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谈到宋代的音乐,首先印入我们脑海的便是宋词。宋词不仅仅是作者在文本上抒发自己情感的文章,更是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媒介。这些歌曲不仅是流芳千古的音乐家情感记录,更是千百年来中国音乐文化的见证与传播。宋代音乐家多采用“以曲填词”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不同的词牌曲调来填写不同情感的诗词。情感大致分为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也有一些音乐家创新出新的曲调,称为“自度曲”。为了更深层次地表达情感,宋词常常配以乐器演奏。宋代出现大量的私人场所,乐器演奏与宋词演唱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由于两宋时期不同阶段的政治与国情变化,词牌曲调也随之改变。北宋初年,社会相对繁荣,曲调多为婉转,宋词多描写悠然自得的生活。当北宋国破之际,音乐家则通过歌曲抒发家国情怀的哀怨与叹息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忧患。
关键词:词牌格律;乐器;国情变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6-00-03
曲词本为一体,以淡雅的音乐和婉转的旋律相结合,抒发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回味宋代音乐,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生活与情感。宋代音乐的词和曲没有绝对的主导权,而是相融合,最终达到心灵之声。
宋词在北宋时期就好似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根据曲调来写歌词,最终形成歌曲,经过当时歌唱家的演唱广为流传。最初,配乐宋词的音乐被称为“燕乐”,用于宫廷活动的演唱,供统治者来欣赏和获得欢乐。然而,这种流行音乐的完整记录大多只留下了歌词部分,曲调多已失传。即使姜夔对乐谱的大致形式有所保留,但整体仍不够科学和完整。
一、宋代词牌曲调
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词牌相当于曲调。宋词最初是伴随音乐演唱的,每个曲子都有特定的节奏与旋律,而这些总和便构成了词调。宋代的音乐大多都是依调填词,词牌便是曲调,通常按照曲调的旋律来填词。宋词是在继承唐代曲子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宋词这种体裁出现时,大多数音乐家非常喜爱,并大量创作歌曲,大街小巷广泛歌唱。在继承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一些音乐家创新出新的曲调,称为“自度曲”,不断丰富宋代的词曲音乐。然而,对词曲音乐的创作有不同的观点,导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相关的音乐理论[1]。
(一)周邦彦——北宋音乐家之最
北宋音乐家以周邦彦为最。周邦彦本人对音律十分精通并且有独到的见解,创作了许多新型曲调和流行歌曲。他的风格以婉约著称,曲调优美婉转,歌词华丽缠绵,擅长铺张的长调。他的歌曲在婉约音乐家中被尊称为“正宗”。他的曲调对音乐影响很大。
1.曲调更加规范化和严格化
在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音乐风格大力开拓表现力,以“曲子中缚不住者”为原则,倡导将音乐与宋词相脱离,提倡“以诗为词”。而周邦彦的音乐风格则向苏轼相反的方向发展,强烈地要求音乐与宋词相结合,使宋代的词曲音乐更加规范化和严格化。比如,他用乐理知识吸收了许多民间乐师的经验,搜集了之前及当时宋代所盛行的八十多种的曲调格式,并创作了新的曲调《六丑》《华胥引》《花犯》《隔浦莲近拍》等。他所创作的歌曲在曲调方面十分规范[2]。
2.歌曲注重整体的结构
北宋自从柳永开创了慢词长调的写作手法,音乐创作长调的人便多了起来。但是这类歌曲因为过于长,歌曲的布局便显得很难。许多音乐家写长调时,常常出现乐曲中段过于华丽,或者开头表现力很强而到最后便很平静,甚至为了一两句好的歌词或者旋律而敷衍了事。周邦彦的歌曲结构以及歌词填写更加有章法,能够详略得当地表达歌曲内容,并使歌曲跌宕起伏。
3.注意歌词的锤炼
首先,周邦彦善于用典和化用前人的好词,并且可以做到融为一体,在情感表达上面更加深入人心,故张炎在《词源》中谈到周邦彦时大为赞赏,称其“善于融化诗句”“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周邦彦的佳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两首传世七绝和古乐府《石城乐》,虽然化用歌词但是字句非常连贯且具有优美的意境,让人感到浑然天成[3]。
其次,周邦彦善于使用华丽语言,并在歌词中添加一些俚语,使歌曲更加大众化,使人们在享受华美语言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俗语的幽默以及民间气息,使歌曲更贴近生活。
周邦彦在歌词描写上很细腻,极其善细节描写,无论是人物的情感外貌还是对事物意象,都描写得非常精细。让人身入其境,很容易联想到歌曲中所描写的事物。
