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效能是教师长期关注的问题。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基于任务群的教学策略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任务群教学不仅注重语文课程的系统性、连贯性,而且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知识与表达技巧。文章主要分析了基于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以期形成系统的任务链条,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任务群;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40-04
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课堂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机会,导致学习效果有限。任务群教学法的提出则为改革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
一、 任务群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任务群作为一种核心的教学组织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键理念之一,体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任务群的本质在于将多个相关联的学习任务通过逻辑关联与内在联系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在教学中形成任务链,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语文知识与能力。首先,任务群注重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对文化、价值观念的理解与感悟,而工具性则强调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通过任务群,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统整多种教学任务,使学生既能在任务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表达能力,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其次,任务群设计需要考虑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单元主题、目标以及语文要素出发,选择与学生兴趣契合的主题,并引导他们在主题情境中进行深度探究。通过有层次的任务安排,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语文综合能力。最后,任务群强调将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在设计任务群时,会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讨语文知识,并运用所学语言文字技能进行表达与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能在语言实践中增强自信心。
(二)特征
语文任务群具有显著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确保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和知识构建。
第一,任务群以主题为核心线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同于单元教学中的主题,任务群中的主题不仅是对单元主题的深化,更是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背景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与讨论。通过主题整合,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具体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更大范围内探讨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从而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第二,任务群依托情境开展,注重将语言学习与真实生活结合。情境设置不仅限于课堂内的情节模拟,而且涵盖社会文化背景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在此种情境下,学生能切身体会到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意义,并在真实的背景中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境创设使得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感。第三,任务群的核心是任务驱动。将学习目标细化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通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此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分散、片面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系统性、连贯性的理解。任务驱动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其能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第四,语文实践活动是任务群的主要形式。在任务推动下,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从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到表达与交流,任务群形式使得这些活动更加连贯且具有明确目标。活动的多样性、层次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帮助他们在多种形式的实践中反复锤炼语言技能,提升思辨能力。
二、 基于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整合单元主题,明确任务群学习方向
在基于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单元主题、明确学习方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单元核心内容,整合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围绕特定的任务群确定学习主题,并通过这一主题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整合单元主题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设计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任务群,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整合单元主题的核心在于围绕明确的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选取学生理解并乐于探讨的内容,提炼出具体的学习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将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文学欣赏与表达等任务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的任务链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其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美景”,涉及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以及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自然的美,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并进行写景练习”,主要任务群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文学阅读与写作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描写自然景物的语言表达”这一主题开展任务群设计。在学习三首古诗时,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和理解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积累相关词汇,并通过讨论诗歌中描写自然的方法,引导他们对大自然的美好形成感知。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课文中展示的不同自然环境,进一步拓展他们对景物描写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描述他们曾经见过的自然景象,或写一篇以自然美景为主题的小作文,通过写作分享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二)布置情境任务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布置情境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重要策略,通过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情境任务,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使其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情境任务的布置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应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将问题解决与语言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高阶思维的活动,推动其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情境任务的设计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任务应当安排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适度的挑战与支持。在任务推进过程中,教师应设立明确的任务目标,搭建任务“支架”,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应用和拓展,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例,该课文描述了风、水和动物作为大自然音乐家的美妙声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这一主题,设计三个层次递进的情境任务群,帮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深入理解并运用课文内容。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基础性情境任务: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文,体会风、水、动物各自的声音特点,并通过课文中的描写积累形容声音的词汇,旨在帮助学生对大自然的声音产生初步感知,并掌握相关的描写方法。