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文化内涵

2024-12-17 00:00:00张天怡
艺术大观 2024年30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摘要:“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阿细和撒尼支系的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流传较广的一种舞蹈。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舞蹈,其不仅是民族文化表达的载体,还承载着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特征。“阿细跳月”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对该舞蹈艺术价值的极大认可与肯定。通过探究“阿细跳月”的文化内涵,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风格,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还能加深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文化多样性保护意识,并促进民族团结。

关键词:彝族舞蹈;阿细跳月;文化内涵

彝族历史悠久、支系众多,各地彝族歌舞的具体形态和表现方式也有不同的特点,其歌舞包括打歌、四弦舞、罗作舞等,乐舞包括三弦舞、烟盒舞、铜鼓舞等[1]。彝族三弦舞作为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在彝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又名“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2008年6月7日,弥勒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群众性自娱舞蹈,“阿细跳月”集歌、舞、乐于一体,多节日、盛典时表演,可十几或上千人共舞。该舞蹈群众性和自发性强,动作豪放粗犷,节奏热烈欢快,有强烈的感召力,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一、“阿细跳月”的历史渊源

(一)起源传说

“阿细跳月”的起源深深植根于远古彝族的生存史话。在彝族人的古老记忆中,火是生命与文明的象征,也是“阿细跳月”诞生的故事基石。传说描述了人类在洪荒时期遭遇野兽的威胁下如何发现火、使用火的智慧与艰苦过程。火的发现和使用让人们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跨入了新的文明阶段。此后,每当夜幕降临,为抵御寒冷、驱逐野兽,族人会在火堆周围聚集跳舞,由此形成了“阿细跳月”的最初形态。随着历史的演进,“阿细跳月”在彝族社会中确立了其作为社交和娱乐活动的地位,尤其在节日或重要集会场合,其更是必不可少的群众性活动,它既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彝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当舞者手牵手围着篝火起舞时,其豪放的动作和欢快的节奏展现了彝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地域特点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界定:“弥勒县西山地区是阿细跳月的原生地;而石林的撒尼跳月追根溯源是从相邻的弥勒县传入,再以石林为中心,向周边的陆良、师宗、宜良、泸西、丘北等县传播开来,各地又在舞蹈动作上作了一些更符合自己意愿的个性创新。[2]”现弥勒市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北部,多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阿细人主要聚居于弥勒西三地区,“西山地区”由西一镇、西二镇、西三镇组成,烂泥箐村的“阿细跳月”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西二镇的龙多村以“跳月”和唱“阿细先基”而著称;西三镇是“阿细跳月”流传最广泛的地区。阿细人在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的活动中,以流传千百年来的歌舞抒发情感,由此形成了弥勒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三)历史演变

据弥勒西山的彝族老人讲,早在清末宣统年间,就有人跳“阿细跳月”,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3]。“阿细跳月”的历史演变过程与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密不可分,从最初的篝火狂欢到成为民族特定节日的庆祝方式,再到如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断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变迁。在彝族历史的长河中,“阿细跳月”的舞蹈动作逐渐丰富,从最初简单的跳跃、蹬脚、击掌等,发展出更多样化的队形和动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动作体系,展现了彝族人对集体和谐与力量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细跳月”与民族命运和社会变迁相交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阿细跳月”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开始,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为弥勒市“阿细跳月节”,该节日于2015年被列为云南省红河州列四大民族节日庆典之一,彰显了其深远的影响力。经过16年的精心打磨与发展,“阿细跳月节”已逐步蜕变成为“阿细跳月民族节”。每年的8月,伴随着丰富多彩的“阿细跳月系列活动”,这一节庆已超越了彝族阿细人的范畴,成为一个融合弥勒多民族文化精髓的区域性节庆活动。时至今日,“阿细跳月民族节”已经成为弥勒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一节庆活动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阿细跳月”的独特魅力,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弥勒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与繁荣发展。

