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影像启示
PARISPHOTO的先锋与传统
PART02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另辟前卫1970—2000年摄影
上海艺术周
重光:摄影的书写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传统与现代的相遇
巴黎的影像启示
PARISPHOTO的先锋与传统
每年11月,巴黎大皇宫就会变成世界摄影艺术的聚集地,2024年也不例外。PARISPHOTO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博览会之一,汇聚了数百家画廊、艺术机构以及摄影收藏家。这里不仅展示了历史摄影巨匠的作品,还集结了热衷于探索摄影边界的新锐艺术家。2024年第27届PARISPHOTO延续了其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以“超现实主义诞生100周年”和“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诞辰100周年”为主题,邀请了多位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探讨摄影艺术的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展会现场,观众们被摄影如何挑战视觉认知、打破传统摄影界限的演绎所震撼。
看点
1.“声音”板块:展示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摄影作品,探索身份构建、政治与性别反叛等主题,呈现摄影在社会、政治和艺术中的多元应用。
2.“超现实主义百年”:特别展出曼·雷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并通过吉姆·贾木许创作的多媒体展览重新诠释这些作品。
3.“出现”板块:由安娜·普拉纳斯策划,聚焦当代艺术家的独创性作品和摄影技术的新探索。
4.OPPO举办“亲爱的生活”主题影展。展出包括2024OPPO超影像大赛获奖作品、OPPOFindX8系列优秀样片等一系列影像佳作。
巴黎摄影节的新篇章
第27届巴黎摄影节再次回到了标志性的、新近装修的大皇宫。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无数艺术大师的作品在这里展出,而今年的摄影节也将继续传承这一传统,共有来自33个国家的236家参展商,包括191家画廊和45家出版商,其中64家是首次参展,重新回归的画廊包括RGR(墨西TakaIshii)、摄影/电影画廊(东京),将呈现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森山大道和楢原一光的群展。这些参展商带来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展示了摄影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力。
本届PARISPHOTO新设“声音”板块,邀请了3位策展人围绕当代主题制定提案,以重现一个艺术场景或媒体实践,他们分别是:阿祖·恩瓦格博古(AzuNwagbogu),拉各斯摄影节创始人兼总监、独立策展人,最近担任威尼斯双年展贝宁馆策展人;索尼娅·沃斯(SoniaVoss),众多展览的作者和策展人,专注于铁幕后出现的摄影,特别是冷战时期的东德和20世纪70年代的立陶宛摄影;独立策展人埃琳娜·纳瓦罗(ElenaNavarro),国际摄影节、墨西哥摄影社创始人。
纪念与致敬
今年是超现实主义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纽约的BruceSilverstein画廊和EdwynnHouk画廊,以及巴黎的LesDouches画廊都呈现了令人瞩目的收藏。现场还能欣赏到巴黎SophieScheidecker带来的卡蒂·霍纳(KatiHorna)作品,以及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Manuellvarez)未出版的作品集。伦敦的Cob画廊则通过展示杰克·戴维森(JackDavison)的作品,探索和当代超现实主义遗产的对话。
为纪念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诞辰100周年,PARISPHOTO特别邀请了电影制作人和多学科艺术家吉姆·贾木许(JimJarmusch)参与其中。作为弗兰克的密友和崇拜者,贾木许在弗兰克2019年去世后曾高度评价其深远的影响力,尤其是他敢于打破固有观念并不断重塑自己视觉语言的能力。
探索图像边界
去年,PARISPHOTO成为欧洲首个创立数字板块“Digital”的艺术博览会,旨在支持将数字技术融入创作的艺术家,并探索数字实践在媒体演进中的应用。今年,该板块由策展人尼娜·罗尔斯(NinaRoehrs)带来15个项目,深入探讨图像的边界。
