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4-12-16 00:00:00陈戈任妍段涛
档案管理 2024年6期

摘 要: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了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档案学科作为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为应对这一变革,本文分析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思想,并探讨了其在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共生理论的指导,档案学科体系被视为一个与其他学科、技术领域及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而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打破传统模式,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旨在为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档案学科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推动档案事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共生理论;档案学科;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数字人文;共生模式

0 引言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档案学科作为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档案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如何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档案学科体系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档案学界亟待探讨的问题。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理论框架,为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档案学科体系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技术领域以及社会环境等共生单元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同时,档案学科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档案专业人才。

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论探讨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共生理论及其契合性分析

1.1 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思想。共生理论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源于生物学,尤其是生态学领域,后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共生理论描述的是不同个体或系统之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物质、信息或能量的交换,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是长期的、稳定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动态的。

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深入剖析不同实体(即共生单元)之间如何通过特定的相互作用模式(即共生模式)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即共生环境)形成共生关系,进而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共存。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的基本构成单位,无论是生物个体、社会组织还是国家,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和发展需求。这些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共生关系的基础。共生模式则是描述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形式。这些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共生单元之间的依赖程度和合作方式,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寄生关系到互惠共生,从点共生到一体化共生,共生模式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共生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共生环境不仅决定了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和方式,还影响着共生模式的选择和形成。同时,共生环境也通过与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的不断互动,推动着共生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共生关系的本质在于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上,更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融合与共享。通过这种融合与共享,共生关系能够实现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推动整个系统的共同发展、和谐共存。此外,共生关系还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它受到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共生关系的调整、优化或重构。因此,理解和把握共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对于促进共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共生理论的实践应用。共生理论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教育、体育、文化保护、科研与产业创新、学科建设等多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经济发展领域的学者运用社会共生理论,在城市医疗建设、城乡共同体建构、城市旅游经济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要素间的共生关系。[1-4]

在城市规划领域,社会共生理论被用于探讨城市空间与居民、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指导城市空间的优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讨论了城市生态建设、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城市古村活化更新等问题,这些研究和实践共同彰显了社会共生理论在促进城市规划中综合性、可持续性发展路径的关键作用。[5-7]

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学者们从多个维度探讨了该理论的实践意义,包括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策略与评价、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协同发展模式以及探究民族地区教育等。[8-12]这些研究表明,共生理论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实现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协同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在文化保护与服务领域,共生理论在文化服务与保护研究中展现出广泛应用,涵盖了图书借阅空间重构、数字阅读推广、民族音乐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品开发及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融合等多个维度。[13-23]这些研究共同探讨了在不同文化场景下,如何通过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共生关系,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解决服务困境,优化供给模式,以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科研与产业创新领域,共生理论正逐步渗透科研与产业创新的研究之中,尤其在研究机构科研策略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模等方面展现出应用潜力。[24-29]这些研究侧重于解析不同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风险挑战与协同进化路径,旨在通过共生视角促进资源整合、提升系统效能与创新能力,为解决科研管理、产业升级等问题提供新视角和策略支持。

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共生理论不仅指导医学、图书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还促进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教育与行业融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新径,彰显了其在跨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革新中的核心作用。[30-34]

然而,社会共生理论在档案学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在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方面,吴丛珊[35]运用共生理论,提出了“理念共通、价值共创、资源共享”的配置理念,激发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韧性,该研究为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这些赋能,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1.3 共生理论在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档案学科体系作为档案学发展的基础和框架,其建设需要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理论和理念。共生理论所强调的相互依存和和谐统一的关系,为档案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档案学科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应形成共生关系。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学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以及边缘性交叉性现象研究等各部分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推动档案学科的全面发展。其次,档案学科体系与外部相关学科之间也应形成共生关系。档案学与哲学、管理科学、历史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等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档案学人才培养是档案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共生理论在档案学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的共生性。档案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共生发展。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目标的共生性,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档案学专业人才。(2)培养内容的共生性。档案学人才培养的内容应具有广泛的共生性。不仅要注重档案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如管理学、历史学、信息技术等。通过培养内容的共生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培养方式的共生性。档案学人才培养的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既要注重课堂教学,又要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通过培养方式的共生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共生理论在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适用性。通过加强档案学科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以及与外部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档案学科的深入发展。同时,通过培养目标的共生性、培养内容的共生性和培养方式的共生性,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档案学专业人才,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 档案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档案学,作为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档案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和面临的挑战。

