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准是拉弦乐器演奏中的生命,是学习过程中永恒的重点。低音提琴体型较大,对左手按弦、发音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导致音准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主要立足音准的基本概述,归纳分析了低音提琴演奏中存在的音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做好空弦演奏来为音准的稳定奠定基础;加强手部训练以保证肌肉力量;强化听力训练以增强音感控制,从而解决音准问题。
关键词:低音提琴;音准问题;解决对策
低音提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起源于古代弓弦乐器低音维奥尔琴,体积比较大、音域广,所以在各种乐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低音提琴的标准调弦为四弦EADG,音响比记谱低于一个八度。有时,低音提琴会存在第五根弦,叫作C弦,并可通过在颈部安装装置来演奏低音C。在独奏中,低音提琴涵盖低、中、高音谱,即使是高音谱号,实际演奏的音高也比谱面音符低一个八度[2]。由于低音提琴的体型较大,琴弦较粗,演奏难度较高。从整体上来看,低音提琴的独特构造赋予其不可替代的低沉音色,使其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乐队演奏中,加入低音提琴可以让音响更为饱满,更具鲜明特色。最初,乐队演奏中并没有加入低音提琴,直到贝多芬在创作作品时,由于认识一位低音提琴演奏家,于是将低音提琴引入作品中。此后,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也在作品中加入低音提琴,低音提琴的地位逐渐提升,独奏曲目和协奏曲作品也越来越多。
一、音准的基本概述
低音提琴也被称为“根音”乐器,是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的低声部,在我国的很多作品中,很少被运用在独奏中。演奏过程中,独奏与演奏会呈现出不同效果,融入交响乐中的低音提琴,它的功能是多重的,是以群体音乐的方式和其他乐器融合在一起讲述与音乐相关的故事。独奏的过程中,低音提琴则以自身的音域和表现力展示音乐的内容。由于低音提琴体型比较大,加上音色独特,音准变得十分关键[3]。
音准是指在唱歌和乐器演奏时发出的音高,符合一定律制。音准是一个专业术语,要精准分辨音准,乐手需具备良好听觉,同时还需依赖标准的音响和音响系统。音乐的音响分为乐音和噪音,其中,乐音是指具有良好音响效果的声音,其能使音乐更具感染力,也是音准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制造和调节乐器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对音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歌唱和演奏的过程中,歌唱者和演奏者需要有效控制乐器,以保证音准准确。总之,良好的音准依赖于优质的乐器、精湛的技巧和良好的演出环境。比如,在唱歌时,会出现五音不全的情况,音准问题也类似。当出现音准问题时,一种情况是自己能够判断音准是否正确,另一种情况是自己无法判断自己音准的优劣,这时也难以判断他人的音准[4]。这表明在音准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低音提琴演奏者在拉琴时,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肌肉控制不佳,导致无法判断音“准”或者“不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来解决。
二、低音提琴演奏中的音准问题分析
在低音提琴的演奏中,音准问题是演奏者常遇到的问题。尽管不少人在视唱练耳方面表现出色,但演奏低音提琴时,尤其是在演出或考试的状态下,音准的把握更是令人费解,甚至让演奏者怀疑自己的听力问题,导致演奏效果不佳。低音提琴庞大的身躯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与西洋弦乐相比,低音提琴的琴枕和琴码之间的间距是110厘米,而小提琴和大提琴分别是35厘米和70厘米[5]。以空弦G为例,小提琴的在第一把位上有四个消音,大提琴有三个,低音提琴只有两个,而且在1至4指之间的音程关系为大二度。以G弦上的C大调为例,小提琴需要换把一次,大提琴需要换把两次,而低音提琴则需要换把三次。
由此可见,低音提琴较长的指板和广阔的音域,使得每个把位能演奏的音很少,演奏时需要频繁换把。这种频繁的换把会降低音准的把握概率。演奏者音准把握不精准的一个原因是把位概念不清晰。在传统把位划分中,从琴颈上端到下端的拐角称为半把位、I把位……V半把位,这些都属于低把位范围。在这个区域内,一共有十个把位,演奏时要准确判断这些把位的位置、距离和音准非常困难。
如今,一些学术人员和演奏家,重新划分把位,将半把位归类为整把位,这样划分有助于解决传统训练中过于注重整把位和半把位的问题。由此可见,这种划分可以清晰理解低音提琴把位正确位置及其音程关系,从而减少音准问题的发生。
从听觉的角度来看,国际上音准的标准是以钢琴十二平均律为基准的。演奏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标准十分困难,但通过音阶和琶音练习,耳朵可以逐渐培养辨认音准的能力。在练习时,演奏者会使用校音器,并通过长音来清晰、准确地调整每个音。在换把时,减少揉弦、滑音的情况,而是用左手按弦,把握两音之间的距离[6]。为了确保良好的音准,演奏者需要通过长期训练和反复练习。
在低音提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适应不同的琴,这使得演奏时音准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与钢琴固定的音准不同,提琴音准受到琴体差异的影响,演奏者只能通过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来进行调整。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时,可能会使用辅助手段替代听觉判断,如乐手在指板上面做记号,或者是用视觉或背指法等。这种做法不科学,长时间下去,会破坏音准,不利于乐手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演奏者必须通过严格的听觉训练来培养准确的音准判断能力,这才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琶音练习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他们以后的演奏发展。
三、低音提琴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对策
归纳而言,低音提琴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对策可以通过做好空弦演奏,稳固音准基础;加强手部训练,提升肌肉控制;强化听力训练,增强音感控制等方面实践。
(一)做好空弦演奏,稳固音准基础
