤起其他同学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热情,自主学习动力也会增强,给课堂教学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
角色互换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但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控,适时调整引导,避免出现混乱。
3.讲座法
课外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中西方美术作品浩若烟海,风格流派、作品形式很多,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美术鉴赏课时量较少,不可能在课堂内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只能一笔带过,甚至没有讲到,而这些内容对深入完整地解读教材中的作品又相当重要,有必要抽出来单独讲。比如,把欧洲中世纪绘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为课题单独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理解艺术由宗教到世俗,由神性到人性的发展进步。
相较于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的形式更加开放,方法灵活,容易形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同时,在专题讲座中,图片数量更多、质量更高,能提供给学生更好的艺术享受,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
(四)融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深刻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方式更具时代感,更贴近学生需要,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依靠互联网技术,美术教师可以方便地获取大量的优质图片来开阔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比如,学习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作品时,利用绘图软件进行色块组合比使用纸张、颜料等传统工具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新鲜感和体验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再者,数字绘画支持反复擦除与修改,可以让学生敢于试错,增强表现的欲望和自信心。在鉴赏中国画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毛笔等工具让学生模仿水墨效果进行山水、花鸟画临摹,能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美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结束语
美术鉴赏课程对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艺术鉴别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与完善;同时,美术鉴赏作为一种再创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意义,端正态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美术教学,充分体现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瑜.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问题审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86-90.
艺术大观2024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