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中茨威格式“怀旧”风格

2024-12-18 00:00李蕙青
艺术大观 2024年26期

摘 要: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通过精致的布景设计、镜头语言和核心人物古斯塔夫的叙事,成功地展示了对逝去的贵族时代的怀旧情感。影片的布景以中世纪风格的欧洲建筑和酒店的奢华陈设为主,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感,与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对奥匈帝国黄金年代的怀念相呼应。镜头语言和构图通过对称设计和细腻的镜头运动,强调了历史的断裂感和人类在巨变中的无力。古斯塔夫则以其古典绅士的形象,呈现出对过去文明秩序的执着与怀恋,映射了茨威格作品中人物面对即将崩溃的世界时的优雅与无奈。这部电影不仅是对茨威格创作风格的致敬,也是对人类历史断裂与怀旧情绪的艺术化表达。

关键词:茨威格;怀旧;镜头语言;视听文本;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J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6-00-03

怀旧是茨威格创作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他的自传性作品《昨日的世界》中,他对战前奥匈帝国的黄金时代表现出深切的怀念。这种怀旧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情感依恋,更是对文化、文明秩序在战后社会动荡中的消逝与失落的反思。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因战争与社会剧变而消亡的世界。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则是这一主题的现代视觉化表现。导演韦斯·安德森通过对场景布置、镜头语言和人物刻画的精心设计,将茨威格式的怀旧情感融入其中。影片的布景设计精细复古,展现出一个消逝的贵族时代的奢华与秩序感,而镜头语言则通过对称构图和长镜头的运用,表现出人类面对历史巨变的难以为继。此外,核心人物古斯塔夫的形象与叙事手法也传递出一种古典主义的优雅与过时的绅士风度,他对文明与礼仪的坚守,折射出茨威格笔下人物对旧世界的执念。

本文将从布景、镜头语言和人物叙事三方面,对《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视听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影片如何通过视觉与叙事表达出茨威格创作中的怀旧主题,并与其作品形成对照。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将结合具体的理论与案例,深入挖掘影片中怀旧情感的内涵,阐述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与历史反思。

一、视听文本与人物建构的“昨日挽歌”

韦斯·安德森执导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充满艺术风格和独特叙事的电影,影片通过精致的视觉元素和丰富的情感层次,展现了对一个已逝时代的怀旧。这种怀旧不仅反映了古斯塔夫这一核心人物对过去的眷恋,也在影片的视听文本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视听元素,影片不仅呈现出导演对过去时代的审美和情感关怀,还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对失落的奥匈帝国黄金年代的追忆。

布景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物理场所,更是影片传达怀旧情感和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影片的布景设计高度平面化,强调空间的二维感与艺术性,这种设计风格使得场景如同一幅幅静止的绘画,带有强烈的舞台化特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观看”故事的发展,更像是在“观赏”一场历史与文化的戏剧演出。这种美学选择与布列松(Bordwell)提出的“平面化空间”不谋而合,在平面化布景中,空间感被压缩,观众的注意力被引导至画面中的物品和人物,强化了影像的装饰性和形式多样性。在影片中,布达佩斯大饭店本身是最为显著的视觉符号。酒店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装饰具有极强的中欧风格,带有明显的装饰艺术与古典主义特征。酒店的大堂、楼梯、客房等场景均采用对称设计,呈现出一种秩序感和几何美感。这种高度平面化的布景设计,仿佛是把观众带入了一个二维的舞台世界,而非三维的现实空间。通过这些精致、静止的场景,影片不仅展现了奥匈帝国时期的繁华与奢华,还通过其平面化的特性,凸显了怀旧情感的静态与不可挽回性。