Emergence(原名为Curiosa)则专注于当代艺术中最具创造力的元素。23场个展凸显技术与主题的多元性,将媒介实验推向新的高度。展览涵盖从对当代问题的回应到感知实验,再到抽象创作,展示了新一代艺术家取得的最新进展。今年,这一板块由安娜·普拉纳斯策划,以技术和主题的多样性脱颖而出。展览包括卡罗琳·科尔巴森、米格尔·安吉尔·托内罗和胡安·西利奥的拼贴作品,以及波佩尔·科莫和爱丽丝·佩洛有关绿藻的趣味创作。
图书展区将再次展现摄影书在摄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年,45家出版商将汇聚在巴黎大皇宫一楼的全新展区,为观众呈现独家发布的作品、稀有版和限量版书籍。展览将提供400多位艺术家的签名书籍,并举行讨论活动。新兴出版商如Mrel、TheEriskayConnection、Void和KodojiPress加入了现代出版商的阵列。此外,古籍书商Plac'ArtPhoto和DirkK.BakkerBoeken也将回归。
“Elles×PARISPHOTO”计划由诺曼底鲁昂摄影中心主任、前耶尔电影节总监拉斐尔·斯托宾(RaphalleStopin)策划,旨在推动和展示女性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在该计划努力下,PARISPHOTO女性艺术家的比例从20%显著提升至38%。此外,开云集团的“跃动女性”项目也为今年参展的四家机构的女性摄影师展览提供了支持。
今年PARISPHOTO还将展示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蓬皮杜中心和立陶宛摄影师联盟的收藏作品,着重呈现立陶宛的照片作品。同时,举办方还首次在图书区旁边设立一个以摄影书为中心的教育空间,致力于儿童群体的互动教育。该项目由摄影研究所和PhotoElysée共同制作,并有一个名为“Lisforlook”的展览。
PARISPHOTO向来以其捕捉时代精神的能力脱颖而出,同时保持扎根于成熟的传统。对于摄影人来说,每一年都是谦逊的一课,因为图像拥有的无限潜力每一次都会给到我们惊喜。今年不仅仅是对怀旧的致敬,同时也前瞻性地探索了新的道路和声音。人们不仅仅是观察,更专注于与图像对话。它是关于相遇、分享的故事,是关于各种艺术形式的脉动时刻。随着AI和新技术兴起,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摄影会如何重塑自己?今年的PARISPHOTO,邀请你充分转变,平衡遗产和创新,思考艺术的未来。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另辟前卫1970—2000年摄影
上海艺术周已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标志,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艺术爱好者、学者和投资者。2024年的艺术周以ART021和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为核心,延续其创新和实验精神。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将于2024年11月8日推出重量级年度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蓬皮杜中心摄影类馆藏。通过近200件摄影作品,其中包括1970—2000年间的作品,也有少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包括概念艺术的代表作、大型群像以及大尺幅置景,展示艺术家如何借助摄影探索新的视角、质疑技术与社会图像,并重塑肖像与视觉空间。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影响下,摄影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持续探讨其技术潜力、社会功能和对人类状态的表达方式。
展览亮点
关于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以相同的愿景为基石,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展开五年展陈合作项目,遵循开放融合的交流精神,开启中外文化对话交流模式的全新探索。
2017年,以促进中法现当代艺术文化交流为原则,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2018年,作为中法最高级别文化合作项目被纳入《中法联合声明》;2019年,在新中国诞生70周年、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正式向公众揭幕。