二、“阿细跳月”的艺术特征

(一)“阿细跳月”的分类

“阿细跳月”由于参与者年龄存在差异、跳法各不相同、节奏有快有慢,从而被划分为“青年跳月”“老年跳月”以及“娃娃跳月”三种。其中,“青年跳月”是一种由年轻人集体演绎的民族舞蹈,男性舞者负责弹奏三弦,女性舞者则以双手击掌迎合,此舞蹈风格充满活力与热情,动作幅度大,频繁转换方向,节奏明快。在舞蹈进行中,女性舞者以“噢”音发出欢呼声,而男性舞者则在女性停顿的两个节拍间以连续的“噻”音回应,以此增强现场的热烈气氛。其队形变化丰富,时而两列横队进退欢舞,时而面对面跳跃,再依次分散,或形成半圆、大圈,阿细人称之为“快三步乐”。其基本步伐由五个节拍组成的“三步乐”构成。前三个节拍为双腿交替的“跳跃”,可向四方移动,或快速旋转,以髋部带动腿部,形成快速踏步的韵律特点,双手则配合叉腰、挥动、抬举等动作。后两个节拍,舞者在原地踏脚,男性舞者用力弹拨三弦,女性舞者则不断拍掌。“老年跳月”的参与人群主要是中老年,其基本步伐为走三步踢两脚,节奏较“青年跳月”更加平缓,舞蹈时腿部的动作基本以“摆腿”为主,给人以轻松自然之感。不论是“青年跳月”还是“老年跳月”,其音乐均以5/4拍的复合节奏为主,在“老年跳月”中,舞者在“三步乐”的基础上,会即兴加入特定动作,如单腿提膝,边摆动边旋转,连续跳跃十次,编排上较为简单,主要采用圆形或直线排列,当地阿细人称其为“慢三步乐”。“娃娃跳月”类似于儿童游戏,其基本步伐也为走三步踢两脚,相较于成年人,儿童以脚底轻触地面为主,也可手拉手同时唱跳当地儿歌,兼具游戏与舞蹈的特性。

(二)动作风格与节奏韵律

“阿细跳月”是集吹、弹(拉)、唱、跳为一体的舞蹈[4],它的动作风格和节奏韵律与彝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紧密相关。动作豪放粗犷,节奏鲜明,充满活力,这种舞蹈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艺术表达,更是情感和生命力的宣泄。

该舞蹈以热烈的5/4拍节奏贯穿始终,展现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舞蹈韵律美。基本动作主要有“换脚跳三步”和“蹬脚两次”,这两种动作的组合构成了整个舞蹈的核心。换脚跳三步是舞蹈中的基本动作,要求舞者在每拍上快速改变脚的支撑,形成一种动态的韵律美。蹬脚则是用于表现舞者力量的动作,两脚同时用力蹬地,与击掌动作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充满力量和生机的氛围。

每当群体舞者在节日庆典活动中同场表演时,彝族人整齐一致的动作,激昂的情绪和震耳的乐声,总能激起观众的热烈掌声。特别是夜幕降临时,以篝火为背景,火光与音乐配合,形成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令参与者和观众都能沉浸在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中。“阿细跳月”的独特律动及其韵味,皆来自由胯而带动双腿似踏火而起的交替弹跳,故特具感染性和爆发力,旁观者皆不能自已会萌生跃跃欲试之感;这种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跳月”所呈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人舞合一”的明快激越、矫健热烈之美[5]。

(三)服饰道具与舞台呈现

“阿细跳月”的服饰道具与舞台呈现,是彝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折射出彝族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民族文化传统。舞者身着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与背景的篝火和山谷构成了美丽的画面。

阿细青年男性的上衣通常采用麻布并饰以蓝色条纹,配以无袖短褂,裤子常见于蓝色;女性的上衣主要以蓝、灰色、黑色的布料长袍为主,并配有精美的彝绣图案,裤子则以黑或青色布料为主,长度至膝盖稍下。其装扮既展现了彝族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服饰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道具上,男舞者手中的大三弦是“阿细跳月”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和道具,不仅是伴奏的乐器,也是舞者手持的动作道具。在舞蹈表演中,大三弦的弹奏和舞者的动作紧密相连,构成了舞蹈的主旋律。当舞者跟随音乐的节奏,挥动手中的大三弦,整个舞蹈充满了生命的动感。