与布景设计相辅相成的是影片的镜头语言,安德森的镜头语言极具舞台化效果,进一步强化了平面化的视觉体验。他频繁采用对称构图和静态镜头,塑造出一种秩序与形式美的审美风格。这种镜头语言的选择不仅服务于影片叙事,还通过其独特的形式感强化了观众对旧时代秩序的感知。这种舞台化的镜头语言,与安德森在影片中所展现的复古怀旧主题密切相关,借助这种极具仪式感的镜头语言,影片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停滞和时间的凝固。影片中的对称构图尤为显著。安德森的对称构图风格使得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人物和物体都在画面中央或对称轴上精准排列,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视觉效果。影片中的酒店大堂、火车车厢、法庭等场景都使用了这种对称构图,使得空间看起来像一个舞台,而角色仿佛是舞台上的演员。通过这种镜头语言,观众不仅可以观察到人物的动作,还能够沉浸于这些静态构图所构建的历史氛围中。这种处理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过去时代的秩序感,尽管这种秩序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逐渐瓦解。

从人物建构的角度来看,古斯塔夫是《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影片情节的推动者,也是旧时代文化和文明的象征。通过古斯塔夫的形象,影片进一步表达了对逝去文明的怀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旧有价值观的挣扎与消亡。根据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合理化”理论,社会价值的“合理性”,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宗教、道德等所倡导的责任与义务”[1],认为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道德与宗教二者的平衡关系,继而使得社会生活合理化与制度化。古斯塔夫的叙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更象征着奥匈帝国黄金时代的没落。他对礼仪、艺术和文明的执着代表了一种对过去优雅生活方式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动荡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影片也通过他的命运展现了旧有秩序的脆弱性。古斯塔夫最终死于暴力,象征着过去时代的彻底终结,这一情节呼应了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的核心思想:旧欧洲的文明理想在现代战争和社会动荡中彻底崩溃。

二、茨威格创作风格的现实原因剖析

(一)现实背景:战争与时代的更迭

在电影学的视域中,《布达佩斯大饭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于电影艺术的浩瀚星空。这部影片将叙事背景巧妙地锚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细腻入微地勾勒出和平时期与战争阴云交织下的社会图景,生动呈现出从宁静向动荡过渡的历史进程。

从视听语言维度审视,该影片在色彩运用方面极具艺术表现力。在和平年代的场景中,画面色彩呈现出鲜艳明快之态,构建起轻松愉悦的视觉氛围,使观众仿若置身于美好祥和中;而当战争的阴霾逐渐迫近,色调骤然变得暗沉压抑,这种色彩的转变象征着不安与恐惧如潮水般蔓延。例如,在预示战争来临的场景中,暗淡的灰色如阴霾般笼罩城市街道,直观地将紧张气氛传递给观众,让其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战争的威胁。影片的镜头语言在展现时代变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全景镜头下,城市的繁荣与喧嚣尽收眼底,彰显出和平时期的生机与活力;特写镜头则精准地聚焦于人们脸上的焦虑与迷茫,细腻地捕捉到个体在时代变革面前的复杂情绪。通过这些镜头的巧妙切换,观众得以深刻体会到欧洲在战火逼近前的脆弱状态,感受到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冲击。

茨威格的创作生涯深受战争的深刻影响,其著作《昨日的世界》恰似一部饱含深情的时代巨著,以细腻的笔触翔实描绘了欧洲在战前的繁荣昌盛以及战后的满目疮痍。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茨威格内心深处对战争罪恶的悲愤控诉和对和平的热切向往的情感寄托。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古斯塔夫这一角色如同狂风暴雨中紧紧抓住最后一丝希望的勇者,努力维系着内心的优雅与尊严。他的坚持并非盲目之举,而是源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古斯塔夫所代表的,正是那个战争阴影笼罩下众多挣扎求生之人的群像,他们在混乱的世界中竭力守护着一方秩序与安宁。

