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声乐艺术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前声乐教学界,迅速提高演唱技术已成为一项核心议题。因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对演唱者个人技艺的提升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整个音乐教学体系的优化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声乐演唱;演唱技巧;技巧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6-00-03
欧洲古典音乐为歌唱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一项重要的教学与表演活动。其独特的发声方法与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歌唱艺术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独具特色。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演唱技巧的提升与情感的深度表达相融合,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不仅关系到声乐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效,更直接关联到专业歌手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力[1]。
一、声乐演唱的基本理论
声乐唱法,特别是美声唱法(BelCanto),作为源自意大利的经典技艺,其核心在于真声与假声的完美融合,通过共鸣腔体的全面协调,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质。在技术构建上,美声唱法强调腹部与胸腹联合呼吸的运用,以及膈膜的灵活操控,这些要素共同确保了发声区域的高度统一。同时,歌唱时需充分利用呼吸支撑,打开口腔,结合上颌、头部、胸部乃至全身的共鸣效应,以实现音响效果的最大化。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演进,美声唱法已从单纯的嗓音技巧追求,转向情感与声音的深度融合。它立足于情感的真挚表达,追求音色的丰富美感与细腻变化,通过技巧的精准运用,塑造出嗓音的独特韵味,进一步强化乐曲的张力与舞台表现力。因此,对美声唱法的古老声乐技巧进行深入剖析与总结,对于拓宽声乐艺术的边界,融入音乐剧等多元艺术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在音乐剧的多样化发展中,各种歌唱样式应运而生,如Legit、Belt、MIX以及POP/ROCK等。Legit唱法以其与传统美声或戏曲歌唱相似的特征著称,如均匀的颤音、流畅的音域转换以及高音区的饱满母音处理,这些均得益于美声技法的深厚底蕴。演唱者需具备扎实的美声基础与精湛技艺,方能呈现出Legit唱法的独特魅力。
Belt唱法则侧重于胸声或混声的运用,以清晰有力、吐字精准为特点。尽管与传统美声唱法在听觉感受上存在差异,但Belt唱法在技巧层面仍与美声技法紧密相连,如横膈膜的强大支撑、两肋肌肉的协调配合以及科学的呼吸方法。通过持续的练习与积累,演唱者可将歌唱技巧与美声技法相融合,实现直接而富有力量的演唱效果。
MIX演唱作为胸部与头部声音的混合演唱方式,兼具力量与柔美,因其高度的适应性与表现力而广泛应用于音乐剧演出中。通过精准调控舌位、口腔形状及共鸣腔体的大小,演唱者能够流畅地在不同音段间转换,同时保持嗓音的连贯性与丰富表现力。
POP/ROCK唱法则更多地依赖于现代音响技术的辅助,以情绪化的歌唱方式呈现,包括嘶吼、呼吸音、尖叫等多种声音元素的运用。尽管POP/ROCK唱法在风格上更为自由奔放,但美声技巧中的某些原理仍对其具有指导意义,如提高嗓子的耐疲劳性、通过合理使用身体来保持演唱时的平稳状态等,这些均有助于避免嗓音损伤,提升演唱质量[2]。
二、声乐演唱的技巧运用
(一)气息技巧
气息作为声乐训练的核心要素,其有效运用对于提升演唱技艺至关重要。不同的呼吸模式对声音质量、力度及情感传达产生直接影响。主要的气息调控手段涵盖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与混合型呼吸,每种方式各具特色与应用情境。1.腹式呼吸通过深入腹腔吸气,促使横膈膜下移,极大提升肺活量,为长时间或大范围音域的演唱提供坚实的气息支撑。此技巧尤其适用于长句演唱及宽广音域的曲目,确保声音平稳且连贯。2.胸式呼吸侧重于胸腔的扩展,使气息集中于上半身,虽在稳定性与持久性上稍逊于腹式呼吸,但能迅速释放高强度气息,适用于快节奏旋律或情感激昂的歌曲演绎。3.混合型呼吸则巧妙融合腹式与胸式呼吸的优势,全面挖掘身体潜能,为演唱提供全面而灵活的气息支持。在演唱过程中,腹部与胸腔的协同运动,使气息调控更为自如,适应多样化演唱风格的需求[3]。
(二)发声技巧
在声乐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发声技巧无疑是支撑演唱者技艺展现的核心要素。它依托于对声带、口腔、鼻腔等发声器官的精准操控,旨在塑造出清晰、悦耳且表现力丰富的声音。发声技巧的掌握程度,不仅关乎演唱时的音质、音色之美,更深刻影响着歌曲情感的细腻传达与艺术表现力的展现。因此,在声乐训练的实践中,对发声技巧的深入探索与持续提升显得尤为关键[4]。