舞台呈现方面,“阿细跳月”不仅适于在露天野外的篝火旁进行,也可以在现代舞台上表演。舞台上,舞者运用灯光、音乐等现代舞台艺术手段,将舞蹈的情绪和节奏加以放大,呈现出更为震撼的视听效果。服饰道具和舞台呈现的完美融合,使得“阿细跳月”不仅是一种传统民族舞蹈艺术的展现,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艺术创作。

三、“阿细跳月”的文化内涵

当舞蹈创作完成,它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一面反映特定文化的镜子,深深嵌入了该文化的内核,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通过对民族舞蹈乃至族群文化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洞察其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及资源。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舞蹈的表演形式也随之创新,这些变化都是文化现实的直接体现。因此,民族舞蹈的传承历程,实际上也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历程。

(一)彝族社会生活的反映

“阿细跳月”是彝族先民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创作的,又在群众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改进完善[6]。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舞蹈,它不仅仅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彝族社会历史和日常生活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彝族人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舞蹈中的欢快跳跃,形象地反映了彝族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在篝火旁手舞足蹈时,彝族人通过舞蹈这种形式传递着属于群体的欢乐与团结。

火光闪烁中,彝族青年男女展示的不仅是舞蹈动作,更彰显出对生活的追求和珍惜;节日聚会时的欢聚一堂,展现了彝族社会的生活风俗和族群凝聚的精神,这种团结互助的民族特质,也在舞蹈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舞蹈中的一些动作描绘了彝族人在劳动时的情景,如快速踏地的舞步就来源于耕作时的情景,这些细节不仅让舞蹈生动逼真,也将彝族人勤劳的社会生活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民族精神与信仰的体现

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细跳月”深刻体现着彝族人敬畏自然、智慧善良的民族精神。

在欢庆丰收、祈求来年好运的传统中,舞蹈往往伴随着深厚感情,反映出彝族人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通过舞蹈和音乐,族人与天地间建立起了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表达对自然和先祖的感恩之情。在音乐与舞蹈的和谐交融中,彝族人民共享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

同时,“阿细跳月”还有着象征和平与团结的文化内涵。舞蹈中男女舞者的配合,展示了彝族社会和谐共处、平等互助的社会风貌,以及族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舞蹈中变换的队形和动作,不仅表达了彝族人对生活中多样性和变化的接纳,也展现了对族群和谐团结的重视。“阿细跳月”也常用来在重要的社交活动中欢迎宾客,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反映了彝族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三)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桥梁

“阿细跳月”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它还在现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发挥了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的独特作用。在传统活动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当地政府以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将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为西三地区乃至弥勒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阿细跳月”在现代舞台艺术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当今的舞蹈表演者和编导努力寻找舞蹈形式与现代审美的契合点,使其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这些改编后的作品常常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改变舞台灯光设计,甚至是舞者的服装道具,把古老的故事以新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这种创新使得“阿细跳月”有机会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产生共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四、结束语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它蕴含了彝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精神追求。“阿细跳月”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逐渐从一种节庆活动,转变为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文化传播的桥梁,同时也成为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增强,为“阿细跳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在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融合,通过创新的形式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成为新的思考方向。未来,“阿细跳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将成为民族文化学者、舞台实践者共同的课题,使其不仅能延续千年传统,更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这一过程,不仅是对“阿细跳月”自身的升华,也是对彝族文化乃至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推动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汪超伟,万义.遗忘与回归:阿细跳月的具身性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23,42(06):98-101.

[2]杨利珍.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阿细跳月融合发展浅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9):128-130.

[3]吴兴帜,彭博.论价值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存续形态——以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4):58-64.

[4]王娜.浅谈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听觉、视觉、触觉美[J].北方音乐,2018,38(23):235-236.

[5]马玫瑰.试论阿细跳月的传承[J].新西部,2018,(29):37-39.

[6]诸春雅.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民乐欣赏”学习新样态的实践——以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一课为例[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浙江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小学,2020:4.

作者简介:张天怡(2004-),女,云南石屏人,本科在读,从事舞蹈表演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张爱玲小说服饰的文化意蕴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18:55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46:16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2:15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10:58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48:48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