2.1 学科孤立问题凸显。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重要阶段:从独立形成、学科自我审视至学派系自信。受内外部因素驱动,档案学在自我更迭中,新研究领域与内容持续涌现,最终造就了独特理论体系,实现了由无到有、弱转强的蜕变。然而,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孤立性问题日益凸显。[36]

档案学学科建设中,学科孤立性问题显著体现在多个层面,具体而言,首先,学科界限划分虽有助于专业性维护,却与其他学科间壁垒明显,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融合不足,导致档案学视野狭窄。这不仅限定了档案学跨学科的创新应用,还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空间,影响了档案学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发展,学科间的界限,减少了知识的共享与互动,阻碍了学科间的互补与灵感激发。其次,学科领域间的合作交流不足问题显著,尽管数字人文融合提供了合作机遇,但在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实践中却仅止步于表面,课程设置,缺乏实质的学科间互动,未深入到学科融合与合作的实质价值。

2.2 理论与实践的显著鸿沟。档案学,作为一门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学科,其实践性尤为显著,必须紧随时代步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从而为档案学科的蓬勃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当前面临的一个显著挑战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理论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实践应用,特别是在电子档案管理、信息安全防护、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不仅阻碍了档案学理论成果的落地实施,更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造成了不利影响,凸显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迫切需求。

此外,政产学研各方在关系处理上也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互动与协作。政府部门推动实践迟缓,理论框架不完善,受限于传统思维。学术研究机构对政策解读不够深入,与软件技术对接不足。产业界在软件开发上质量参差不齐,对档案管理需求理解不足。[37]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虽然部分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但主要局限于校园或省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这反映出档案学专业在政产学研合作的不平衡,限制了资源的优化,对人才培养效率与学科创新和适应性产生了影响。

2.3 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更新。在当前的档案学教育体系中,尽管理论知识的传授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跨学科能力的塑造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大数据处理、技术创新等前沿领域,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毕业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工作环境时,往往显得准备不足,限制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档案学专业人才在通识知识、公共知识方面薄弱,同时数字转型改革迟缓,课程体系未能充分融入信息技术和数字档案管理知识。由于文科背景,师生对技术的敏感度不足,导致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失衡。此外,档案人才在终身学习能力、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以及信息系统使用、设计与运维等专业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这些能力正是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38-44]

此外,档案人才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等素质也需加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稳定性,还制约其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因此,档案教育应重视实践技能、跨学科能力和专业特色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3 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共生框架构建

共生系统的核心构成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这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者相互交织、共同影响,形成了任何共生体的本质。其中,共生模式在共生体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共生单元则是构成共生体的基本元素,为其提供稳定的基石,而共生环境则作为外部影响因素,对共生体的运行产生显著影响。[45]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结合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构建了档案学学科建设的共生系统理论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3.1 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共生单元。在共生系统中,基础性的单位被称作共生单元,这些单元承载着能量生产与交换的关键功能。换言之,共生单元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参与共生的主体共同构建而成的,这些主体间通过相互作用和紧密耦合,形成了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学学科体系。作为共生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单元,档案学科体系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档案学科体系需要不断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更新和完善其知识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2)人才培养主体。包括高校、档案机构、企业等,这些主体在档案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高校负责提供档案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档案机构和企业则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方向。(3)新质生产力因素。以科技创新引领为目标,如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被整合到档案学科体系中,推动学科的现代化和创新。

3.2 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共生模式。共生模式,即共生关系,是指不同共生单元间通过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或融合的模式,该模式通常划分为组织共生与行为共生两大类别。