乐器调音通常只限于空弦,主要通过调节弦轴的松紧来调整音高。低音提琴配备有齿轮和螺纹的微调装置,功能和吉他相似,调音方面则比木质弦轴操作更方便。低音提琴有四弦G、D、A、E,类别是从高到低划分的。在大多数乐器中,音高是固定的,如钢琴是通过双簧管校准A音的。乐手独自练琴的时候可以使用电子校音器来辅助,调弦时相对复杂,如需要左手精准找准泛音的发声部位,通过调整后再进行对应的调试。调准一根弦后,使用同样的方式确定其他弦的音准。部分初学者在调弦时可能会快速弹奏弓子,通过在琴弦上拉奏来对比两根线的音色,以此来确定音色的高低。但如果乐手找不到准确的泛音点,或者耳朵不够敏锐,可能导致音准不准确。因此,演奏时做好空弦演奏,稳固音准基础至关重要[7]。
进行泛音练习时,演奏者虚按琴弦,限制其振动弧度,如触点在琴弦二分之一的位置,此时泛音频率是琴弦基频的两倍以上。泛音的基数越大,越影响音色。根据音乐演奏的实际情况来运用泛音,确保演奏时弓与手指紧密配合,从而稳定音准,减少不合理影响。
低音提琴演奏时,要控制好中把位,一般使用木质工具来确保音准不出现问题。在高把位的练习中,需要考虑音调和音色特征的需求,并做对应的调整[8]。
(二)加强手部训练,提升肌肉控制
在低音提琴演奏中,手部训练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演奏者增强对乐器的控制,以校准音准。首先,要固定演奏时的手型,并熟悉各个把位。如果不能清晰地掌握把位上的音,或在演奏过程中随意换把、手指不稳定,这些都会影响音准,导致音准出现偏差。因此,演奏时,演奏者应保持低把位手型:左手位于琴颈以上的指板位置,食指和中指保持适当的距离,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保持自然状态,而大拇指自然下垂。即现实生活中用手自然握住物体的方式,姿势保持自然、放松[9]。
为了确保音准,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的手势训练来强化对手型的认知。在标准的手型中,食指与中指长度相同,中指与小指的长度也应相等。这是因为这些之间一般都是半音关系,而食指和小指之间的距离则要保证可以演奏全音。当把位逐渐逐渐升高时,音高也会随之升高,此时手指的位置需要相应调整,但是手型不变。高把位时,手指自然弯曲,每两个半音之间对应一个指位。
在演奏过程中,无论是训练还是实操,演奏者都需要根据曲目和音乐需求进行手型调整。换把时,演奏者保持原有手型,确保低把位的食指和高把位的拇指在换把时依然能够压住琴弦。通过这种方式,演奏者才能找到目标音,并确保每一个音都在预设状态下。在练习过程中,左手必须具备抬指的能力,确保手型正确,并快速地落指。手指按压琴弦时,弓子拉奏琴弦的过程中,手指不能被弹起,且左手击弦的手指与指板之间不能有缝隙,否则音也不准。
(三)强化听力训练,增强音感控制
对于演奏者而言,获得正确音准关键在于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敏锐判断音与音之间的差别。在演奏之前,演奏者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即使是手势训练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演奏者必须加强听力训练,不断累积经验以及提高演奏能力,以发展自己的听觉。这种训练方法被称为“预先听觉”,它能帮助演奏者判断音准是否纯正。
演奏者只有对自己乐器发出的音高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校准音准,保证演奏的音准准确。这要求演奏者重视听力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提高音准的敏感度,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寻找某个音,或反复拉奏一个音。正确的训练方法是通过空弦和泛音演奏,建立音与音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校准。
由于低音提琴的指板比较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身体可能变得比较僵硬,导致换把时影响音准。换把时,如果跨度较大,演奏者通常需要先活动身体,放慢呼吸,以便更好地把握音准。在这个过程中,录音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演奏者可以通过录音回放找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依赖每次上课时教师的耳朵进行校准。演奏者应当将训练过程录下来并反复聆听,对照乐谱找到不准的音并进行反复训练。
完成独奏训练后,演奏者还可以使用钢琴来进行辅助训练。在聆听钢琴时,主动调整自己的音准,学会去听、去看乐谱、去判断音准。只有在每次接触音乐时都用心聆听,音准的敏感度才会逐渐提高,从而减少音准问题的发生。
低音提琴的训练本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演奏者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培养出敏锐的听觉,进而提升音准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音准问题对演奏者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低音提琴作为其中的重要乐器,对音乐艺术的未来有着积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音准问题,并分析了如何减少音准偏差的发生。通过科学的训练,演奏者不仅能更好地认知音高,还能有效解决音准问题。低音提琴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能够传达雄伟、庄严、荒凉等丰富的意境。在交响乐团中,低音提琴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昕.探讨如何解决低音提琴演奏的音准问题[J].黄河之声,2019,(13):30.
[2]李昭.低音提琴乐器的特性及其演奏技巧分析[J].艺术评鉴,2021,(23):26-28,36.
[3]冯静.低音提琴演奏中音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策略[J].参花(下),2021,(11):110-111.
[4]王瑶.低音提琴的演奏及其效果提升的路径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13):125-127.
[5]黄晓童.从多部名作谈低音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提升[J].艺术家,2024,(05):74-76.
[6]张裕.低音提琴演奏的基础训练技法探析——评《低音提琴演奏中基础训练重要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4,(04):133.
[7]郭一惠.低音提琴的演奏及其效果提升的路径探讨[J].名家名作,2022,(16):99-101.
[8]王俊焜.低音提琴的音色与演奏探究[J].大观(论坛),2024,(06):42-44.
[9]范洁.波泰西尼《b小调第二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与教学分析[J].当代音乐,2024,(09):105-107.
作者简介:徐艺嵩(2002-),男,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从事低音提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