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离世的时候,给我留下了一个针线盒。针线盒里面有四种不同型号的针,一袋滑石粉,一个木轱辘(相当于顶针的作用,是用枣木做的)。
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她的巧手没能遗传给我。直到我有了孩子,还不会做针线活。孩子的虎头鞋、棉衣都是奶奶缝制的,奶奶缝衣服不仅快,而且针脚整齐、排列均匀,不像我拿根小小的针,像掂个金箍棒,笨手笨脚的,还经常扎到手。每次我被针扎破手,奶奶都心疼得不得了。
记得我小时候,奶奶为我缝制春秋的上衣,总会在袖口上或者胸前缝制一点儿装饰品,要么绣字,要么打个蝴蝶结。有一年夏天,奶奶为我做了一件白色的绵绸上衣,在衣服袖口上绣上了“好好学习”的字样,同学们都羡慕我的衣服漂亮,我也很自豪有个巧手奶奶。
奶奶的针线活做得特别好,全家老少四代人都穿过她做的衣服、鞋子。奶奶心善,每年还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王奶奶做鞋子,因为王奶奶小时候在生产队打红薯淀粉时,让机器绞掉了一只手,做简单的农活可以,做鞋子一只手就很费劲。村里谁家孩子结婚,奶奶就被邻居请去缝喜被。奶奶的针线盒,一辈子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奶奶对我的爱无处不在。有一次我回城工作,拿了奶奶针线筐里的两个新轱辘,奶奶看到后说:“你拿个旧的,把新的留给我。”当时我忙着赶车也没细问,路上寻思是不是有点啥讲究,奶奶不至于舍不得给我新的,但到底为了啥呢?我深思不解。
奶奶用过的旧轱辘,上面全是做针线活时针鼻子扎的眼,看上去像人脸上长了许多麻子。到家后我说起这事,婆婆告诉我:“你奶奶是心疼你呀!新轱辘用时,容易打滑,针容易戳到手。”
针线盒陪伴了奶奶一生,一针一线裹秋冬,牵着一家人的冷暖。如今,我也会好好珍藏它,因为针线盒里写满了时光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