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视角下“五育融合”教学实践探究

2024-12-17 00:00:00马玉芳
考试周刊 2024年45期

摘 要:文章从语文学科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五育融合”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融合方式,文章旨在构建全面、均衡且富有创新性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道德、智慧、体魄、审美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中语文;五育融合;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54-03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其中,“五育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从语文学科的视角来看,“五育融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文章旨在探究如何将“五育融合”理念有效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从而培养既具备扎实语文知识,又拥有高尚品德、创新思维、健康体魄、审美情趣和劳动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一、 “五育融合”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一)全方位培养,德才并行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理念的引入,对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全方位培养不仅要求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再是文字、语法和文学作品的传授,而是要将德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领略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德才并行发展强调的是知识与品德的双重提升,教师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科交融,多方合作共育英才

“五育”融合理念鼓励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整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本学科的知识,还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如历史、哲学、艺术等。通过与学科的交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同时,多方合作共育英才也是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教师需要与家长、社区、其他教育机构等多方进行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实践,以能力为导向育才

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文学创作、戏剧表演、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同时,以能力为导向的育才方式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爱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基于“五育融合”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途径

(一)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

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词,引导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词中,辛弃疾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道德担当。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和践行这种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

(二)激发思维,以智启人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以智启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在《红楼梦》整本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如何微妙地影响了他与周围人的复杂关系网?”这一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细致地剖析《红楼梦》的文本内容,深入挖掘贾宝玉性格中的独特与深层特质,更能够鼓励他们从多元化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深入地探讨贾宝玉与贾家众多家族成员、丫鬟仆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纷繁多样的互动。这样的分析过程,无疑会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审视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有自己的见解。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教师若能够持续实践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将极大地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更好地提升自己。他们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更能够在不断地思维训练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层次。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切实实现教育的核心目标——以智慧启迪人心,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思考能力的学生。

(三)锻炼体魄,体育奠基

虽然语文教学看似与体育锻炼无关,但实际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提升语文素养,还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题材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体育精神,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参与意愿。这样,语文教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以《沁园春·长沙》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为例,其不仅是毛泽东文学才华的展现,更隐含着他对体育运动的深厚情感,尤其是对冬泳等锻炼方式的热爱。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体育元素,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伟人毛泽东如何通过体育运动锤炼意志、强健体魄,并将这种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力量。通过讲述毛泽东的体育故事,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参与意愿,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与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策划并组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与体育锻炼不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以《沁园春·长沙》为引,探索语文教学与体育锻炼的交融,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更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培育审美,美育铸魂

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美的创造和传递。通过这种方式,美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更能铸造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在美的熏陶中不断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荷塘月色》无疑是实施美育的绝佳教材。这篇散文以朱自清独特而温婉的笔触,将荷塘的静谧与月色的朦胧描绘得如诗如画,蕴含着深厚的审美价值。教师可以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带领学生领略文中每一处景致所蕴含的美学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细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尝试模仿《荷塘月色》中那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文风,进行文学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锤炼语言,更能在塑造文学形象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美的创造与传递的愉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美育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层面,还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深化他们对文学作品美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美育的熏陶在无形中塑造了学生的灵魂,让他们在美的探索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净化内心,最终实现个人情操的升华和品格的全面塑造。这种深入骨髓的美育,才是语文教学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锤炼实操,劳育为先

在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学社团、编辑校报校刊等实操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来创造和分享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通过锤炼实操,劳育为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以《插秧歌》这一经典诗歌为例,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不仅是对劳动的赞美,也是对勤劳精神的颂扬。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文学资源,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实操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模拟插秧、农田劳作体验等,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刻感受那份来自大地的厚重与劳动的崇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文学的接受者,更是生活的参与者与体验者。他们会在汗水中领悟《插秧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感受农民在泥土中辛勤耕耘的不易与坚韧。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实操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力,还在无形中锤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培养了勤劳、坚韧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会在劳动中学会尊重每一份劳动成果,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获,从而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伟大与崇高。因此,以《插秧歌》为引,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是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塑造。这种以劳育为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与劳动的实践中,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文学科视角下“五育融合”教学实践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教学理念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显著效果。这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未来,语文教师应继续深化“五育融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薇,李青.“五育融合”理念下职业教育语文混合式教学的意义与价值[J].文教资料,2023(14):144-147.

[2]朱福莲.“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高考,2023(23):75-77.

[3]李静.五育融合理念下高中跨学科融合策略:以体育与语文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2(13):102-104.

[4]刘静宜.“五育融合”理念下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以高中语文“劳动之光”项目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1):155-158.

作者简介:马玉芳(1980~),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兰亭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