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山中》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实践

2024-12-17 00:00:00王琪
艺术大观 2024年30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徐志摩

摘要:《山中》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极美的中国艺术歌曲,由徐志摩作词,陈田鹤作曲。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中》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演唱技巧。通过文献分析、作品分析和演唱实践等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山中》的旋律、曲式、和声、伴奏等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时的气息运用、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实践要点。研究发现,《山中》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深情的歌词,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意境氛围,传达出浓烈、挣扎的情感思想。同时,演唱者需要掌握恰当的气息控制、咬字吐字技巧以及深入的情感表达方式,才能完美地诠释这首作品。

关键词:《山中》;音乐特征;演唱实践;徐志摩;陈田鹤

《山中》作为一首经典的中国艺术歌曲,自问世以来便深受广大学者和听众的喜爱。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得这首作品在声乐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中》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为声乐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山中》作品概述

《山中》最初是一首由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诗歌,写于1931年。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新诗坛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山中》的曲作者陈田鹤,则是中国第一批运用西方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他巧妙地将徐志摩的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艺术魅力的声乐作品。陈田鹤的音乐作品具有含蓄高雅的气质,他通过细腻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将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山中》作为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在声乐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一首极具挑战性的声乐作品,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声乐功底和出色的音乐表现力。演唱者需要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声音来传达诗人的内心感受。这首作品考验了演唱者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要求他们能够将诗歌与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中》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徐志摩和陈田鹤两位艺术大师的结晶,更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这首作品,听众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艺术追求,也可以领略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1]。

二、声乐作品《山中》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旋律特征

《山中》的旋律整体呈现出淡雅、幽静的特点。作曲者在十度以内的音域范围进行创作,旋律起伏不大,显得平和而舒缓。这种旋律设计不仅凸显了曲调的淡雅风格,还与歌词所表达的静谧、清幽的意境氛围相得益彰。在旋律的布局上,陈田鹤巧妙地运用了一字一音的创作手法,使得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效果。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旋律的连贯性,还使得歌词中的情感得以更加细腻地传达。

具体来说,《山中》的旋律在不同部分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在第一部分,旋律以3/4拍为主,营造出静谧的夜景氛围。旋律线条在“庭院是一片静”等乐句中缓缓展开,通过长音节伴奏和逐渐增强的钢琴伴奏,展现了主人公对山中女子的深深思念。在这一部分,旋律的起伏较为平缓,力度变化不大,但细腻的情感却通过每一个音符得以传达。

进入第二部分,旋律的节奏变为6/8拍,速度也相应加快,力度也明显加大。这种变化不仅增强了旋律的律动感,还使得音乐情绪得以更加激烈地表达。在这一部分,旋律与流动的伴奏织体相呼应,共同将音乐推向高潮。尤其是引入多个变化音后,旋律从降A大调逐步过渡到E大调,反映了主人公想见到女子而不得的无奈、不安、挣扎的心情。

在再现部分,旋律回归至第一部分的速度和节奏,旋律上更加轻柔、抒情。这种旋律的设计不仅与第一部分形成了呼应,还使得整首作品的情感得以更加完整地表达。在这一部分,旋律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公对山中女子的无尽思念和留恋。

《山中》的旋律还巧妙地运用了转调手法。在B部分,旋律从bA大调转至E大调,紧接着又回到主调上。这种转调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推进力,还使得旋律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变。旋律中的八度跳进等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

(二)曲式与调式

从曲式结构来看,《山中》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全曲结构清晰而完整。作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子、A部分和B部分以及再现的A1部分。引子部分简短而精练,仅包含两个小节,通过左手展现主题乐思动机,右手引入三连音伴奏音型织体,从单音逐步过渡到和弦,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带急迫的山间氛围。A部分(3—18小节)为降A大调,3/4拍,可划分为起承转合的四乐句乐段结构,旋律优美且连贯,起伏舒缓,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诗人对山中恋人的深切思念。B部分(19—29小节)则转为6/8拍,速度变化成小快板,流动的伴奏织体与渐渐上行的旋律相呼应,将音乐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波动。最后,再现的A1部分(30—40小节)回归至A部分的主题和速度,旋律上更加轻柔、抒情,仿佛是对之前情感的深情回顾与总结。

