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2024-12-17 00:00:00曾雅雯
考试周刊 2024年45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层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结合幼儿学情,促进课程游戏化,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可显著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尤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健康成长成才,应作为课程游戏化探索的主要方向。文章将从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出发,深度剖析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具体实践策略加以论述。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主动学习;影响因素;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156-04

众所周知,幼儿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启蒙的黄金阶段。科学的教育引导,可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与品质,为未来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幼儿学情较为特殊,应以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为主,使之拥有自主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意识,这是教育教学的本质目标。各类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策略,均应助力幼儿主动开展学习活动。正因如此,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把握好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制订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极为必要。

一、 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成长成才与发展水平。而主动学习是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有助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支点。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品质,应作为幼儿阶段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可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工作的积极价值,提高幼儿发展的有效性。从实际教育价值来看,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首先有利于促进认知发展,打破以往教育教学的局限之处。尤其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幼儿,通过主动学习的引导与培养,能够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事物的互动成效,增加新的观察与理解,并适当与以往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关联,丰富已有认知结构逐步加以完善。其次,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支持。作为祖国的花朵与未来,幼儿教育工作需充分考量幼儿未来的发展需要,而主动学习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将为幼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使其受到良好的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教育引导活动,能为幼儿搭建自主探索学习的平台,并通过与同伴相互接触,习得社交技能与关键能力,均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二、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与兴趣

分析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影响幼儿主动学习品质养成效果的关键因素,个体与兴趣层面尤为显著,值得深入探讨和梳理。众所周知,幼儿的行为一般建立于兴趣基础之上,尤其低年龄段的幼儿学习兴趣最为关键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想要切实提升幼儿主动学习意识与行为,必须从个体层面及兴趣层面出发,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开展策略,从而提高整体教育培养成效。即便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教师所涉及的课程游戏项目也要贴合幼儿的兴趣特征与喜好情况,才能真正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从以往教育实践来看,部分幼儿在课程学习期间,表现出一定的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即便以游戏形式开展授课,如若把握不当,也未能有效调动幼儿参与课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幼儿本质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想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品质,必须从个体与兴趣层面出发,不断调整课程游戏的开展对策。

(二)教师与同伴

除了个体兴趣,教师与同伴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在教师层面上,是幼儿主动学习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教师如何解读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将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唯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有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然而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认知不足甚至过于浅显,也会影响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无法从中获得有效引导。可见,教师对主动学习品质培养的根本内涵理解是影响,将影响对幼儿的培养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日常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期间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必然对幼儿主动学习品质形成影响。科学的活动设计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也将助力幼儿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但不同的活动组织,最终发挥的效用有所区别,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当建构具有科学效应的游戏化课程,从而影响幼儿主动学习意识。类似的,在同伴层面上,也将对幼儿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同伴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外部推力,尤其部分基础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需要获得同伴的帮助和引导,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下,互帮互助,互相影响,共同展开主动学习活动。另外,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互动水平也会对游戏行为及学习效果产生作用,也应纳入课程游戏化教育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中。

(三)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与幼儿主动学习品质的养成有极大关联,尤其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材料的层次性将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可能,是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一旦在游戏材料上存在局限或贫乏,必然会影响幼儿开展学习的积极性。维果斯基曾提及,教育工作应始终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合理规划教学要素,而游戏材料作为课程游戏化的重要基础,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也将有效拓展最近发展区。一般来说,材料的投放以及后续的更新,都会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行为。材料的操作性及材料投放的形式更是关键影响因素,是提升材料层次性的重要体现。

(四)操作空间与时间

除了以上关键影响因素,操作空间还会对幼儿主动学习行为产生影响。足够的空间可以给幼儿轻松自在的体验感,有利于使幼儿调整身心状态,迅速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探索实践并从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然而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在操作空间上缺乏重视度,未能有效拓展空间,影响幼儿游戏活动的体验感,降低课程游戏化的获得感。从本质上来看,操作空间对幼儿主动学习行为的影响,实则与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安全系数有极大关联。如游戏操作空间的大小将影响幼儿主动学习意识,具有开放属性的游戏空间更能促进幼儿探索,反之则会局限幼儿的探索兴趣,影响探索成效。由此可见,过密的操作,不利于提高课程游戏化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分析

