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迪在五十多年间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创作欲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令人赞叹的建筑设计,而陶瓷装饰是贯穿他建筑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在早期具有宗教和东方风格的建筑作品的外立面设计中,他采用平面几何的拼贴方式,后来在获得了赞助人的许可和支持后,高迪的建筑语言愈发大胆独特,彼时他对待陶瓷材料的方式如同画家手中的油画颜料,同时又巧妙地抓住了陶瓷釉面平滑反光、釉色多样的特点,与其独特的弧线建筑形制相结合,展现了陶瓷材料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瓷材料;装饰;平面;空间构成;自然主义
坐落于感恩大道43号的巴特略之家由当时的纺织工业巨子巴特略请来的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Gaudi,1852—1926)所设计并修造完成,彼时的高迪已经完成了包括维森斯之家、古埃尔公园在内的九个建筑设计项目,而糅合了缤纷的色彩、怪诞的造型、地域性的文化内核的巴特略之家为世界遗产项目又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巴特略之家是高迪建筑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体现了他成熟的建筑理念,也见证了他作为建筑师的个人成长。
高迪出生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一个手工艺家庭,父亲是一位铜匠。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自幼接触到大量工艺制作技艺,并培养了他敏锐的空间感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从进入巴塞罗那建筑学院学习开始,高迪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尤其是在解构传统建筑形式与功能结合的探索上,他勇敢突破,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高迪的建筑中可以窥见他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也可以通过他对陶瓷材料的使用看到他极强的表现能力和他坚定地用自己的方式对新艺术运动进行解读的信念。
一、平面几何的装饰效果
少时在教会学校雷乌斯城的皮阿斯学院的学习使高迪有机会充分了解学习所处民族的审美方式[1]。19世纪60年代起,何塞·阿马多尔·德·罗斯·里奥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在西班牙创立一门新的现代民族艺术需要以穆德哈尔艺术为基础并引发了热烈的响应,其后西班牙的多次建筑艺术界的事件也为该提议奠定了明亮的基调[2]。高迪早期作品中的科米亚随性屋、比森斯之家虽然并不全是穆德哈尔艺术风格,但隐约能显露出清真寺的装饰色彩和尖塔的形象[2]。
在文森公寓中,高迪运用明快的色彩对比使其从一排传统建筑中凸显出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自上而下由深转浅、由暗转明的砖红色,而后是按照棋盘格的纹样进行排列的薄荷绿、米黄和白色,组成了纤细有秩序的装饰线条,重复的色彩组合在几何的造型中来回横跳,为画面带来了生动活跃的气氛。这座偏向传统的四方形建筑在设计师对于色彩和几何构成的技巧运用之下成为街道中别样的风貌[3]。
被称作“奇想屋”的基哈诺别墅与同期的文森公寓有着相近的特色,虽然在屋形上高迪已经开始运用相当多的圆曲线形制,但是外立面的装饰瓷砖仍然是朴素的几何平贴。房屋用墨绿色釉面陶瓷片与向日葵浮雕图案的陶瓷如同棋盘格一样工整交错拼贴,同时将深浅不一的赭石色砖块严整分割开来,凸出或凹陷的部分侧面被漆成朱红色,建筑独特的形制和明亮活泼色彩的搭配打破了稍显古板单调的构图[4]。
二、色彩图画的装饰效果
高迪是家中第五个孩子,体弱多病的身躯使他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在被医生诊断出关节炎后,他无法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不能随性蹦跳和远足的结果是着眼于身边事物[1]。童年的高迪学会沉静下来观察所处的自然间的一草一木,这为他后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完美诠释自然主义的风格埋下了伏笔。古埃尔公园便是高迪将他纯熟的设计能力与真挚的想象力结合,运用于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的真实表达。
在高迪的创作中,色彩占据了重要地位。巴特略之家外墙镶嵌了大量彩色玻璃、碎瓷砖和陶瓷碎片,这种被称为“特里卡迪斯”的镶嵌工艺将多种材质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建筑如同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彩衣。这种艺术手法一方面彰显了高迪对陶瓷材料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运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自然和文化的敬意。这些颜色不仅仅是装饰,更象征着加泰罗尼亚阳光下的生活气息与地中海文化的多样性[5]。
高迪曾说过:“建筑不但不应当抛开色彩,而且要用色彩来赋予形式和建筑体以生命。色彩是形式的补充,是生命力最明确的表达。”古埃尔公园的设计中,可以看到高迪将色彩缤纷的陶瓷碎片制成马赛克的“特雷卡蒂斯”陶瓷镶嵌作为颜料[1],将公园中的建筑物和场所设施的曲线形质作为线条,描绘了一个童话世界(见图1)。
高迪在公园最高处的广场上设置了世界上最长的椅子,蜿蜒的座椅用离奇古怪色彩的瓷片封边,靠背的位置则是在密集的白色瓷片为底的画卷上加上色彩明亮跳跃的马赛克瓷片,使得整幅长卷在跨度大、内容多的情况下又不会显得凌乱冲突。同样的装饰方式也运用在了圆柱大厅的顶部,白色亮面釉彩的瓷砖贴满的凹凸有致的天顶出现了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其间点缀的圆形装饰中虽然图案造型大致相同,但是又采用了错落的同色系色彩进行区分,犹如童话书里的蘑菇屋一般别致有趣[6]。
公园最下层的蝾螈雕塑的身上也布满了充当颜料作用的陶瓷碎片,蓝色与橙色交织的色彩使这个传说中的巨兽看起来稚气可爱。在古埃尔公园中,高迪将自己对于色彩的掌控能力运用陶瓷材料展现出来,色彩斑斓的陶瓷片在他手中如同画笔上的颜料,绘出他对大自然最真诚的敬意。
三、空间构成的装饰效果