在调式方面,《山中》的调式运用巧妙且富有变化。作品以降A大调为主调,但在B部分中出现了向E大调的转调,通过属到主和弦的不断确立,增强了音乐的推进力和情感张力。这种调式的转换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色彩,还更好地契合了诗人情感的起伏与变化。同时,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和弦形式的三连音伴奏音型以及分解和弦的大琶音跑动等手法,进一步衬托出旋律的优美与情感的细腻。

(三)伴奏与和声

伴奏方面,《山中》采用了和弦形式的三连音伴奏音型以及分解和弦的大琶音跑动,这些手法共同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带急迫的山间氛围。作品引子部分的伴奏从单音逐步过渡到和弦,右手引入三连音伴奏音型织体,使音乐宛如从远方飘然而至,优雅又飘逸。在A部分,伴奏声部逐渐负责主要旋律的衬托,与声乐部分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强化了“月下庭院观景”的静谧感。进入B部分后,伴奏织体变得更为流动,与渐渐上行的旋律相呼应,将音乐推向高潮。此时,伴奏部分采用小七和弦等手法,进一步渲染了静谧、朦胧、深情的歌曲意境氛围,丰富了和声色彩。再现的A1部分,伴奏回归至A部分的主题和速度,旋律上更加轻柔、抒情,伴奏也相应减弱,仿佛是对之前情感的深情回顾与总结。

和声方面,《山中》的和声运用同样出色。作品通过和声的变化来渲染歌曲的诗情气氛,造成音乐情绪的波动。在A部分,和声色彩丰富,左右手都为三连音成柱式和弦进行,通过和声的不断变化来描绘一幅精致的艺术画面。进入B部分后,和声的变化更加频繁,小七和弦等手法的运用,使歌曲从降A大调逐步过渡到E大调,反映了主人公想见到女子而不得的无奈、不安、挣扎的心情。这种和声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还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3]。

(四)歌词与诗意

从歌词角度来看,《山中》的歌词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意象,如“庭院是一片静”“听市谣围抱”“看当头月好”等,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这些意象不仅勾勒出了环境氛围,还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例如,“庭院是一片静”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安静,更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宁静与思念;“听市谣围抱”则通过市谣的喧闹与庭院的静谧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对山中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歌词中的“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等句子,更是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山中恋人的想象与思念,使得歌词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深刻。

从诗意方面来看,《山中》的歌词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景物刻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浪漫与柔情的艺术世界。歌词中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山中的夜景、主人公的思念以及恋人的形象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美。例如,“我愿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等句子,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深情与向往,还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月色和清风以生命和情感,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三、声乐作品《山中》的演唱实践研究

(一)气息运用

首先,在演唱《山中》时,演唱者需要确保气息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始终保持平稳的呼吸,避免气息的中断和波动。通过深呼吸和腹部支撑,演唱者可以确保声音的持续和稳定,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特别是在作品的A部分,旋律起伏平缓,情感表达细腻,演唱者需要更加注重气息的控制,以保持声音的柔和和连贯。

其次,气息的运用还需与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紧密配合。在《山中》中,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都与歌词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演唱者需要根据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变化,灵活调整气息,以更好地诠释作品的情感。例如,在作品的B部分,旋律变得更加激昂,节奏也相应加快,演唱者需要加强气息的支持,使声音更加饱满有力,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渴望。

最后,演唱者还需注意气息的强弱变化,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在《山中》中,情感的表达往往通过声音的强弱对比来体现。演唱者需要根据歌词的情感变化和旋律的起伏,灵活调整气息的强弱,使声音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通过气息的强弱变化,演唱者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使听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二)咬字与吐字