五年间,双方将共同策划在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展览及研讨等交流活动,包括在西岸美术馆呈现常设展和特展,以及在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举办聚焦中国现当代艺术景象的展览等文化项目。此外,双方也将共同组织演出、研讨、公共教育等活动,为中法深度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反思自我与观众关系的镜像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先锋艺术为摄影提供了一面镜子:技术工艺和新视角的实验拓宽了摄影师的视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后,一种全新的生命意识逐渐浮现,改变了艺术家们看待世界、实践和自身的方式。自拍像捕捉到了艺术家自我反思的时刻,并揭示了相互交织的各类关系:谁正在被拍摄、谁正在观看图像、谁又在制作图像?20世纪70年代,另一批以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为首的先锋派艺术家就这一课题继续进行深入探讨。《为女性而作的图像》是一幅毫无隐藏的戏剧性作品,在其中可以看到所有构成作品的元素,包括摄影师、模特和相机。通过镜像图像和作品的尺寸,观众亦能参与其中并直面图像所呈现的动态。
镜头下的瞬间与表现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许多利用摄影和胶片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并未受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没有亲自拍照。特别是一些行为艺术家和观念艺术家,通过摄影师将自己的行动记录下来,确保作品得以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作艺术的只有影像中所呈现的短暂的行为,而非摄影本身。然而,许多行为创作离开了摄影就无法被展示。艺术家以能够产生最具表现力的图像的方式展现他们的行动,或是在只为了镜头效果而不考虑观众的情况下构思作品。有时,拍照这一动作甚至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正如《18号码头》所展示的那样。因此,摄影变成了其他艺术形式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以其自身的美学、规则和可能性影响着其他艺术形式。
《18号码头》是由27位艺术家于1971年2月至3月在纽约曼哈顿码头进行的一系列项目及表演。由美国艺术家威洛比·夏普(WilloughbySharp)组织,由德国摄影师哈利·尚克(HarryShunk)和其搭档匈牙利摄影师贾诺·坎德(JánosKender)所拍摄。1971年首次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艺术家对日常摄影的颠覆与批判
1965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将摄影描述为“一种平庸的艺术”,是一种依赖于特定社会规则与价值观的仪式。摄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对我们来说似乎再自然不过了,几乎没有人会将它们视作社会建构。艺术家则恰恰相反,他们颠覆了日常摄影,站在了私人快照、旅游照片和商业图像的对立面。他们通过再现日常图像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片,质疑图像创作者的身份和意图。一些艺术家在作品中融入了广告和社会学语言,以揭示图像是如何被用来向我们推销产品和灌输生活方式的,以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挪用、重组和重塑大众传媒的图片,他们很早便开始介入图像泛滥的问题,而正是这些图像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摄影媒介的实验与探索
利用相机进行创作往往带来广阔的实验空间和机遇。作为一种技术设备,从选择胶片、镜头、快门速度、光圈到在暗室中的显影,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和变化。在对摄影和胶片的不断探索中,许多艺术家并不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图像,而是热衷于测试媒介的极限。在所谓的“分析摄影”中,他们对摄影的各组成部分和机制进行剖析。与观念艺术类似,这类艺术实践成为一种程式。他们在日常的情境中应用某种机制,以揭示摄影能够和不能够展示的东西。因此,这些艺术家的摄影图像被看作对世界直接而真实地描绘质疑。
