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加速“出海”,技能成为世界“通行证”

2024-12-18 00:00:00李士萌
中国报道 2024年12期

11月21日,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开幕。

“技能将成为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的通行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米库列斯库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开幕式的视频致辞中指出,现在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技能来支撑社会、应对挑战。

11月21日至22日,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举办。1200余位国内外代表出席会议,其中包括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境外嘉宾。

世界需要高技能人才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布的《关于促进和平、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建议书》中,首条建议便是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变革的“催化剂”。

“我们经历过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农业革命花费了我们数千年的时间,工业革命花费了我们几百年的时间,而信息革命只花费了一代人的时间。在信息革命当中,我们需要技能来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也需要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来提供新的增长驱动力。”南瑞士艺术与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伯乐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专题论坛中分享。

技能人才正是新增长的驱动中枢,中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肖乾亮的经历深刻印证了这一点。2010年,肖乾亮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加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靠着极强的动手能力、钻研创新精神,肖乾亮先后“鼓捣”出紧固螺栓涂抹润滑脂装置、辅助控制客车电泳烘干时间与温度控制的装置,以及提升圆锯机切割效率及精度的自动定尺装置等45项技术改进,为公司累创效益逾450万元。2020年,32岁的肖乾亮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

肖乾亮这样的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急需的。以汽车行业为例,2023年中国汽车工业紧缺型人才专业矩阵中,排名第一的是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霍飞明博士介绍,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国约有4000名相关人才,居世界第一,但行业实际的人才需求是4万名,缺口仍很大。

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据德国《商报》报道,德国经济研究所受德国工业联合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德国半导体行业现在缺少6.2万名技术工人,尤其是电气工程、机电一体化和软件开发领域的人员。

产业升级和转移正培育着新的就业增长极。麦可斯《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随着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创新型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无论是其中与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技能职业,还是产业链上游的能源、原材料生产供应领域岗位,都展现出强大的吸纳就业的能力。石油化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展现出较高的就业质量。

面对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的新挑战,职业教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133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形成了中职、专科、本科完整的层次体系。在发展规模上,职业教育分别撑起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职业教育欣欣向荣背后,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普职融合、产教融合和社会认同,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命题。

伯乐观察到,在瑞士“双元制”教育体系下,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公司,一半的时间在学校,而中国的工业企业在加强与职业学校交流及培训学生上较少投入时间。

“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在瑞士,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存在很久了。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是为什么瑞士能够制造出精密机械和手表的原因,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伯乐说。

同时,伯乐发现,中国学校在进行应用型大学转型改革时,害怕被认为是二等大学。他表示,瑞士的应用科技大学从来没有声称自己是顶级的,现在这些学校吸引了比传统大学更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找到工作。

伯乐所提到的问题并非一日可扭转。出席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企业、学校、政府在讨论中频繁提及这些议题,并分享各自在实践中给出的改善方案,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也在连点成片的努力中被慢慢校正。2002年出生的李康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最年轻的实践课教师,他坦言,和自己同一批入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博士研究生,而他能留校,则是靠过硬的技术。

2023年,李康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金牌,并成功入选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中国队备选选手。精细木工有多精细?单是榫卯连接的缝隙一项,就要求精确控制在0.2毫米内,约是2张A4纸的厚度。

重视比赛实训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的特色之一,学校内部还建有包含完整流水线的实训基地,让专业内学生在校内便可以练就真本事、真技能。同时,学校也在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如联合150多家园林企业成立江南园林产教联盟;成立现代学徒制金陵班等订单班;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跟岗实习增强技能。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非常关注职校学生在校的比赛成绩。”李康说,他身边不少同学凭借优异的比赛成绩,顺利找到家具生产、景观设计、园林管理等相关工作。

“曾经,职业教育是‘不得已的选择’,而现在则是培养技能的选择。”李康告诉记者,一个人的技能再强,那也是有限的,他选择回校当老师,也是希望培养出一批人去促进精细木工这样一个行业的发展,他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1999年的彭浚铧也在职业中找到了成就感。用她的话来说,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冷门专业”——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于1995年创建殡仪学院,是中国现代殡葬教育的开创校。在学校时,彭浚铧的老师就会在清明节、中元节等重要节日前后带着学生们前往校外实习,参与花坛葬等环保葬,引导学生将传统殡葬与现代殡葬进行融合。

毕业后,彭浚铧就职于广西福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崇左项目服务部司仪组,负责组织告别仪式。彭浚铧告诉记者,真正进入行业后才发现,这是一份传递爱与温暖的工作。除了提前了解逝者生平,精心准备悼词,彭浚铧还格外关注细节,例如提醒逝者家属如何正确佩戴胸花。每年清明节、广西三月三都是她最忙碌的时候,截至目前,她已经策划并主持了上千场仪式,多次收到家属送上的锦旗及感谢信。

11 月21 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的职业教育专题展上,泰国留学生那迪亚和她的同学在鲁班工坊展区进行交流。 摄影/ 李士萌

肖乾亮、李康和彭浚铧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遴选出的21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中的3位。他们用自身经历告诉后来者,无论是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现代服务业,从职业学校走出的学生,已成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根据近期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举措便是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机制,如推进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的师资共享、课程互选、学籍互转、学分互认;支持国家“双高计划”优质高职专科学校升格成为高职本科学校等,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中国职教随企“出海”

中国职业教育迎来格局性变化之时,全球产业链转移和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也为中国职业教育带来新机遇。

在大会的鲁班工坊展台,记者碰到了身着泰国本土特色服饰的那迪亚,她于2023年来到中国,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那迪亚告诉记者,虽然很多课程在泰国也有学习,但中国课程上的机械设备更全面。那迪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很清晰的规划,她希望毕业后可以进入在泰国的中国企业的工厂从事翻译工作。那迪亚不仅掌握了中泰两国语言,还非常了解电气知识。那迪亚的老师孙健鹏表示,他带过的不少泰国学生,都在泰国的中国企业找到了工作,还有不少泰国学生选择在中国继续留学深造,特别希望以后留在中国就业。

泰国鲁班工坊是世界上第一所鲁班工坊,由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和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建,项目启动于2016年。泰国鲁班工坊负责人、大城技术学院院长玛悠丽表示,至2024年10月泰国鲁班工坊已经培养了近2100名学生。

如今,鲁班工坊已经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

除了鲁班工坊这样的品牌项目,很多学校也在集合地区、学校优势,将中国标准通过职业教育输出全球。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国际交流部副主任祁红梅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中亚的不少中国企业都有培训当地技术人才的诉求。

近些年,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在助企“出海”、合作办学、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包括联合多家机构注册成立塔中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先后为在塔吉克斯坦的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员工627人;积极推动地方特色产业“走出去”,成立新西兰培黎工坊,已开展4次研学活动和8次“中文+牛肉拉面技艺”培训,为新西兰9家牛肉面企业培养500多名员工,兰州牛肉拉面的中国标准也通过职业教育的交流散播全球。

正如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闭幕式上所说:“技能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可以跨越山海阻隔,消除文明隔阂,架起沟通世界的友谊桥梁。人类进步需要高精尖科技的引领,也需要无数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