首先,咬字的准确性是演唱《山中》的基础。演唱者需要清晰地发出每一个字的音节,确保听众能够准确理解歌词的含义。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前对歌词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每个字的发音特点和语音规律。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运用正确的发音技巧,如调整口腔形状、舌位和唇形等,以确保字音的准确传达。同时,演唱者需注意字音的连贯性,避免在咬字过程中出现断音或模糊音的情况。

其次,吐字的清晰度也是演唱《山中》的关键。演唱者需要在保证字音准确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气息和口腔的紧张度,使每个字的发音更加清晰有力。在吐字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注重声音的共鸣和音色的变化,通过调整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使声音更加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同时,演唱者需注意字音的轻重缓急,根据歌词的情感变化和旋律的起伏,灵活调整吐字的力度和速度,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最后,咬字与吐字的情感表达也是演唱《山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作品以其深情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要求演唱者在咬字与吐字上不仅要做到准确清晰,还要能够传达出歌词中的情感内涵。演唱者需要通过调整咬字与吐字的力度、速度和音色等要素,将歌词中的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例如,在演唱“听市谣围抱”时,演唱者可以通过加大咬字的力度和延长吐字的时间,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与渴望;而在演唱“窗前不惊你安眠”时,则可以通过轻柔的咬字和细腻的吐字,来传达主人公对恋人的深情与呵护。

(三)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是《山中》演唱实践的灵魂所在。演唱者需要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强弱变化以及音色的调整,将作品中的思念、渴望、无奈等复杂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例如,在作品的开头部分,演唱者需要以轻柔而深情的嗓音,使听众仿佛走进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满庭院,歌谣在耳边轻轻回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随着旋律的推进,演唱者需要逐渐加强情感的表达,通过饱满与激昂的声音,展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渴望,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对山中恋人的深深思念。

意境营造则是《山中》演唱实践中的另一大亮点。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细腻处理与情感的深度融合,将作品中的诗意歌词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听众仿佛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静谧山林中。例如,在演唱“我愿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时,演唱者需要通过轻盈与飘逸的声音,描绘出月色下清风拂面、松林轻摇的生动场景,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之美与情感之深。同时,演唱者还需注重声音与伴奏的和谐统一,通过巧妙的配合,使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而动人。

(四)钢琴伴奏的配合

首先,钢琴伴奏在《山中》中不仅为演唱者提供了和声与节奏的支持,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伴奏部分通过细腻的和弦运用和旋律线条的勾勒,与演唱者的声音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在作品的开头部分,钢琴伴奏以轻柔的琶音和和弦分解,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为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其次,钢琴伴奏在《山中》中的音色处理也至关重要。为了与演唱者的声音形成和谐的统一,伴奏部分在音色上需要做到既清晰又富有表现力。在演奏过程中,钢琴伴奏者需要注重触键的细腻与力度的控制,通过不同音色的对比与变化,丰富作品的情感层次。最后,钢琴伴奏在《山中》中的节奏处理也至关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旋律线条,要求伴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节奏的变化与律动。在演唱者进行情感表达时,伴奏者需要通过稳定的节奏感和灵活的节拍处理,为演唱者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束语

通过对《山中》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首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深情的歌词,营造出浓厚的静谧、清幽的意境氛围,传达出浓烈、挣扎的情感思想。同时,演唱者需要掌握恰当的气息控制、咬字吐字技巧以及深入的情感表达才能完美地诠释这首作品。本研究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山中》的艺术价值和演唱技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璐.歌曲《山中》的律动艺术赏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4,44(03):90-95.

[2]郭晗.陈田鹤声乐作品《山中》的音乐本体分析及演唱实践探究[D].南昌大学,2023.

[3]徐籽怡.声乐作品《沂蒙的女儿》的演唱技巧与教学分析[J].时代报告(奔流),2024,(04):49-51.

作者简介:王琪(1987-),女,辽宁新民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声乐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徐志摩
偶然
花牛歌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9:34:46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3:28:37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17期)2016-10-17 10:29:30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0:35:14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1:23:07
偏 见
文苑(2015年35期)2015-11-17 21:27:17
最后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