战争的爆发犹如一场毁灭性的风暴,无情地碾碎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价值观念。茨威格通过其作品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在这种创伤下人们内心的挣扎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而《布达佩斯大饭店》则以更为直观且感性的方式,将战争的破坏力和对人性的严峻考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人文主义的反思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绝非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它更是一次对人性之美的深度挖掘与探索。通过对古斯塔夫与周围人物关系的精心描绘,尤其是他与年轻门童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影片将人性的光辉和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艺术手法角度剖析,影片中的音乐元素为人物关系的塑造增添了丰富的情感维度。当古斯塔夫和门童共处时,轻快的旋律悠然响起,宛如温暖的春风,烘托出二者之间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氛围;而在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时刻,音乐则变得激昂有力,如同战斗的号角,象征着他们共同抗争的坚定决心。在人物动作设计方面,古斯塔夫对门童的关怀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中,如轻拍肩膀给予鼓励、饱含深情的眼神等,这些细微之处传递出一种超越言语的情感力量,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之间情感的真挚与深厚。

三、茨威格人文主义理想的升华与文化内涵

(一)人文主义的核心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往昔的深情缅怀,共同交织成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纽带。古斯塔夫的坚持与乐观,不仅仅是个体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对人类尊严与自由的坚定捍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从视听语言的运用层面来看,影片的构图精妙绝伦,巧妙地突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古斯塔夫和门童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都经过精心设计,有力地强化了情感的传递效果。同时,光影的细腻变化与人物内心的起伏相互映衬,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沉浸于影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

在电影中,古斯塔夫身处复杂多变的环境,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充满了理解、包容和关爱,这种真挚的情感连接,超越了物质利益的考量,成为人性中最为珍贵的部分,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同时,影片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观众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然而,正是在这些艰难险阻中,人类的尊严和自由得以彰显,成为人类精神的重要支撑。古斯塔夫所代表的精神,正是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不屈不挠、坚守自我的生动象征,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提供了精神指引。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始终秉持人文主义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即便处于最为动荡和黑暗的时代,他依然坚信人性的光辉能够穿透阴霾,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他对人性的美好抱有无可动摇的信念,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二)文化内涵与当下启示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结尾部分,通过多重叙事层次回溯历史,给观众带来了深邃的思考。它既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又引发了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影片深入探讨了失落的历史与文化的延续问题,向观众敲响了珍惜眼前人文价值的警钟。

在视觉呈现方面,结尾处的画面切换和色彩过渡极具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历史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在声音设计上,逐渐减弱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静谧沉思的氛围,引导观众沉浸于影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中,深入思考影片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茨威格对欧洲文化的忧思,不仅仅是对过去辉煌成就的惋惜,更是对当代文化断层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前瞻性预言。他深刻认识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基石。在当下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复杂背景下,茨威格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怀旧风格具有至关重要的启示意义。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倡导和平、平等和自由,这在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当今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指引。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凭借其精妙绝伦的视听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与茨威格的创作风格建立了深刻且紧密的联系。影片运用细腻的色彩调配、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以及精心构思的画面构图,营造出浓郁的怀旧氛围,让观众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令人怀念的昨日世界,这与茨威格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往昔的眷恋之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达方面,电影通过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生动鲜活的人物关系刻画以及富有象征意义的镜头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情感、对尊严的不懈捍卫以及对人性美好的执着追求,与茨威格一贯倡导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完美契合,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

展望未来,在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各种挑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茨威格的人文主义理想和怀旧风格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在追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的情感需求、道德准则和文化传承。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珍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保文化的血脉在时代的洪流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和幸福。

四、结束语

对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与茨威格创作风格的深入研究,不仅充分挖掘出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更能引导人们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更加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影片以茨威格的创作风格为蓝本,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与镜头语言,使《布达佩斯大饭店》成为一种跨越线性历史与深层价值的深刻探索,在光影之间体味那份无可挽回的怀旧与痛惜。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不仅是一部视觉上的盛宴,也是对社会历史变迁的冷静审视,更是一个站在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临界点的时代性坐标。

参考文献:

[1]徐燕.韦伯合理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7,33(01):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