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型情境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园或家中寻找并记录大自然的声音,如风吹树叶、水流声音等,并与同学分享,以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大自然的声音,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创造性情境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以“我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为题创作一段文字,描述他们心中的大自然音乐,引导学生在自主创作中运用课文积累的语言技巧,通过自己的视角展现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并通过写作实现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基于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活动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将课堂学习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问题结合,教师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体验语文学习的魅力。语文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学生在动手、动脑和表达中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提升综合素养。实践活动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将语言文字运用于生活情境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具参与感。理论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当以任务为驱动,结合语文特点设计多元化的任务类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将学习任务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探索赵州桥的设计与美感”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拓展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布置基础性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积累关于赵州桥的关键词汇,如“拱形”“雕刻”“创举”等,并绘制简单的赵州桥草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桥的结构和设计特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关键信息。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型实践任务,让学生模拟建造赵州桥,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设计一个桥梁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拱形结构减轻压力、如何设计桥梁的美观性,从而深入地理解赵州桥的独特设计,也亲身体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其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安排表达型实践任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赵州桥的历史和设计特点,并尝试为自己的桥梁模型进行说明,解释如何借鉴了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在这一任务中,学生不仅要整理思路、复习课文,还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对知识的表达训练,最终提升学习效果。
(四)科学设置活动步骤,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尽管语文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索,但学生在思维发散和自我调节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步骤,帮助学生保持学习专注度,并引导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序推进学习进程。科学设置活动步骤的关键在于确保活动的操作性、连贯性,教师应为每个步骤制订明确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同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通过有步骤、有层次的任务推进,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思维锻炼和语文素养提升。此外,教师在引导过程中,需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归纳总结,逐步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探究恐龙与鸟类的演化关系”这一主题,设计分阶段的活动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教师可以设置阅读理解任务,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述恐龙演化为鸟类的关键点,并通过划重点或随文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提到的“羽毛”“骨骼中空”等关键描述,初步感知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积累与课文相关的基本信息,掌握文本的核心要点。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关于恐龙演化的两种不同观点:“树栖恐龙滑翔演化”和“地面恐龙奔跑中飞翔”。学生通过讨论与比较,分析哪种观点更合理,并结合课文中的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证据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提升推理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安排表达与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假如我是中生代的一只恐龙”为题,创作一段描述恐龙逐渐演化为鸟类的故事,借此练习语言表达与想象力,并促使其将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完成语言表达训练。
(五)做好课后反思与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持续优化
课后反思与评估是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每个学习任务结束后,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反思,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与问题。通过深入反思,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识别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评价是反思的延续,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常见的评价方式包括测试、作业、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等,教师应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针对性反馈,帮助其明确改进方向。在评价反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个性化指导,采用书面评语或口头交流等方式,及时鼓励学生,并指出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同时,通过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建议,促进教学互动合作。并且,应将每次反思与评估结果汇总,作为后续教学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长足进步。
例如,在学习《山行》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任务链条与任务群教学策略结合使用,设计层次分明的学习任务。首先,通过导入秋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感知诗中描述的意境。其次,将任务群分为朗读、理解和感悟三个环节。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全面反思,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朗读这首诗,是否理解诗中的意境表达,是否能够体会诗句中的情感内涵。在回顾教学过程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语感不强,理解诗句时也有偏差。对此,需思考如何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比如考虑通过拓展的自然景色视频或课外阅读材料来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在评价方面,教师可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及课堂讨论参与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诗歌朗读情况进行测试与反馈,明确其语感是否流畅,并对作业进行批改,以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应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F3oD9/mhD3PXkhwPJuaa/Hmmagj0xh8iNsqbpNUv+HE=反馈,并与学生加强沟通,给予针对性指导,从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持续优化学习方式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 结论
基于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课堂效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和改进途径,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有趣。未来,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将其与学生日常学习紧密融合,进而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林淑敏.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5):20-22.
[2]黄秋红.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理论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与研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例[J].读写算,2024(30):52-54.
[3]王红菊.浅谈小学语文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与方法[J].安徽教育科研,2024(25):31-33.
[4]刘爽.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建构策略[J].语文世界,2024(25):26-27.
[5]郑杨妹.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34):57-60.
[6]方圆.基于任务型教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设计与实践[J].读写算,2024(27):36-38.
作者简介:谈新宇(1998~),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