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课标上看,“传统文化”和“学习任务群”都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二者紧密相关,分别对应内容的主题方向和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在任务群理念下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是保证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结构性,以及学生文化自信及其他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在任务群理念下组织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应抓住内容组织强化结构性、内容呈现强调主体活动性两个要点,在策略上关注任务群选择或创建、内容拓展整合、情感驱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结合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32-04
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组织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依据是:第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目标维度。同时,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传统文化是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第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同时明确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学习任务群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标准中都归类于“课程内容”。其中,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个文化方向是“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而学习任务群则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即在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中,传统文化对应的是内容主线,回答“学什么”的问题,而学习任务群对应的是内容运用,回答“怎么学”的问题。
因而,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去组织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可以从内容角度保证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
一、 任务群理念下传统文化教育的要点
第一,内容的组织应强调结构性,抓住“群”字。
从概念上说,文化包罗万象,是具有结构性的,其与社会、人文、思想、生产、生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将语言与其他学科、领域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内容集合,学生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比如,曹操的《观沧海》,要想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需要首先了解作品相应的历史、地理信息——诗歌创作于什么样的历史时间节点?碣石山处于什么空间位置?又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学生需要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理念、人文思想整合在一起,才能充分领悟苏州园林的文化特质。所以,教师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拓展内容,通过跨学科、生活化等途径,建立一个具有关联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内容体系。
第二,内容的呈现突出“学为中心”,抓住“任务”这个关键词。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维度。因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是素养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更不是技能教育。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素养的生成,建构理论。即强化学生主体,组织学生亲自参与传统文化的阅读、探究、思考、表达、体验等过程性学习活动当中,其文化素养(也包含语言、审美、思维等素养)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建构。在这方面,新课标列出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其实大多已经在概念上对学生主体学习的“任务”形式进行了界定。比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学生围绕传统文化内容的活动形式,主要是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比如,学习《爱莲说》时,教师除了带领学生阅读、翻译文章,还要引导学生思辨和表达,“作者赋予莲花怎样的特质和品格?”“作者通过作品想表达什么?”“我国传统文化自古即有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向前可追溯到《诗经》《离骚》。大家想想,除了莲花,还有哪些事物被赋予了某种精神或品格?比如竹子的正直、谦虚品格。”“你能模仿作品进行格物吗?请你选择一种事物,提炼其特质,并赋予其某种品格或寄托你的某种思想、情感”。这样一来,教师围绕内容不直接讲授、灌输,而是以提问题或布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解释、探讨、思考、表达、创造等任务活动中,从而使其传统文化及语言、审美、创造、思维等素养得到有效的生成和发展。
二、 任务群理念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选择或创建任务群
相对于高中语文课程,初中语文基于学习任务群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有一个实践阻碍。即高中语文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任务群直接与传统文化对应,且教材中设置了对应的单元。而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置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次。其中,没有与中华传统文化直接对应的任务群。
比如,《苏州园林》与同单元中的《中国石拱桥》,都对应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审美文化,但这个单元中还有《蝉》(法布尔),与传统文化无关。那么,分析内容去选择或创建传统文化主题的学习任务群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去做好的一项工作——建议关注两个途径:选择或创建。
第一,基于单元主体内容选择并整合任务群。
初中教材早于新课标(目前正在基于新课标修订教材,使教材与新课标配套),没有专设传统文化主题学习任务群,但传统文化历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主题,因而教材中有大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有部分单元的主体内容就是传统文化。所以,当遇到此类单元时,教师可以基于单元主体内容为传统文化的特征,选择相适应的学习任务群。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包含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梦回繁华》等几篇课文。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法布尔的《蝉》,其他几篇都与中华传统建筑、桥梁、绘画、园林等文化直接相关。而这些课文的共同文体特征是说明文,也就是明显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所以,这个单元可以用“传统文化”作为单元内容主题和载体,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结合起来。即“通过这个单元几篇课文的阅读,你会发现其中四篇呈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表现逻辑,这体现在桥梁、园林、纪念碑等传统建筑或国画创作等方面。请大家阅读和探究后思考,中国审美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和西方的审美文化有什么区别?然后,请大家模仿课文创作一篇以中国建筑或国画为对象的说明文,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特质呈现出来”。这样,在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运用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学习任务群整合为一。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以单元内容为依据整合文化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的策略,有个条件,就是一个单元中具有传统文化主题特征的文本应该占有较大比重。如果单元中大部分课文与传统文化无关,仅少量涉及,采用这种方法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根据文化主题重新创建任务群。
很多时候,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课文多分散在不同单元中。如果以传统文化为单元主题与学习任务群整合,就会有“鸠占鹊巢”之嫌,影响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比如《论语十二章》和《孟子三章》,同是中华儒家文化的经典,是一个传统文化主题,但前者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后者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这样,教师想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诸子百家、儒家文化等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就不适宜按教材单元去组织。其解决途径是打破教材编排,创设一个新的传统文化主题学习任务群。
这个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对教师的创新、组织、设计及对传统文化的把握能力有较高要求,但其意义是可以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发展具有结构性、系统性、深刻性。教师应该重视并积极实践。