第一,谈及支持发声,其核心在于利用全身肌肉,特别是背部肌肉的协调力量,为发声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一技巧的应用,不仅使得歌声流畅而有力,更减轻了声带的负担,确保了声音的持续稳定。通过全身肌肉的合理调配,歌者能够在保持声音强度的同时,灵活调控音量,为情感的深度挖掘与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调音技巧在声乐演唱中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涉及喉部、口腔形状与大小的精细调整,以及声音质感的细腻塑造。通过调音技巧的运用,歌者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声音效果,使歌曲的表达更加立体、丰富且充满层次感。调音技巧的训练,需要歌者具备敏锐的听觉感知与对声音细节的精准把控能力,以确保每一次演唱都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第三,在声乐演唱的实践中,清晰的吐字同样不容忽视。歌者需通过大量的练习,确保自己的发音准确无误,使听众能够轻松理解歌词内容。这一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文字的精准把握上,更需要在音量、音调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调整,以确保歌词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准确传达给听众,从而增强歌曲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感染力。
(三)共鸣技巧
美声唱法因其独特的音质与卓越的表现力而广受赞誉,这得益于对共鸣技巧的精确调节与巧妙运用。在演唱实践中,共鸣技巧的运用不仅能大幅度提升音量,还能优化音色的纯净度与圆润度,为歌者提供更为多元的音乐表达途径。共鸣腔体的尺寸与形态对声场共振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演唱时,歌者需精细调整舌位、软腭及喉部的位置,确保发声通道的畅通无阻,使声源与共鸣腔形成紧密的配合。这种配合能够促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并显著提升穿透力。随着音高、音量及音色的变化,共鸣腔的形态与尺寸亦需灵活调整,以确保在不同音域与音色中维持和谐的共振状态。保持共鸣腔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实现声音连贯、流畅及情感丰富表达的关键。在共鸣技巧的训练中,常通过哼鸣练习来感知鼻腔共鸣效应,或借助不同元音的发声训练来增强口腔共鸣能力,以及通过长音练习与调性调整来巩固共鸣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同时,还需注重气息与共鸣的协调配合,使气息成为共鸣的驱动力,为发声提供稳定而持续的气流支撑[5]。
(四)音域扩展技巧
在声乐演唱领域,音域扩展是提升演唱技巧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歌者能否完美演绎多种风格的作品。音域扩展不仅意味着高低音区的拓展,更在于在原有音域内增强声音的稳定性与表现力。实现音域扩展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科学的发声练习、精准的呼吸控制、系统的音阶训练及丰富的歌唱实践。发声练习是音域扩展的基础,通过有意识地操纵声带,逐步拓宽发声的极限范围。这一过程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因技术不当而对声带造成损伤。为了提升音域的广度与深度,歌者需具备稳定而有力的呼吸支持。腹式呼吸与混合呼吸的结合训练,能够显著增强气息的支持力,帮助歌者更好地控制与扩展呼吸。系统地进行音阶练习是扩展音域的有效途径。在钢琴伴奏的引导下,歌者可以逐步提升对声音的弹性与控制力,进而拓宽音域的范围。选择适合自己当前音域的优秀作品进行反复练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音域的层次与深度。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歌者需合理控制情感表达,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影响声音的控制。音域扩展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除了坚持不懈的练习外,还需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才能有效扩大歌者的音域范围,提升演唱的表现力与适应性,从而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这一过程不仅为歌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演唱空间,也是对艺术追求的一种深化与升华[6]。
三、快速提升声乐演唱技巧的策略
(一)挖掘角色情感深度,精确展现个人情感表达
在探索与实践声乐演唱技巧的过程中,精确展现个人情感表达的核心在于深入挖掘角色的情感深度。演唱者不仅要掌握歌词的直接含义,更要洞察角色情感的微妙层次,将自身情感与角色内心体验相融合,确保情感传达的真实性和深度。首先,全面剖析角色,这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脉络与角色特性,包括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土壤、角色的生活轨迹及心理状态等。通过详尽的研究,演唱者能够精准捕捉角色情感的触发因素及内心变迁,使演唱超越文字,成为情感世界的生动展现。其次,演唱者需将个人情感与角色情感进行有机整合,这种整合并非机械模仿,而是基于角色全面认知后的情感共鸣,既传递角色情感,又融入个人真挚体验。再者,精确的声音控制是深化角色情感理解的关键所在,涉及音高、音量、节奏的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情感状态的需求。例如,在表达悲伤时采用低沉的音调,在传递欢乐时则运用明快的音色,精细的声音调控不仅提升了演唱技巧,更丰富了情感表达的维度。如此,演唱不仅传达了歌词的字面意义,更深刻揭示了歌曲蕴含的思想情感,使声乐演唱成为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媒介[7]。