(一)表扬激励,让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游戏中更深入

基于以上分析,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应明确教育核心是幼儿始终居于游戏活动的中心地位,尽情地去探索思考,学有所获。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合理利用表扬激励的方法,促进幼儿深入融入其中。幼儿的学习行为,需尽可能地培养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主动探索学习和表达的意识。虽然部分幼儿课上积极性较好,凡事爱问为什么,能主动反馈教师提出的问题,课上踊跃发言,活跃度高。但不容置疑的是,仍有部分幼儿较为胆怯,不敢说话,尤其低年龄段的幼儿,此种现象更为明显,急需教师加以引导干预,使之树立信心,踊跃在课上发言表现自我。

例如,教师针对大班幼儿,开展了一次趣味游戏活动《奇妙的指纹画》。在活动期间,为了让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从此次游戏活动中掌握一些基础绘画技巧,教师充分利用了表扬激励的策略,让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游戏之中更为深入。课前导入环节,以幼儿喜爱的童话故事《聪明的小鸡》为切入点,展示了一段趣味十足的小片段。随后指导幼儿观看屏幕上的指纹画,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这些图画的不同之处。在短暂的交流探讨后,教师出示本节课题《奇妙的指纹画》。前期首先出示小鸡和其他常见动物图片,随后通过言语引导的形式指导幼儿观察这些小动物的样子。在多媒体平台的支持下,小动物的形象生动多姿多彩,能迅速集中幼儿注意力,很多幼儿都能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手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对教师这种创新的绘画行为感到非常新颖,因此聚精会神地进行观察,并与周边的小伙伴讨论。随后,组织幼儿开展课堂小游戏,要求幼儿角色扮演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并与同伴共同编排故事情节,为主角“小鸡”配同伴。短暂的游戏结束后,教师启发幼儿进行想象,结合前期的角色扮演环节,模仿创作自己喜爱动物的指纹画。在幼儿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适当给予表扬鼓励,尤其应特意邀请一些胆怯不敢主动举手发言的幼儿,表达所思所想,并立即给予正向回馈。如此一来,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下,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发挥想象力,为小鸡搭配玩伴,用指纹画小猪、指纹画小猫等,课上氛围十分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均在此次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

(二)丰富材料,让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游戏中更快乐

除了采用表扬激励的形式,锻炼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品质,将游戏课程教育成效凸显出来外,教师还可尝试丰富游戏材料,使之充分感受到游戏中学习的乐趣。虽然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配有充足的游戏材料,但如何与幼儿年龄及发展需求匹配,促进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仍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调控与完善。为了尽可能凸显游戏材料的影响,教师应从根本上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保证材料的层次性以及丰富性,根据课程游戏化的主要宗旨进行调配。因幼儿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游戏材料的主观认知和感受有所区别,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适当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有所体现,满足幼儿深度探索学习的需要。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经验,与小班和中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敢于探索不同的游戏材料,并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去探索和实践。中班幼儿稍次,小班幼儿最弱。为此,教师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应合理挑选适宜的游戏材料,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

例如,区域建构游戏,可以为课程游戏化提供路径,但在投放操作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幼儿所处的年龄段以及建构能力生活经验等影响因素,优化投放材料的种类、层次与数量。小班幼儿开展区域建构游戏活动时,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调整游戏材料投放的比例,如中大班幼儿,所投放的材料应尽可能满足其自主创造性需要。与此同时,在投放相应游戏材料时,可结合区域建构主题,融入具有较强可玩性、可操作性的游戏材料。如塑料房顶辅助材料、塑料吸管、废旧报纸等。教师可通过适当启发幼儿,展示废旧材料的操作方法,为幼儿提供指导。如引导幼儿思考自己要搭建物品的类型,并尝试从生活中找到原型物品,说说物品的构成部分以及形状特征等,尽量让幼儿自主去思考,该用哪一种形状类似的积木块,大颗粒积木可以大体搭建出物品的形状,而小颗粒的积木则能拼出更为细致的物品。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积木搭建的思路,多接触新款的积木,搭建作品更新思路,更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兴趣,在游戏活动之中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观察,让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游戏中更自由

