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2024-12-17 00:00:00张海荣
考试周刊 2024年45期

摘 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获得的核心素养、具备的品格与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一大构成要素。历史教师采取的史料结合教学方法,为学生形成并发展史料实证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鉴于此,文章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强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点探究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收集、整合、甄别、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形成并逐步发展史料实证素养,助力学生构建历史时空观、唯物史观。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142-03

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关注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品格、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学科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为高中历史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核心素养中心任务要求,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关注史料资源,从教材、互联网、学术界、现实生活等多个方面,挖掘、整合、分析并运用史料资源,并引导学生参与史料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以丰富的史料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甄别、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将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贯穿高质量历史教学全过程。教师要抓住历史课堂这一教学关键环节,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历史地图等多种教学工具,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史料、知识,渗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一、 设计任务清单,引导观察、收集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环节,教师要明确师生身份,强化自身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点,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态度向主动学习行为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历史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史料收集活动,拉近学生与史料的距离,将史料观察、收集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一项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获取与之相关的更加丰富的史料资源。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历史教学之前,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预习教材内容,获取相关史料,了解隋朝、唐朝兴盛、衰亡的经过,分析隋朝、唐朝灭亡的原因,交流隋唐灭亡给你带来的启示。”教师根据布置的预习任务,从“隋朝建立、兴盛与衰亡”“唐朝建立、兴盛与衰亡”两个方面,设计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依据史料等资源,掌握隋唐建立、兴盛、衰亡的原因、成就以及影响等。教材为学生进行历史预习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如历史纵横模块中补充的“唐朝曲辕犁”“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史料阅读补充的《新唐书·兵志》历史材料,探究与拓展模块补充的《通典·食货典》《资治通鉴》节选材料以及教材选编的《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等历史地图,均为学生历史预习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以真实的史料佐证教材历史知识,以历史地图等可视化的工具,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了解隋唐朝代更迭的疆域变化。同时,教师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为学生补充《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中有关隋唐政治、经济、社会、对外交往等史料记载,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史料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化的预习需求,在任务的驱动下,从书籍、互联网平台等多个渠道获取有关隋唐兴衰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浏览历史资料,并主动收集史料。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史料在辅助历史证实、学习与理解方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二、 抓取时空要素,带领史料分类、整合

根据史料形成、形式等,可将史料分为多个类型。不同类型的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教学价值不同,如历史地图、绘画作品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能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片,降低学生历史学习、理解的难度;诗词、历史著作等文献资料创作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定环境,以其具有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深度研究、理解历史提供参考。培养学生史料运用能力,是教师发展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工作。分类、整合史料是学生辨析、运用史料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经获取的各类史料进行分类、整合,使其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发展史料实证素养。

一方面,教师引领学生从形式角度入手,进行史料分类,让学生明确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应用价值等,将多种类型的史料纳入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历史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浏览教材各模块史料,如《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盛世滋生图》《红楼梦图咏》《坤舆万国全图》以及“历史纵横”补充的文字类历史资料,均是佐证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史料。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补充的丰富史料,并借助多媒体教具,获取更加丰富的史料,如《水浒传》《本草纲目》选段、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画像等,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教师提出问题“你对哪些史料的印象更深刻?这些史料具有哪些特点?”相较于语言深奥的历史著作、文献史料,历史地图、绘画作品等能给予学生以直观的视觉体验,在证实历史、辅助学生理解历史方面的优势突出,如《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等农作物种植图,能让学生根据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分布情况,对比清朝前后期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更加直观地了解清朝前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点。相较于纯文字的文献资料,地图类可视化史料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多种途径获取的史料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文献类、图片类史料,并掌握不同史料解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理解与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抓取时间、空间两大要素,引导学生从两大要素入手,整合史料,厘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脉络,将历史事件与时间轴上的时间节点对应起来,从而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历史时空观。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复习课堂,教师按照朝代更迭的顺序,构建历史时间轴,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回忆自己学习的知识,将各朝代的历史事件对应到时间轴的相应位置,以时间轴记录历史变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史料实证素养。同时,教师在“新航路的开辟”知识点教学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四条新航路线路图,引导学生从互联网平台获取有关历史地图,如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地图、各国家的农作物种植分布图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在历史地图这一空间史料的支持下,学生能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进行更加直观、深入的学习,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按照空间要素,搜索、整合各类史料。

三、 教学引入史料,促进史料分析、甄别

辨析、甄别与判断的能力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真假的辨析、甄别能力,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同时,发展其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在《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迁移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等知识点,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整体学习明清历史。教师播放87版《红楼梦》、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引导学生从清末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对比两版《红楼梦》的服装、化妆、道具、台词等,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明清历史的理解,观察、分析两版《红楼梦》电视剧,判断电视剧中哪些设计不符合历史实情。如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金陵十二钗的衣服并不能盖住足部,而清末的思想文化中,将女性的足部视为隐私部位,新版电视剧服装、化妆、道具的这一设计与历史不符;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女性的衣裙均能盖住足部,与清末的思想文化符合。又如,教师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新航路的开辟》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路线、影响等知识点之后,教师将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并标注地图名称为“15世纪世界地图”,教师将地图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解读地图。在这一环节,教师不直接指出地图名称错误的现象,而是将发现、指出错误的机会交给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较高的学生能根据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大洲缺少沟通、开辟的时间、影响等历史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15世纪新航路刚处于开辟的起始阶段,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作为新航路开辟的第一人,从欧洲与非洲的联系入手,才开始推进大洲往来,打破各大洲的沟通壁垒。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应该与当前通用的地图存在明显差异。而屏幕上的世界地图明显与当前通用地图近似,所以,屏幕中地图不可能是15世纪绘制的地图。”

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补充、运用史料,要不定期为学生提供错误史料,从一开始错误明显的史料,随着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逐步发展,选择错误不明显的史料,循序渐进地训练、发展学生的史料甄别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

四、 基于教学需求,鼓励开发、运用史料

学会处理、开发并运用史料资源,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生发展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鼓励学生开发、运用史料资源,逐步提高学生史料运用能力、历史理解能力。教师要加强学生历史材料解读能力训练,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从历史材料、历史事件窥见社会发展的本质,分析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经济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课堂上,教师将“唐朝盛世”作为中心词汇,运用分散型思维导图,在中心词汇的周围补充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分支,引导学生迁移知识点,提取关键词,将唐朝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财税制度等均补充在导图相应分支,整体学习、掌握唐朝相关知识点。

五、 结论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高中历史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高中历史教师要支持、引导学生参与史料收集、分类整合、辨析甄别、开发运用各环节,在让学生认识到史料运用对促进其历史学习、理解重要性的基础上,激发并逐步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史料辩证意识,训练、提高学生的史料运用、理解能力,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思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分析能力,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感悟。

参考文献:

[1]李怡璇.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J].家长,2024(14):61-63.

[2]吕金林.指向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4(4):54-57.

[3]钱丽华.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史料实证素养[J].试题与研究,2024(11):90-92.

[4]梁仕泽.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0):57-59.

[5]张倩.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分析[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信息化理论与教育发展分论坛论文集(一),2023:69-71.

作者简介:张海荣(1983~),男,回族,宁夏吴忠人,吴忠市红寺堡区罗山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