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文本释义与演奏诠释

2024-12-18 00:00高傲
艺术大观 2024年26期

摘 要:舒曼钢琴套曲《蝴蝶》是浪漫主义时代下的产物,既是荒凉杂乱的历史环境中情感的自由生长,又是作者内心灵魂的反抗。作品中长短不一的小曲形式自由,但有诗韵贯穿全曲。节奏的变换体现出乐曲的张力与生气,流动的旋律和立体的层次使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丰富的色彩与整体性的结构都是作曲家细腻、 缜密创作的体现。

关键词:舒曼;《蝴蝶》;动力;色彩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6-00-03

一、舒曼音乐风格及《蝴蝶》的创作背景

(一)舒曼音乐风格概述

德国音乐家舒曼的音乐创作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展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因社会政治与现实生活的黑暗与压抑,艺术家将心中的期盼寄托于艺术创作中。作品更注重表达内心感受,用音乐建造心目中的理想国,更加纯粹地追求幻想渲染的乌托邦。

舒曼受家庭氛围的熏陶,热爱文学。他给予音乐以体现巧思的文学标题,音乐的架构与填充多运用文学写作手法。舒曼的艺术创作以内心感受和生动幻想为写作动机,将音乐元素不断变化发展编织出心中幻想。

(二)《蝴蝶》的创作背景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市民阶级的城市作家发动了狂飙突进运动。舒曼的音乐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学的影响。钢琴套曲《蝴蝶》的创作灵感来自让·保尔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的最后一章《幼虫之舞》,每个小曲环环相扣,首尾呼应,使音乐具有整体性的呈示效果。音乐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生长的过程,破茧成蝶,一气呵成。《蝴蝶》体现出作曲家对音乐的独到理解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

二、钢琴套曲《蝴蝶》文本分析

(一)动力性特点分析

1.节奏的变换

附点节奏自身带有时值不均衡的摆动感,在乐曲中大量使用,同时在舞曲的拍号下使音乐更具前进性。不同音型相组合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性。乐曲中丰富且频繁的力度变换也不断映衬推动旋律的起落。第三首小曲的主题为附点节奏与同音反复的结合,通过节奏长短的变化,为旋律的上行发展做铺垫,是一个蓄力的过程,好比蝴蝶在飞行中的振翅一般。作曲家通过为旋律发展设置阻力体现出音乐释放的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2.节奏的复合对置

舒曼写作的精细在《蝴蝶》的第十一首小曲中体现得尤为鲜明。第32—39小节处,右手旋律由四分音符构成,第二个音在前一个音的后半拍进入,两个音区的旋律交错八度下行。重音在后半拍与左手切分节奏的重音重叠。在“piu lento”的速度要求下,此处借助不同节奏的重叠组合体现宽阔音区内部动力的暗涌,不断交织向前发展。第44—47小节的旋律中在此基础上又加入的装饰音,体现出连绵的动力[1]。

(二)抒情性特点分析

1.复调织体的线条交织

在该乐曲中,复调织体使作者的情感在调性笼罩的氛围内得以自洽。内、外声部形成的立体音响使情感的表达有依靠、有应答,感情色彩更加饱满。第五首中高声部的吟唱与低声部的呢喃交错,如同对话一般,中声部的铺垫令音乐饱满而又含蓄。复调织体线条交织而成的复合音区使音乐有层次的铺展,为音乐营造了抒情的氛围。

2.具有即兴感的抒情表达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重视情感的表达,在第四首小曲中主调旋律搭配舞曲节奏中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一小节以及前附点节奏展开,具有连绵不断的倾诉感,使心中情感不受拘束地流淌。

在第十首小曲中,兄弟二人的面具摘下,高声部抒情悠长的旋律仿佛是维娜内心的独白,呈现出咏叹调一般自然流露的抒情表达。作曲家利用复调织体营造面具摘下后三人间微妙的气氛。第49小节开始旋律升高一个八度,体现出内心情感更加自由地释放。

(三)色彩性特点分析

1.调性色彩的对比

舒曼的音乐创作充斥着浪漫主义音乐的细腻情感与奇妙幻想 。他称自己是“耽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 。调性的变化是其体现作品变幻多彩的重要手段。

在第六首小曲中,作曲家采用d小调,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跨小节连线的和弦刻画略带急切与激动的人物心情。而后切换A大调从容自如。回旋曲式再次插入d小调是对伍尔特成功邀请维娜共舞内心紧张与欢喜的描写。而后乐曲转至其平行大调F大调,体现出内心的满足与得意,舞步轻快灵活。