观察是幼儿主动学习品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观察让幼儿充分获取信息资源,并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增长思维认知与视野。而从以往教学实践来看,幼儿的原始观察活动,大多具有无意识、无目的的特性,对培养主动学习品质极为不利。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应尽可能地调动幼儿,使之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去观察学习和体会,跳脱以往浅层次的观察格局,充分感受事物的基本特征以及价值。

例如,《自然角种植》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趣味游戏课程,可让幼儿体会种植的乐趣,并在探索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优良品质与意识。在种植活动开展前,教师要求幼儿提前准备大可乐瓶、洗衣桶或油桶等废旧材料。正式开展种植活动前,首先向幼儿渗透废物利用的环保知识,随后提示幼儿,想一想这些废旧物品,可回收利用做哪些事情。此时,幼儿纷纷发表意见,认为可以将这些废旧物品制作成小火车、大炮等。然后教师可适当做出引导,鼓励幼儿尝试为班级的自然角增添一抹绿色,用手上的废旧物品变一次“小魔术”。随后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种子材料与图片摆在课桌上,幼儿可通过观察植物图片选择自己喜爱的植物类型,并在废旧容器中进行种植。另外,教师为幼儿布置了观察的任务,要求幼儿记录每周的种植操作和植物生长情况,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种植操作材料和记录表格,幼儿可根据自行种植与观察的体验,以不同的符号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此,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鼓励幼儿在游戏化的课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掌握主动学习的精髓。

(四)激发热情,让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游戏中更有趣味

为全面提高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动性,教师应在游戏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上做改变,转变以往课程开展的思路和对策,尽可能丰富游戏活动内容。精心加以设计,从幼儿年龄层次出发,尽量选取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使之充分感受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从中学有所获。但从以往教育实践来看,教师在组织课堂游戏活动时容易受传统思维限制,使游戏课程过于单一化、陈旧化,影响了幼儿的参与热情。为解决这一难题,有效锻炼并激发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动学习精神,教师应贴合幼儿基础能力与喜好情况等特征,适当对游戏课程进行创新。

例如,“老鹰捉小鸡”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内容简单、规则简明,受很多幼儿喜爱,是体育活动教育中的典型游戏项目。幼儿可从中锻炼下肢力量,并强化听觉能力反应速度和数字能力。但以往体育活动中,幼儿已经不再满足于游戏项目的简单追逐,为此,教师组织幼儿共同探讨该游戏的创新玩法,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幼儿提出了较多的改进意见,如增加老鹰的数量形成“老鹰捉小鸡”对抗升级版,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分别设两只母鸡,每只母鸡都有自己的小鸡,同时两只母鸡要抢对方的小鸡到自己的队伍里,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的小鸡,不被对方抢走。其间,母鸡后方的小鸡要跟着母鸡跑动闪躲,不得被对方捉到,直至小鸡抢夺完毕为止。这种对抗升级版的游戏项目能迅速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强化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幼儿在齐力躲避追击的同时,也将养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

四、 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积极探寻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树立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品质的正确教育观念,把握关键影响因素,优化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策略。尽量在与幼儿的相处之中观察幼儿,倾听幼儿引导,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思考实践,积累经验,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养成主动探索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彰显幼儿教育工作的应有价值,为幼儿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徐辉琴.浅析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J].成才,2024(4):75-76.

[2]于天祺.在角色游戏中探究学习的契机: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对幼儿探究式学习的思考[J].文科爱好者,2023(1):189-191.

[3]龚红梅,徐霞新.浅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支持幼儿深度学习:以中班微课程《幼儿园里的“树朋友”》为例[J].好家长,2021(53):20-21.

[4]陆留霞.探秘蚂蚁之旅:浅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J].好家长,2020(62):30-31.

[5]何桂勤.课程游戏化之“学习故事”伴我行:《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学习故事”与“幼儿游戏行为观察”[J].新课程(上),2017(1):34.

作者简介:曾雅雯(1996~),女,汉族,福建漳州人,厦门市祥店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