比如,前面提到七年级的《论语十二章》和八年级的《孟子三章》。在学到《孟子三章》时,教师将已经学过的《论语十二章》及体现儒家思想的《陈太丘与友期行》《诫子书》《孙权劝学》等文章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以“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为主题展开“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学习。或者考虑到这些文化具有思想性、哲理性,可以采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进行组织。
另外,也可换一种思路。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时,教师采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去拓展、完整地阅读、解析《论语》(注,以初中学生文言文水平,建议阅读带原文的白话译本)。采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组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系统的理解和把握。
(二)注重内容拓展整合
任务群理念下组织传统文化教育,要抓住“群”字,强调内容的结构性、关联性。也就是说,教材受其容量限制,所提供的课文、材料显得相对单薄、关联性不足,这不能满足学生展开结构性、关联性学习的需求,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系统把握。比如,《论语十二章》,远不能全面反映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因而,建议教师将教材内容视为展开传统文化任务群学习的抓手和基点,带领学生拓展和整合学习内容,使其以更多、更丰富的材料为依托展开文化学习。
整合传统文化学习内容,通常可关注链接拓展、关联生活实际等途径,也可以根据需要生成内容或资源。
比如,拓展链接——前面提到带领学生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为方式去研学《论语十二章》《孟子三章》。根据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拓展链接到阅读《论语》和《孟子》,展开主题拓展阅读学习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拓展阅读让学生自选著作中的片段即可。而如果是整合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则应该是全本阅读。此外,这个文化主题任务群学习的内容,还可以链接拓展到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事迹、言行等。
又如,关联生活——学习《咏雪》时,围绕“重视文化教育、家庭教养”这个传统文化理念,教师让学生说说,“你的家庭中有这样的文化生活吗?你和家人一起会聊一些文化内容或做一些文化类的小游戏吗?”将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作为学习内容,深化学生对这个文化思想的理解,并促进相应文化理念的实践迁移。
再如,生成内容或资源——学习《苏州园林》时,整合“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运用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思想对校园或社区进行园林化设计,并制作一个沙盘模型。然后,大家针对作品从传统文化理念、审美角度评一评、论一论。语文与美术、手工活动整合,学生通过跨学科活动、体验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化理解、内化及传承有很好的作用。
(三)强化对学生的驱动
探讨任务群理念下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个要点是突出“任务”性。即以任务为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这样,学生是否拥有投入传统文化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自律性,成为保证其学习有效的基础条件。而初中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性并不强,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如何给学生创建驱动。
使学生形成主动、热情、专注投入传统文化学习的内源性驱动力,可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兴趣特点去设计策略。
比如,利用学生竞争、展示心理强的特点,教师设计一些比赛、展示活动,就可以形成驱动。如,前面提到的设计和制作园林设计模型,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组织全班学生自由评价。比赛、展示等因素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还有,学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排练、表演课本剧,比一比、评一评哪个组表演得好,评选“最佳演员”,这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又如,初中学生青春张扬、喜动不喜静,利用这点,教师多组织一些游戏、操作、参观、实践等活动,都能对其形成学习驱动力。如,学习《安塞腰鼓》时,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我国还有哪些地区或民族有腰鼓文化?其各自的器材形状和表演风格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自选一种民间腰鼓种类——安塞腰鼓、常山战鼓、朝鲜腰鼓、湖南花鼓等,动手制作一个“土腰鼓”,并模仿进行表演。这种有趣的动手、表演活动,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的。
(四)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在任务群理念下组织传统文化教育,应是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结合。
强化学生主体性,以实现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自主建构,并不是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让他们去读、思即可。要将“学生主体”落到实处,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学生要拥有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机会。部分教师与学生互动,但仅与有限的几名学生互动,其他学生仍然是听。这样有失全员性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的学生主体;第二,学生要拥有参与自主学习的条件。学习内容、形式要考虑到有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没兴趣的、理解不了的,或者是实践不了的。比如,学习明清白话小说(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让学生分组排演课本剧,是可行的。而探究中国戏曲文化的时候(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让学生去了解、赏析中国各种门类的戏曲是可以的,但组织学、演传统戏曲,由于学生大多缺少基础,就很难操作,会使其主体活动活动陷入被动。
另外,考虑到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经验水平、文化储备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除了做好前面探讨中已经提及的任务群选择和创建、内容拓展整合、驱动学习等工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基于学生需求为其提供引导、提示、点拨等服务。比如,学生阅读《三顾茅庐》时,发现其思维只关注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上,没有对故事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此时教师应进行方向提示和引导,“想想,‘三顾茅庐’故事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迪吗?有些同学在学习中耻于向同学求教,甚至遇到有不解的问题时都不好意思去问老师。不要说‘三顾’了,一‘顾’也不‘顾’。这样学习和生活,能像刘备一样成就大业吗?”引导学生提炼出古人“敬贤、求师”的思想,而且将这些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关联,从而帮助学生有深度、有靶向地进行文化理解。
三、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主题和载体,而学习任务群则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因而在学习任务群理念或学习任务群结构下组织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保证教学和学生文化素养发展的系统性、结构性、深刻性。基于对学习任务群概念、内涵及传统文化素养发展逻辑的把握,建议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在抓住内容组织强调系统性、内容呈现方式强化学为中心两个要点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或创设任务群、注重内容的拓展和整合、强化对学生的情感驱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秦升传.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J].作文:高中版,2023(6):27-28.
[2]崔美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语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1):57-59.
[3]孙士武.基于“学习任务群”模式的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7):69-71.
[4]李启民.学习任务群在初中语文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1):46-48.
[5]赵春梅.依托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J].学园,2022,15(25):4-6.
[6]陆信.亲近民间故事,传承中华文化——“民间故事”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J].四川教育,2022(32):4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NG1453-0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燕珍(1978~),女,汉族,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南安市水头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