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新的贸易战山雨欲来。中国出口环境严峻,开拓国内市场,迈向消费大国势在必行。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投资大国,到出口大国,再到消费大国,形成大国经济发展的“三部曲”。
中国已是投资大国。多年来中国保持了全球最大制造工厂的地位,产出占全球的32%,比紧随其后的美日德印的总和还多。中国经济的世界贡献率已超30%,投资产生的巨大产能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投资的过度扩张也会产生效率问题,低回报的投资不会形成增长潜力,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也正在失去效率。
中国已是出口大国。中国贸易额曾占GDP的70%,中国货物贸易占全球30%、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中国外贸出口表面是降了,但考虑到在其他国家投资建厂出口产品,实际贸易额是增长的。过去全球贸易的逻辑建立在比较优势和效率之上,但现在西方国家强加上“国家安全”的因素,挥舞关税大棒,全球贸易受到严重挑战。
中国应成为消费大国。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的目标。作为最终需求,消费是“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那驾。作为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具有以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但当前有效需求却未能充分释放,庞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同期美日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我国中等收入人口已达5亿、世界第一,内需潜力巨大。据测算,中国居民消费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约0.5—0.8个百分点。
投资、出口、消费的依次崛起,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大国经济发展,第一阶段多采取投资拉动战略,积累为主、挤压消费,以大规模投资强制启动经济增长;第二阶段多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发挥基于效率的比较优势,赚取外汇、积累财富,实现经济起飞;第三阶段随着投资效率下降和出口减缓,以及国内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必然走向消费大国。中国经济发展从启动、起飞,再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写照。
对大国经济而言,“三驾马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决定了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三者应各司其责、相对平衡。如果只重消费,不重投资,失去实体经济支撑,经济将负债累累、难以为继。如果只重投资出口而不重消费,国内国际市场都无法出清,终究会面临市场萎缩、经济衰退。当前中国已具备大国经济的平衡性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三驾马车”的作用各不相同,曾经起伏较大甚至此消彼长,但三者的依次崛起,终将形成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格局。
开拓国内消费大市场,要在“能、敢、愿”上下功夫。
一是提高家庭收入,让居民富足“能消费”。增加家庭收入比重,将购买力转移到居民手中,是增加国内消费最快的方式。要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利用其消费能力大、消费欲望强、消费层次高的特点,使中高端消费逐步成为大众消费,推动消费转型升级。要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这是共同富裕的需要,同时其收入支出弹性大,增加的收入都会进入消费市场。
二是加大政府公共支出,让居民无后顾之忧“敢消费”。我国长期以来高积累、低消费,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调整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提高财政分配中公共支出的比例,政策导向由大规模投资转向为社会兜底,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三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让居民心情舒畅“愿消费”。消费只有同市场结合才能形成消费需求。消费市场必须法治化、信用化,同时又不断创新,充满活力。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权益。要严惩违法经营,确保市场秩序。要发展数字经济、网络经营,提升消费体验,提高消费服务水平。
向消费大国迈进,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阶段、翻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