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测”协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2024-12-18 00:00:00周伟王巍
中国报道 2024年12期

近日,为深入探究交通重大装备检测评定与示范应用状况,推动检测装备产业创新升级,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学术部主任林江春、智能制造与重大装备检测分会副秘书长张俊岭以及湖南省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祥光等一行,前往中南大学田红旗院士团队的轨道交通安全重点实验室开展调研。

开创我国铁路空气动力学、撞击动力学研究方向

高速铁路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我国特有的超大规模高速铁路网、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长距离持续高速运营工况等,使高铁建设和装备研制面临空气动力制约、大风危及行车安全、列车碰撞安全等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红旗科技创新团队对接国家发展高铁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前沿,开拓了我国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研究方向,创造多个世界第一,成果应用于我国京沪铁路等高速铁路、青藏铁路等高原高寒铁路、兰新铁路等大风区铁路、“复兴号”等高速列车,以及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列车,为中国高铁领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田红旗院士团队主持完成我国包括第一列在内的50余种高速列车外形结构设计、第一列耐冲击吸能列车耐撞性设计;主持研建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国际首套500km/h列车气动特性动模试验系统、国际首套实际运营轨道车辆实车撞击试验和瞬时测力系统等,荣获国家众多重要奖项。

世界级试验平台集群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在轨道车辆实车碰撞实验室,其独特设计与先进技术令人瞩目。

据介绍,这一试验台自主研发了短距高能驱动与无损制动等多项原创关键技术,是从吸能部件研制到体系完备的重大突破。作为国际首套实际运营轨道车辆撞击及瞬时测力试验系统,已获国内CMA、CNAS认证资质和ILAC、TUV、ARA等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认可。我国高速列车及出口列车吸能设计在此检验碰撞安全指标合格后才能“上岗”,为铁路“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林江春一行参观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实验室。
鲁寨军和袁世平汇报实验室建设情况。
周伟介绍列车空气动力学动模型装置。

“从无经验借鉴的设计方案起步,田红旗院士带领团队攻克‘快速跑起来’‘快速停下来’‘快速精准测控’等难题。”极端流动力能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实验室书记鲁寨军在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动模试验装置前,讲述了研发历程。该装置至今仍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我国高速列车气动外形设计及相关气动效应测试评估均在此完成。

“产学研用测”协同,赋能产业升级新征程

中南大学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特色优势学科群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不断强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优先为相关企业提供一流人才和科研成果,吸引企业来校建立联合研究机构、设立联合研究基金、共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无缝对接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同时,中南大学坚持“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揽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自立自强科技理念,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实验室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形成高效科研组织模式,推动“实验室+大装置”协同发展。

“学校在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的同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落实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表示。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黄合来指出,实验室团队秉持“产学研用测”深度融合理念,已经与全国铁路设计院、列车制造厂及运营公司紧密合作,确保最新研究成果迅速落地,支撑产业升级。期望未来通过各方合作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量。

多年来,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一直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智库服务和科学普及工作。林江春认为,检验检测作为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将继续推动学科建设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检测技术赋能各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南大学检测机构与实验平台应进一步发挥国家级平台优势,引领产业创新与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更多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