周邦彦在创作新的词牌曲调上对宋代音乐有着更加重要的贡献,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其传世佳作《兰陵王》的创作。歌词中“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等被广为流传。然而,《兰陵王》这个曲调是由之前《兰陵王入阵曲》改编而来的。《兰陵王入阵曲》讲述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帝的儿子高长恭被封为兰陵郡王,因长相俊美,每次上阵杀敌时都戴上凶悍的面具以威慑敌人。战士们用歌声赞美他,并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到了北宋时期,周邦彦将其改编成曲调《兰陵王》[4]。
(二)柳永慢词长调的创新
柳永为北宋音乐的创新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开创了慢词长调的歌曲写作手法,是北宋时期第一个将音乐做出重大改革的音乐家,也是创作作品最多的音乐家。
1.爱情的描写
柳永的歌曲以男女爱情为主,多为当时宫廷音乐家所排斥,但是他的歌曲走入了平民生活中,使音乐更加平民化。
2.市井生活的描写
北宋初期出现了短暂的繁华,许多城市过着奢靡的生活,柳永长期在这繁华的都市生活,对市井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如他的《望海潮》中所描写的景色十分华丽。
3.羁旅的描写
柳永科举考试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障碍。为了生机,他不得不四处漂泊,只为获得一个小小的官职。因此,他创作了大量羁旅歌曲,反映了他在江湖中漂泊不定的生活。在《乐章集》中,收录了柳永许多的羁旅歌曲,展现了他追求理想却又无奈的心态。这些歌曲充满了漂泊不定和感情的哀怨惋惜。
南宋时期的音乐在继承北宋音乐特点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一些比兴的手法。南宋的著名音乐家更加提倡音乐与宋词结合[5]。
(三)李清照对音乐的见解与创新
李清照在南宋音乐理论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写下了著名的《词论》。音乐与宋词是密不可分的。在《词论》中,李清照提到了李衮的歌唱技巧。从本色歌唱出发,李清照将词人分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对于“知之者”,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宋词不仅需要用音乐来伴奏和演唱,还要唱出深切的情感。李清照所认为,真正好的音乐应该与社会所要展示的内容一致。她对苏轼的以诗为词提出异议,认为苏轼的词不符合音律,不应该算作词[6]。
(四)姜夔——“骚雅”派的音乐代表
南宋著名音乐家姜夔将音乐与宋词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并创作出新的曲调,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扬州慢》。姜夔著有《白石道人歌曲》,这些曲调使用的是工尺谱。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他善于发散思维,作品极富想象力,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特色清新空灵,这种清空不同于传统婉约派的缠绵反侧,让人有一种舒服的情感。
二、宋词中出现的乐器
为了更好地表达和升华作者的情感,宋词中常使用许多乐器来表现意象,不同的乐器表达不同的情感。
(一)琵琶在宋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琵琶在宋词中多用于表达相思之情。在北宋初期经济繁荣、市井生活兴盛的背景下,琵琶在歌曲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由于市井经济的发达,如“瓦舍”和“勾栏”的出现,琵琶成为歌姬舞者必需掌握的乐器,用于伴奏和弹唱,如晏几道的《临江仙》中的“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音乐家在歌曲中写到对舞者歌姬的相思之情[7]。
(二)古琴在宋词中表达的情感
在宋词中,经常用古琴来表达文人墨客的高雅之情或知己之情。据《全宋词》记录,关于描写古琴音乐的歌曲达到了476首。
1.陶冶情操
在宋代,人们不仅用书画来陶冶情操,当文人墨客有闲暇时,往往抚琴一曲以寻求雅兴,或与朋友和知己讨论音乐琴曲中的情感。古琴作为古代“四艺”之首,在士大夫的娱乐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例如,苏轼在《减字木兰花》中所写道:“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2.表达知音
人们将伯牙与子期视为交友的典范,在宋代歌曲中常用古琴来表达对知音的渴望或已遇知音的喜悦,并用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来表达与友人的深厚情感。例如,宋代毛滂的《点绛唇》中写道“时作《流水》弄”,通过引用《流水》来表达和自己和友人良好的情感[8]。
3.边塞的乐器
宋代末期,面对外族的侵略,爱国人士和军队在边塞抵抗侵略。一些乐器用于战争,同时在边塞歌曲中表达抗敌决心、爱国情怀,以及军旅生活的艰苦。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中写道“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指瑟,用以表达塞外悲凉的音乐和战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曲调的变化导致宋词发生变化