前文提到的两种陶瓷瓷片的创作运用方式仅仅停留在平面的视觉效果,从巴特略之家中可以看到高迪在建筑设计上如何运用陶瓷来打造空间的艺术(见图2),将色彩和形制等形式语言与他内心的激情与赞歌所结合来进行叙事,进而创造一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形象[7]。
波浪板弯曲起伏的房顶仿佛龙的化身,龙脊运用了特殊造型的瓷片模仿龙鳞排列,倾斜的屋顶上面按照色彩渐变的方式排列了状似龙鳞的彩色陶瓷方片,瓷片并非规矩的方形,而是在一角有堆积的釉料,在镶嵌时微微隆起的这一角朝下,隆起部分的微妙的弧线能够使瓷片在任何阳光的照射角度都能折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左侧的立体十字架则象征一把插在龙脊上的利剑,高迪运用建筑的形式将加泰罗尼亚英雄圣乔治为救公主屠龙的故事,在巴塞罗那的大街上拉开帷幕[8]。建筑的外立面镶嵌了不规则的陶瓷与玻璃碎片,打破了传统的马赛克镶嵌稍显扁平的装饰方式,零碎梦幻的色彩仿佛印象派画家笔下的风景,高迪通过陶瓷片色彩的饱和度的对比为建筑创造了凹凸不平的视觉变化,使建筑外立面看起来如同在湛蓝的海底连成片的美丽又奇特的大丛珊瑚礁。阳台围栏形似蒙面舞会上的面罩、佐饰骨骼形态的支柱,为这个建筑平添了哥特气质,以此赋予建筑审美的多样性。
高迪通常会配合建筑的风格创作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米拉之家中使用陶土材料制作的柱子是体现高迪在装饰建筑细节上所付出的关注与用心的绝佳范例(见图3)。建筑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大艺术与小艺术的融合,即建筑与装饰、家具及雕塑的整合——是高迪始终秉持的理念。这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有机建筑概念,高迪将建筑视为一个生命体,各部分从外立面到天花板、家具、灯具等皆相连,并且所有细节均由他本人设计完成。
高迪学生时期经常出入各类手工艺作坊,学习与建筑相关的技艺,如雕塑、木工、锻造、玻璃、陶瓷和石膏铸造。他与现代主义之父之一威廉·莫里斯的理念一致:设计艺术品前需熟悉工艺技术,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得益于现代主义艺术家,许多因工业化而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技艺得以复兴。这根柱子体现了高迪建筑作品中“生命体”概念的核心思想,捕捉有机抽象的本质,而非再现现实。
柱子的形态虽然略带巴洛克风格的影子,但形式上却完全创新,通过非对称的构图避免了任何僵硬感,同时摒弃具象装饰,突出有机生命质感。柱子中的线条自由交织,充满生命力,仿佛处在永恒运动状态,仿佛这建筑元素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生长而非人工雕琢。基座的形态生动、有机但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主义风格,垂直流动的线条赋予其柔和的不对称外形,展现了典型的高迪风格。
四、结束语
高迪的早期作品深受西班牙文化艺术的影响。19世纪,何塞·阿马多尔·德·罗斯·里奥斯提出以穆德哈尔艺术为基础创建现代民族艺术的主张,也对西班牙建筑界产生深远影响。高迪的作品如科米亚随性屋和比森斯之家,虽未完全沿袭穆德哈尔风格,但仍展现了伊斯兰艺术的装饰特点。高迪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意,也展现了对色彩和材质的深刻理解。他如画笔般运用陶瓷片,赋予建筑生命力,象征着地中海文化与自然之美[9]。他的作品体现了“色彩是形式的补充,也是生命力的表达”这一理念,呈现出艺术与自然和谐交融的魅力。
无论是对建筑语言的见解,还是对陶瓷材料的运用,或是对自然主义的表达,高迪永远都能做到出彩,他坚定的艺术态度和醇熟的艺术技巧无一不是当下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应当学习和借鉴的[10]。高迪的建筑作品或许也有些缺点,为了达到至臻完美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并没有完整的设计稿,而是在建造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反复地将粘贴好的陶瓷装饰扣下来重新排列;高迪引用不同于以往的建筑形制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新奇不已,因而在最初也曾引起不少负面的评论并不被接受[1],直到后来才被正式接纳。
陶瓷材料从最初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罐不断演变至今,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陶瓷材料被赋予了更多的语义和可能,陶瓷艺术的边界在不断拓宽。这种物质条件为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因而艺术工作者更应当把握机遇,在创作上向高迪看齐,正是他对这些超前的天马行空的想法的坚持,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观众仍能对他精妙的设计发出由衷的赞叹。
参考文献:
[1]翠特,蒙特斯.高迪[M].林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蒂博.高迪:富于幻想的建筑师[M].田妮娜,吉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高振平.反理性主义者的生命狂想曲——安东尼·高迪研究[J].上海艺术家,2006,(05):72-73.
[4]张成.高迪建筑的纹理装饰表现及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2(10):90-92.
[5]张敏.安东尼·高迪的建筑镶嵌艺术[J].装饰,2007,(02):38-39.
[6]王莉莉,陈思源.关于高迪建筑风格的成因探究[J].美与时代(上),2011,(04):116-118.
[7]盛恩养.从米拉公寓看高迪的设计思想[J].装饰,2009,(06):122-124.
[8]徐芬兰.高迪的房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9]郑瑛,吴卫.西班牙天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作品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2):7-10.
[10]李季.高迪的艺术世界[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明茗(199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雕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