“广告通过制造商之间竞争的表象,在创造性的选择幻觉下,悄然建立了一种潜意识的信念:竞争性消费与个人满足密不可分。消费的主要单位是家庭,高水平家庭消费的管理已经落到了妇女身上。据估计,家庭主妇的无偿劳动价值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妇女在被大规模招募为‘家庭奴隶’时的勾结是通过对一种视女性为‘家庭主妇’的假设的不加质疑的认同而实现的,这种假设对她们来说就像生物性别一样自然。因此,无处不在的‘家庭主妇’是女性美德和自我实现的完美化身——广告商虚伪地将其视为马戏团中的驯兽师,而不是他们的小丑之一。”
身份与关系的多重表达
肖像是最古老的视觉艺术流派之一,它通常被视作对被描绘或被拍摄者身份的固定表达。本章节的艺术家则提出肖像是一个流动的领域,允许主体进行多元个性的尝试,并借此协调个体、他们的朋友与家人以及社会间的关系。这些肖像照表现出严谨的布局,照片中人们的情绪和关系既是个人独有的,又是普遍的表达。另外一些肖像以其普通的面貌挑战该类型摄影意图表现人物复杂性的观念。对部分艺术家而言,在镜头前摆姿势是一个短暂地切换到不同角色的机会。所有艺术家都在强调一个事实,即没有任何一幅肖像是自然的,而是通过预设的规范来构建自我和他人。
重塑视觉空间与媒介交融
在一些艺术家试图解构摄影的技术和象征意义的同时,另一些艺术家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他们将照片重新定义为有形物体,并以此重塑视觉空间。对物体、建筑及其结构的兴趣为摄影师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利用不同技术制作大型照片成为可能,摄影师不仅能够重现地点和事物,还在形式和内容之间创造类比。当代艺术中多元媒介的混合,如摄影、雕塑、电影和装置,相较于纯摄影作品而言,极大地拓宽了图像展示的潜在空间。这些作品在物质层面上让观众同时直面摄影的构成性及其实体的即时性。
摄影在社会问题中的介入与表现
在20世纪80年代,除了借助摄影的材料技术,艺术家还通过质疑摄影所能客观呈现的内容对其客观性进行探索。对媒体图像和摄影纪实价值的不信任,促使艺术家们探索介入全球社会问题的新形式。他们通过对个体命运的观察将其上升至更宏伟的主题,这些命运被定格为身临其境的图片或碎片式的拼贴画,从而超越了个体被拍摄的瞬间所具有的意义。这些作品形式和主题的多样性反映出摄影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多元性。艺术家根据想要传达的信息决定作品尺寸、技术和材料,最终构成了摄影形式和内容的共生。
精心设计的纪实图像与观众的凝视
自20世纪80年代起,诞生了一批乍看是纪实图像,而实际上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摄影作品。解读这些作品不需借助外部语境,它们是“世界本身”。这些画面与绘画类似,依赖于戏剧性的概念:它们制造出一种真实场景的错觉,但又明显是为观众而作。它们吸引观众的目光,观众的凝视使作品变得完整。同时,观众往往被画面所具有的欺骗性的极简主义所迷惑,从而无法理解图像的真正含义。通过将美术馆空间和将图像转化为艺术品的观众纳入其中,艺术家展示了照片及其语境的虚构性。他们的作品是摄影在艺术领域中成功的缩影。
艺术家对商业与环境重塑的探讨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艺术家开始研究全球商业对我们的社会和建筑环境的重塑。他们依托全球化的发展,沿着贸易路线旅行以扩大作品的涉猎范围。超市里的廉价进口商品、跨国公司的品牌标志和城市建筑,无一不是经济增长和国际权力关系的象征。借助摄影这一主要媒介,艺术家将这些不同地方的共同现象可视化,既显示了它们的相似性,也揭示了不同地方的特殊语境。此外,从摄影的材料贸易、大规模生产和复制以及便捷的传播等方面而言,其本身也是全球交流的产物。摄影在概念上也与工业逻辑类似,具有标准化的格式,客观地处理不同情况和经验。
技术与媒介的融合和社会责任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的先锋派艺术家将各类摄影作品确立为当代艺术实践、教育、收藏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充分利用从物理摄影到数码摄影的所有技术。他们没有执着于宏伟的画面,而是将不同的媒介和展示方式进行结合。他们带着纪实的目光和社会责任感投身工作,研究历史档案,或突破图像的技术界限,从定格当下,到重现过去、遐想未来,他们不断探索着摄影的可能性。摄影图像在日常生活中的长盛不衰促使艺术家们持续探究摄影的基本问题,如摄影的技术能力、社会作用以及表达人类境况的方式。
上海艺术周
重光:摄影的书写
摄影与技术发展的密切关联使“照片”变得唾手可得。然而,只有当摄影被发现其语言性时,它才真正被激活,拥有了能指与所指,具备了改变结构和互文的可能。摄影的书写不仅在寻求语言和形式,更指向一种个性化的观看方式,能够催生思考、传递及寓情。在新的图像生产和传播中,年轻世代逐渐形成他们独特的创作意志和图像文化叙事。
看点
1.“克洛德·维尔拉:一切都是最好的”,2024.11.3—2025.2.28,外滩艺术中心
2.“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法国里尔现代艺术博物馆珍藏展”,2024.9.27—2025.2.9,东一美术馆展