2.和声色彩的变化

在第五首小曲的第9—11小节中,作曲家连续使用副属和弦,分别离调至F大调、降E大调与c小调 。转调和弦的使用契合了故事讲述中巴尔特怀着紧张的心情不安地向维娜发出共舞的邀请。

在第七首小曲中作曲家将Ⅱ级七和弦用于两个主和弦之间,由主和弦的第一转位进行至Ⅱ级七和弦的第一转位再进行到主和弦第一转位,作变格进行。高声部旋律与低音线条形成反向级进,使低声部的陈述更加平滑,如同兄弟二人的对话一般。

(四)整体特征分析

1.主题的关联

该套曲由引子和十二首小曲构成,彼此之间存在故事发展的逻辑,环环相扣。除第二首小曲外,其他小曲均采用三拍子的舞曲节奏写作。许多小曲都含有再现部,通过曲式结构的设置不断再现、回归强调音乐的主题。《蝴蝶》中各小曲长短不一,舒曼通过使用变换的舞曲节奏、富有特色的舞会旋律以及体现逻辑性的含再现的曲式结构将整首套曲统一起来,如同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

在第一首小曲中,优雅的圆舞曲旋律在3/4拍中由级进上行的六个八分音符组成,连接三个四分音符,如同舞步的变换,有急有缓。D大调色彩明亮柔和,呈示出舞会主题。

同样的舞会主题旋律在第七首小曲中再次出现。3/8拍舞曲节奏中级进上行的旋律由六个十六分音符组成,连接三个八分音符,是第一首小曲中舞会主题旋律的变化呈示。作曲家通过舞曲节奏与旋律线条将乐曲主题自然地贯穿在音乐中[2]。

2.动力关联

整首作品在舞曲的律动中向前发展,作曲家巧妙借助丰富的手段给予乐思动力式的发展,乐章间动力组织相互对照,将音乐联结为一个富于动力的整体。

在第六首作品中,旋律建立在A大调上,通过主和弦的连续转位下行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以调式主音上的柱式和弦为音乐材料,跳音的标记也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活力。作曲家在第十首小曲的第一插部中也采用了相同的动机展开。在第十首小曲中主和弦的连续转位下行建立在G大调上,与故事情节相契合。两段描绘人物的旋律线条贯穿在套曲中,相互对照。

3.抒情呼应

作曲家将三人心中纠结又略带苦涩的心情贯穿于作品中。在第七首小曲中,A乐段的旋律建立在降A大调上,却又呈现出一丝明媚的忧伤。右手附点节奏的旋律线条与左手波纹式的伴奏织体营造出兄弟二人将要交换假面的内心波澜。

在第十首中,B乐段的旋律建立在C大调上,同样呈现出明媚的伤感。右手歌唱性的旋律与左手波纹式的伴奏织体刻画出维娜内心的忧伤。两个八小节的长乐句宛若叹息。作曲家借助长线条的乐句与波纹式的伴奏织体营造微妙的气氛与纠结的内心。

4.首尾呼应

在第十二首小曲中,舒曼运用了德国民歌《祖父舞》中五度法国号的旋律。不仅在舒曼的《蝴蝶》中,其作品《狂欢节》的终曲中也使用了该旋律。

第一首小曲《圆舞曲》旋律的再现是主题的回归与情感的总结,与第一小曲中的旋律首尾呼应。右手华丽光明的八度音程旋律自然地与保留在左手的《祖父舞》旋律交织。旋律的错落仿佛是对前面小曲的总结,化装舞会上的人和故事还会继续,充满爱意的律动持续连绵。

三、钢琴套曲《蝴蝶》演奏诠释

(一)动力的展开

1.音型切换的对比

在第三首小曲中,左右手旋律均出现了长线条下行中的同音重复。演奏时应关注乐句整体的发展方向,明确音乐半终止于第四小节第一拍sf标记的主音处,手腕带动经下中音八度音程作缓和,转折下行渐强至主音。

第15、16小节处的跨小节切分,既是叙述上的一种设问与盼望,也是情感上的悬而未决。二分音符的主音八度音程弹满时值后自然抬起,仿佛由此处为起点画一条弧线落在“ff”标记的升f小调属音,与左手两条旋律线交错编织结束于主和弦。

2.舞曲律动的呈现

第一首小曲名为“化装舞会”,具有宫廷舞曲的精致典雅的特点。演奏时应明确圆舞曲的三拍子节奏律动规律。右手八度音程的级进旋律在演奏时应借助三、四、五指保证旋律的连贯性并突出上方声部的旋律。第八首的引子部分具有鲜明的玛祖卡舞曲节奏的特征。引子中重拍为第三拍,由柱式和弦组成。演奏时同音重复的主和弦保持弹性,注意重拍为第三拍。