(二)透彻理解歌曲创作情境,精准把握情感脉络
第一,在声乐演唱中准确传达情感,需透彻理解歌曲的创作情境,精准把握情感脉络,包括歌曲创作的时代特征、社会文化背景、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动因等,如了解歌曲诞生于动荡的战争年代或和平繁荣时期,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核心主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是其重要构成部分。第二,深度剖析歌词,包括字面含义、隐喻象征及情感倾向,通过细致分析,准确把握歌曲的主旨思想与核心内容。例如,在纪念歌曲中,演唱者需准确识别并恰当演绎其中蕴含的悲伤、怀念、愤怒等复杂情感。第三,将歌曲的旋律线条、结构与歌词情感内涵相结合,理解旋律如何与情感相契合,如旋律的攀升体现情感的积累与释放,而平缓的旋律则传达内心的平静或哀伤。掌握这些要素,能够更精确地描绘歌曲的情感发展轨迹。第四,演唱者还需将个人情感经历与歌曲理解相融合,并非生硬地注入情感,而是通过深刻理解歌曲,找到与个人情感相契合的共鸣点。
(三)顺应声乐表现需求,最大化发挥演唱技能效能
在声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如何依据声乐表现的具体要求,巧妙地将演唱技能融入作品的诠释中,是表达深刻情感与艺术境界提升的核心所在。演唱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多元化的演唱技能,还需依据乐曲的特性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而精准地加以运用。
第一,演唱者应根据作品的情感表达需求,灵活且适时地运用各类演唱技能。在情感内敛的段落,可通过细腻的呼吸调控与力度的微妙变化来呈现;而在情感激昂的部分,则需借助强有力的呼吸支撑与鲜明的强弱对比来增强表现力。演唱者需通过不断的实践与调整,寻找最适切的技能运用策略。
第二,技能的运用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层面,而应深度融入情感表达中。演唱者在运用技能时,需对作品的情感内涵有敏锐的感知,并能随情感的变化而灵活调整。例如,在运用强烈的强弱对比时,演唱者应自觉地将情感投入其中,而非单纯进行技术展示。通过这种深度融合,技能成为情感表达的有力媒介,而非孤立的技术手段。同时,演唱者还需根据作品的各个阶段及情感起伏,适时调整音色、拓展音域并创新表达方式。例如,在作品的起始阶段,可采用柔和、内敛的方式奠定情感基调;而在高潮部分,则需以更为有力、鲜明的表达方式来凸显情感的爆发。通过对演唱技能的灵活调控,作品中的每个段落都饱含情感,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张力。
四、结束语
本文从声乐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声乐演唱中的技能运用与情感表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其艺术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声乐演唱不仅是歌唱的艺术,更是心灵与情感的交融。这要求演唱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能与敏锐的情感感知力,才能将作品中的情感真实、深刻地传达给听众。在这种全面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演唱者能更好地将自身表演与听众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共同营造出令人难忘的艺术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兵.真假声的科学运用对歌唱的作用[J].黄河之声,2024(16):146-149.
[2]陈燕瑛.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J].黄河之声,2024(16):154-156.
[3]洪虹.音乐剧中声乐演唱的呼吸与控音技巧探究[J].中国音乐剧,2024(04):89-91.
[4]许欢.全民艺术普及视域下群众演唱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24(23):108-110.
[5]夏子越.宋、元、明、清时期中国诗歌小曲字腔相协研究[J].当代音乐,2024(08):7-9.
[6]王敏.探讨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文化学刊,2024(07):186-189.
[7]董才源.不同风格作品中对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4(18):95-97.
艺术大观2024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