3.“行云流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现当代中国绘画展” ,2024.9.6—2025.1.5,东一美术馆
彭佳4岁的时候,她妈妈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母女很少有交集,直到母亲去世,彭佳开始重新整理妈妈留下来的照片,尝试去理解妈妈。最后,彭佳对妈妈的称呼也从“李爱军”变成了“Mama”。这个作品虽然叫“Mama”,但不只是关于母女,我们还能看到作为母亲的李爱军,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如何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倔强地生活。
出于对异乡同龄人生活的好奇,乐子毅通过社交媒体招募与自己生活境遇相似的陌生人,为他们拍摄肖像。这些照片映射出他的自我怀疑,以及身处异乡的疏离感和孤独。在寻求个人发展的同时,每个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救赎自己。这个作品让乐子毅收获了“2023年徕卡巴纳克新人奖”。
“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可以是句号,一个终点。然而诗却是起点,当我们用诗来替一个场所下注解时,一切活动才刚开始。我们开始有庞大的想象、故事,甚至与经验、记忆产生各种连结、作用。”
时间在事物之上的表现形式有无数种,每一处平常的空间里,都回荡着时间的余韵。当我沉下心来凝视和思考它们,而不是根据既有的定义去打量它们,自然的启示就悄然浮现了。时间的痕迹丰盈了物件的灵魂,连结了庞大的历史、想象、故事、经验与记忆。
《Slowand…》是一次轻松的尝试,一些对于生活的零碎撷取。超越时间与空间,简洁而独立的风景。在拍摄与编辑的过程中,我想寻找的是一些轻盈与厚重兼备,宁静与激烈共存的东西。
这个长期项目记录了在异国大都市租住着小房间的亚洲女孩们和她们的房间,从2016年开始至今延续。项目从记录生活和心情的日记写作项目中延伸而出,叙述与回顾自己生活的时候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会很奇妙,当我翻看刚搬进那间小屋子的时候的日记,那些搬东西爬上爬下,趴在床上想家做梦和哭泣的那些画面依然鲜活。也会想着和我差不多的独自离家去到遥远地方求学奋斗的那些女孩子:她们住在怎样的地方,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是否也会面对差不多的问题,又如何消化?
吴锦辰的《放松入睡》系列作品通过奇异、紧张的梦境画面,表现出她在青春期的焦虑与挣扎。作品中,人物被道具装饰成怪异的形象,传达了不安和疑惑。这些画面源于她对高中生活的回忆与梦魇,映射了现实中的隐秘阴影。她用摄影解构和表达梦境,通过直觉展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特质,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反思现实。作品不仅是她内心冲突的表达,也是面对复杂社会压力的一种存在主义式抗争,赋予人面对生活挑战的力量。
曹梦芹的虚构记录作品描述了一个真实女孩在不同场景的生活片段,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邢磊运用他擅长的黑白高反差影调,在真实的世界中截取一帧帧超现实的“剧照”。孙瑞祥的暗房计划从摄影制作实践出发,在现实世界中构建出虚构的调查现场,种种踪迹提醒观者重新审视影像、记忆和现实之间复杂的关系。
每文受纪录片《从前有座森林》影响,深入西双版纳拍摄森林,树木在此刻成为时间的等价物。李俊的作品《无常时》与《被排除的剩余目光》记录被人忽视的时间形态。艾伦·巴特勒(AlanBulter)用数字与色彩重现了这个时代的物理地景,同时也指涉文化的流动。纳温·努通(NawinNuthong)则从虚拟游戏中提炼出富有隐喻的叙事现实,重构了图像的边界与可能。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传统与现代的相遇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由集美区政府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合作创办,是中国摄影艺术爱好者每年翘首以盼的盛会。今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推出25场展览,呈现来自法国、西班牙、德国、印度、日本、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的艺术家共计2000件作品。其中包括:精选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5场展览,呈现了热门的AI话题到建筑景观、环保等主题的丰富创作;聚焦摄影大师深濑昌久及骆伯年作品展,邀请观众共睹顶级摄影艺术家风采;3场无界影像单元展览,呈现来自音乐和影像等不同领域创作者的多元视角;通过8场发现奖单元展览及一场“中国律动群展”,挖掘和展示华人影像创作者及其作品;一场影像策展人奖入围方案群展,发现和培养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本届摄影季也携手展出“vivo影像加作品展”和“小红书心动摄影展”,联动呈现来自全球影像创作者的作品,鼓励贴近日常生活的影像创作。