(二)抒情性的表达

1.触键的运用

主调的单线条旋律多为级进,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快速跑动旋律需要指尖保持垂直并贴键快速触键。同时注意弹奏时指法的变换,换指时借助小臂将重心提前转移,保持手腕与小臂的平稳移动。

复调旋律在弹奏时应清晰地将力量分配给小指负责的外声部,贴键慢触键,以小指为支点力量倚靠,勾勒出的高声部音色应饱满而透亮。内声部则减少手指活动的幅度。演奏者应兼顾高声部歌唱性旋律的流淌,同时有意识地给予指尖控制,确保内声部的填充含蓄内敛。

2.踏板的运用

在第十首小曲中,24—79小节中复调旋律悠长柔情。踏板应根据每小节和声作出改变,在下一小节第一拍落键后快速换延音踏板,保证每小节和声纯洁和谐,同时辅助乐句的连贯。

在第十二首的43小节处,左手的D大调主和弦根音标记“sfz”,此处作者标记了涵盖26小节的长踏板。主和弦根音的出现如同假面舞会将要结束时钟声响起。第43—69小节踏板连续26小节不抬起,营造舞会即将结束的告别氛围。使用三角钢琴的中踏板可以使各声部线条交融得更加柔和。

(三)色彩的呈示

1.关系大小调的转换

在第三首小曲中,左手顿音的八度旋律建立在升f和声小调上,在演奏时须清楚音乐描绘的人物形象特点。第14小节的还原F为升f和声小调的特征音, 明确小调的性格。而后转变为大调刻画出巴尔特融入舞会愉快的气氛中。

在第七首小曲引子部分的小调旋律是描绘布尔特内心的不安与恳求,第7小节左手和弦的旋律音为f和声小调的特征音,演奏应明确小调的调性色彩,契合布尔特内心的纠结。调式色彩的变换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心情的转换,增添了音乐发展的趣味性。

2.色彩和声的转换

装饰性的和声在该作品中能够丰富音乐色彩,承接乐句的发展,也能够与前后旋律形成对比,推动音乐发展的转折。第七首小曲中,作曲家使用副三和弦。在演奏时应注意声部间层次的呈现,突出高声部与低声部旋律的对话感。第五首中段使用了离调和弦。右手高声部旋律为临时调性内导音到主音的进行,形成强烈的导音化倾向。演奏者应将手指力量更多的集中于临时调性的导音特征音,强调其和声作用。

(四)整体结构的呈示

1.主题的贯穿

舒曼的音乐创作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与文学的结合,十二首小曲是一个有着完整情节的整体。演奏时应有意识地关注乐曲的舞曲节奏设置,始终明确舞曲节奏的强弱安排,注意谱面上重音的变化。立足全曲舞曲节奏的呈现,人物的出场与故事的发展是在舞曲节奏下的内在变化。

2.动力的关联

在演奏《蝴蝶》时,应关注各小曲内部以及整体节奏下音乐的走向,明确不同音乐材料发展的动力。在第六首作品与第十首作品中,旋律由柱式和弦的两次转位构成的小乐句, 既有跳音标记也有小连线的标记。和弦转位下行形成的动力发展分布在两首小曲中,在演奏时应注意与前后乐曲情绪的切换。弹奏时可通过加强指尖的抓力,保持弹性。

3.抒情的对应

套曲中作曲家将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变化刻画得十分细致。第七首小曲的旋律与第十首《卸妆》的旋律主题都是八小节构成的长乐句,以复调织体与波纹式的伴奏织体描绘内心复杂的情感,形成情感抒发的映照。演奏第七首小曲时应关注整个乐句的旋律走向。附点后十六分音符与第三拍八分音符的连接可借鉴小连线的弹奏方法。

4.首尾的呼应

第一首《化装舞会》的主题旋律在第十二首终曲中再次出现,舞曲的节奏贯穿乐曲的发展。在演奏终曲时,主题旋律变化再现,与《祖父舞》形成的双线条错落有致。“piu lento”标记后右手旋律再现时可稍作时间上的弹性处理,第一个八分音符稍作停留后通过三、四、五指衔接,慢起乐句,如同过往重现。

四、结束语

舒曼的多元化写作富于创造力。《蝴蝶》是作曲家细腻感受与丰富想象的产物,理性、严谨地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特征才能够还原作品的艺术内核,传达作曲家的内心情感。演奏该作品时也应从作品自身的创作特点出发,剖析音乐创作灵感才能回归作曲家的初心。面具下的人们将永远心存爱与理想,也需要带着勇气奔赴未知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英]蒂姆·道利,著.舒曼[M].蔡媛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2]韩璐.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音乐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