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不少行业出现市场内卷,企业也在打价格战,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同时也影响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股价。内卷客观来讲是因为过剩,但也和我们的竞争心态有关。关于内卷,一种观点认为,内卷会促进竞争,会使企业加大创新力度,降低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应专注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服务增强,而不是一味地打价格战。这样卷下去大家都不受益。我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
过去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卷得厉害,现在连“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组件行业也处于产能富余和市场内卷状态,赚钱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都在亏损。白酒行业做得不错,去年白酒行业销售量下降5.1%,价格增长9.7%,利润增长7.5%,整个行业创造了2000多亿元的利润。我问酒业协会这是如何做到的,他们说白酒行业开展竞合,茅台和五粮液这两家企业起了带头作用,主导不能比价格,而是要比技术、质量和服务,建设品牌、维护价格,整个行业就发展得很好。如何克服行业内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在供给侧,严格限制同质化的重复建设。企业要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不能一味地做同质化的扩产和做规模。在需求端发力,加大富余产能的消纳力度。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供给侧堵、需求侧拉。
加大行业的联合重组,增加集中度。我国一些行业处于多、散、乱的无序状态,未来需要开展行业的联合重组。通过大规模的行业重组,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集中度,让过剩产能得以有序、规范地退出,符合市场规律、行业规律,全世界都是这么做的。
上世纪初,美国钢铁行业有2000多家企业,老摩根先生发起了重组,重组了美国65%的钢铁。当年欧洲钢铁业去产能化过程中,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抓住时机,把欧洲钢铁厂全部重组了。我当年去日本,日本泡沫经济时,水泥一年用量1.2亿吨,泡沫经济之后降到4000万吨,只有三分之一的销量,怎么办?当时日本有26家水泥企业,后来把26家水泥企业重组,减少至3家。在重组的时候,政府出了一个规定“在重组过程中反垄断法不适用”,日本政府出面组成了三家企业,按比例去拆水泥窑,一直拆到产销平衡。集中的目的是减少产能,同时也进行良性的、有序的竞争。重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过去带着中国建材进行了水泥行业大规模的重组,并带头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积极倡导市场竞合,推动我国水泥行业市场集中度从12%提升到超过70%,使得整个行业相对比较稳定,也赚了不少的利润。
行业协会是行业中的会员组织,如何进行行业自律、开展良性竞争、维护行业市场健康和利益,是行业协会重中之重的工作。竞争者打价格战往往处在“囚徒困境”中。大家不见面、互相猜疑,于是盲目降价,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行业里的领军企业是有责任的,要站出来利用自己的价格话语权,带头不打价格战。小企业要跟着大企业走,不要成为价格的破坏者。2009年水泥行业在安徽芜湖召开了“海螺论坛”,我当时提出“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大家说宋总讲得太理想化了,我们还要再血战一场,淘汰一批企业,然后再涨价。我说,战争该结束了,因为你们都打了30年仗,这30年仗里企业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单纯靠打仗是不行的。爱尔兰CRH是做水泥的世界500强企业,它的首席执行官阿尔伯特曾跟我讲,如果按照打仗的打法,水泥行业要想彻底地良性化,大概需要40年时间。我说你们愿意再打40年吗?之后大家其实听了劝告,水泥行业从2011年开始到后来赚了十几年的钱。所以我就讲,一定要行业自律,这里面协会要起重要的作用。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一方面要努力开发、深耕细作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在海外积极布局。现在有句话讲“不出海就出局”。今天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了一个现实,再就是国内产能过剩,市场严重内卷。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是全世界的工厂,很多产能是建立在全球的消费基础之上,所以我们的一部分产能就得出去。因而,这场出海是有些被迫和倒逼的,但这也不见得是坏事。
回顾100年“走出去”的过程,最开始是广东客家人等到美国旧金山去开金矿、修铁路,包括当年下南洋都是劳工、苦力“走出去”。后来开始开饭馆、洗衣房,再后来做贸易。2013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正确方向,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一方面沿线国家大多在持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们可以在这些成长中的市场获益;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进入美欧市场,还可以拉动国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现在这一轮出海我们是带着资本、技术、装备、品牌、管理等走出去的,主要是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出海。最近我见到了德龙钢铁的董事长丁立国,他在印尼投资50亿美元建了一个年产700万吨的钢厂,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钢厂。印尼和东南亚钢铁市场不错,同时印尼发展钢铁工业的要素资源比较丰富,钢厂又在港口有海运优势,可免除25%的出口关税。丁董和我说,这个钢厂的产量30%销在印尼,70%通过港口运到全世界去卖,效益很好。我说为什么不都销在印尼?他说不能都销在印尼,这样就会打压当地的钢铁价格,当地的政府就会找到你,这是不允许的。可以说,中国正处在由“中国是世界的工厂”转变为“世界是中国的工厂”,从“中国造卖全球”到“全球造卖全球”。
这一轮出海要研究和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总结以前走出去和近来出海的经验和教训,做到稳健出海,要调研在先投资在后;二是出海要处理双循环关系,要做好国内市场,要把研发、关键技术留在国内,重视主机出海带动国内中间品出口的模式;三是中国企业要抱团出海,大企业带小企业,主机厂带配套厂,政府企业要投资中国工业园,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条件;四是要因地制宜地走出去,根据驻在国情况选择建厂,要注重东南亚、中东、东南非等几大地区的不同情况,特别重视选择友好国家;五是要注重融入当地社会,也要积极与跨国公司合作,创造好的环境,真正能走进去;六是要注重和防范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安全风险等。
一个市场中哪种产品赚钱,大家往往一哄而上,大路货竞争激烈,通常会走低成本路线。但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规模,企业就要在红海中改变竞争思路,通过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化等实现价值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摆脱红海进入蓝海。
湘钢在钢厂里规模并不大,既没有焦炭、铁矿砂,也没有海港的优势,这样的一家企业怎么生存?它就走了差异化路线,只生产两种产品:一个是高端汽车钢板,早年和印度米塔尔合作。另外一个是硅钢片,现在在储能上用量很大。湘钢每年赚160亿-170亿元的利润,仅次于宝钢。在玻璃行业里,建筑玻璃需求量是最大的,但建筑玻璃价格卷得厉害,这些年基本上赚不到钱。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只做汽车玻璃,其实福耀玻璃当年小百货、加油站、施工队等什么业务都有,后来在一个香港咨询公司的指导下,把别的通通卖掉,就专心致志做汽车玻璃,现在其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在全球超30%,中国占60%以上,去年利润有56亿元,做成了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