看点
1.摄影季将特别展出20世纪日本摄影大师深濑昌久的作品,以及中华民国时期摄影先锋骆伯年的展览。回顾性展览展示了摄影艺术的历史与变迁。
2.“群岛计划”以厦门大社和幸福路、漳州古城、泉州古城和福州朱紫坊5条策展路线,共同开启集美·阿尔勒在不同城市的艺术漫步。
3.“vivo影像加作品展”展览由集美·阿尔勒联合发起人荣荣策划,展览作品包括亚历克斯·韦伯(AlexWebb)、肖全、段岳衡、弗朗西斯科·戈拉(FrancescoGola)等多位艺术家的手机摄影作品,以及从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602003份投稿中精选的优秀作品,展现多元视角下的移动影像艺术。
“年度阿尔勒”单元旨在向中国观众同步最新鲜的国际视野。今年7月,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以“表面之下”为主题再次拉开帷幕,其中5场精选展览即将来到中国展出:《地心游记》(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德·梅德)、《新农夫》(艺术家布鲁斯·伊斯利)、《日常巴洛克(2014—2019)》(艺术家拉杰什·沃拉),以及由奥德丽·伊卢兹策展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单元《扬起尘土》(艺术家科琳·朱尔丹,由法国洛里昂Lelieudelaphotographie呈现)、《电子遗产》(艺术家弗朗索瓦·贝拉巴斯,由法兰西岛摄影中心呈现)。
聚焦华人影像力量,发掘新锐摄影之声
2024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再次携手小红书摄影,共同推出“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旨在发掘并推广优秀的华人影像创作者至国际舞台。今年,4位策展人提名了8位华人摄影师入围,他们的作品将在摄影季期间举办个展。最终获奖者将获得由小红书提供的10万元人民币(税前)奖金,并受邀在下一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举办个人展览,彰显中国摄影界的新生力量。
本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参展艺术家包括:由策展人甘莹莹和周一辰提名的王凝慧(展览“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与程晓敏(展览“向水之洞”);策展人郭鹤天提名的郑安东(展览“如何(未)命名一棵树”)与阚辛(展览“新天使”);策展人万丰提名的罗玉梅(展览“客途秋恨第二现场”)与马琼珠(展览“形状之鸟”)以及策展人王泡泡提名的徐喆(展览“寻金记”)与贾煜(展览“陌生人”)。
推动青年策展力量,共创影像艺术新篇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由香奈儿支持,于2021年创立,旨在推动年轻影像创作,发掘和培养优秀的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该奖项通过公开征集策展方案、专业评审团评选、影像策展课程培训和项目资金支持等多项举措,吸引更多杰出的策展人参与影像的跨学科研究。入围的策展方案将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期间以群展形式展出,而最终获奖方案将在项目资助下进一步深化,并有机会在国内或海外其他城市巡回展出,获奖者将获得十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奖励。
2024年“影像策展人奖”共收到46份有效投稿,最终有五个方案入围,将在摄影季中呈现群展:包括“幽灵舞”(策展人:陈泉池、谭欣然)、“在此,我们短暂美丽”(策展人:黄羽婷、高哲君)、“金属游历”(策展人:林以宁、杨佳馨)、“油上啖汤”(策展人:孙辽、刘芳菲)和“亲密断章”(邹捷蕾)。最终获奖方案将在开幕周期间公布。
此外,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还将启动“影像策展创作营”,邀请资深策展人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当代影像艺术策展的交流和学习,助力培养中国新生代策展人、理论研究者和艺术项目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