北宋初期,政治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出现,“移风易俗莫大于乐”,市井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音乐曲调优美缠绵。我们耳熟能详的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伤春之情;晏几道的《临江仙》中“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道出了歌女“小苹”的思念;欧阳修的《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唱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然而,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农民起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当周邦彦再一次离开京城时写下了著名的《兰陵王》,那婉转的歌声令人惋惜与感慨。歌词中“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表达了对汴京的怀念,再加上离京时正值“梨花榆火催寒食”的清明节,一堆堆新生的榆火却伴随着离别之情,暗示着对北宋的无奈。直至“靖康之难”的爆发,北宋彻底灭亡[9]。
南宋爱国人士将“靖康之耻”铭刻在心,一首首爱国歌曲蔚然成风。巾帼英雄李清照那流传千古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至今仍让人慷慨激昂。辛弃疾的《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他强烈的报国之心,即使“可怜白发生”,对国家的忠心依旧不改。可惜南宋朝廷依旧黑暗,辜负了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功绩,最终只能“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当金兵侵略到长江之后,国家支离破碎。当著名的音乐家到达昔日无比繁华的扬州时,看到的再也不是往日的繁华景象。看到这个如此破败的场景,他创作出了著名的《扬州慢》。歌曲中形象地写道“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连草木也厌倦了这场可恶的战争。昔日的繁华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凄凉“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那风光旖旎的景色再也不是“春风十里扬州”,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缠绵情景又到了何处。纵使“二十四桥仍在”,却只剩下“波心荡,冷月无声”。
四、结束语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核心在于“礼乐”,我们的“礼乐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思想与生活。通过“乐”来传递“礼”。故音乐在表达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北宋时期,音乐与宋词相融合,不能孤立地欣赏和学习。词依附于乐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我们注重“乐”与“词”的结合,全面了解当时宋代音乐的文化。俗话说“移风易俗莫大于乐”,通过宋代音乐的变化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
宋代的音乐依据词牌曲调填词,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无论豪放或婉约,都记录着生活的瞬间和对未来的希冀。为了增强情感的表达,歌曲中常引用乐器或乐曲,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倍增情感的效果。宋代社会的政治变化导致曲调随之改变,曲调的改变又影响着宋词的变化。从宋代初期政治经济的繁荣到宋代末期的凄凉,宋代音乐也由婉约走向哀怨。宋代音乐的曲折反映了宋代朝廷的兴衰更替。
参考文献:
[1]申忠信.诗词格律新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2]谭新红.宋词传播方式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夏承焘.宋词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6]惠淇源.婉约词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叶邦义,注评.辛弃疾词选[M].合肥:黄山书社,2007.
[8]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9]蔡镇楚.中国音乐诗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艺术大观2024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