(1)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组织共生模式。在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视角下,共生单元与组织共生模式的特点体现出一体化共生模式的特质。这种共生模式强调共生单元间的交互在理论上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即交互作用在理论上能够在无限的时间内持续产生,从而使得这些共生单元形成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共生体。[46]

在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共生系统中,档案学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主体以及新质生产力因素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且长期的一体化共生关系。档案学学科体系不仅为人才培养主体提供了稳固的学科支撑,指导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式,还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因素如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人才培养主体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与档案学学科体系保持着紧密的共生关系,在档案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新质生产力因素,不断为档案学科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反馈,促进档案学科的现代化和创新,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因素则作为推动力量,不仅为档案学科体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人才培养主体提供了更加高效和智能的工具与平台。这种一体化共生模式使得档案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主体和新质生产力因素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持续性互动的共生关系,推动了档案学科的持续进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2)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行为共生模式。从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共生单元出发,虽然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一个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不平衡,然而,通过调整和优化共生关系,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互惠。因此,研究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对档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实际价值。

首先,档案学科体系作为共生系统的核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但更新方向和速度可能与共生单元的期望不完全一致,导致资源和成果分配上的非对称性。高校、档案机构和企业虽共同促进学科创新,但各自的投入与收益可能不成正比。

其次,在人才培养上,高校侧重于理论教育,而档案机构和企业提供实践平台,这种分工虽提升了教育质量,但企业可能未获得相应的直接利益,高校则在知识传播和学术声誉上获益更多。

最后,新质生产力因素,如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为档案学科体系的现代化和创新提供了动力。然而,这些技术的引入往往需要企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而高校和档案机构可能更多地从中获得间接利益,如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研究的深化,这可能导致企业在直接经济回报上的收益不如其他共生单元。

3.3 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共生环境。共生环境指的是除了共生单元自身特性之外,所有对共生关系的形成、持续以及演变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总和。这些外部因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系统,影响着共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共生关系的动态平衡。

其一,政策环境对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需要不断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对档案学科的支持程度,对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二,经济环境是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等对档案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有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需要档案事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

其三,文化环境是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社会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影响档案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而档案事业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在共生关系中,共生机制由环境诱导、动力及阻尼机制三部分构成。环境诱导机制源于共生环境,动力机制源于单元间的相互作用,而阻尼机制则因单元性质、空间距离和交流介质差异而生。这三种机制共同决定共生方式,推动共生关系向和谐优化方向发展。[47]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机遇下,基于档案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的现状,可以通过强化与提升动力机制,优化与协调环境诱导机制、有效减缓共生阻尼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同时实现档案学科体系完善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4.1 深化融合与创新驱动,强化与提升档案学科发展动力机制。首先,要深化跨学科融合,打破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组织跨学科研讨会、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档案学与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合作与交流,[48,49]这不仅有助于拓宽档案学科的视野,还能引入新质生产力因素,如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推动档案学科的现代化和创新。其次,聚焦于激发新质生产力因素的内在驱动力,应显著加大对档案学科在数字化、信息化等前沿领域的科研投入,以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入与广度。这不仅包括资金、资源的倾斜,更需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机制,以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攻坚克难。最后,为确保档案学新质生产力因素的科研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和应用,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一机制应涵盖科研评价、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确保对创新成果给予及时、公正的认可与奖励。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档案学科的创新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4.2 政策引导与协同共进,优化与协调档案学科环境诱导机制。政府应发挥其引领和扶持作用,通过资金扶持和项目引导,积极鼓励高校、档案机构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投身于档案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之中,确保档案学科的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8ALqaRp0HpWHtFiWgfC/2ehd98EMWYgk+QMbfRRgOHs=了进一步提升档案学科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强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迅速融入全球档案学科的发展潮流,推动档案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我国档案学科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档案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解决方案。

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对于档案学科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发、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样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推动档案学科的技术创新,同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档案专业人才。

为了增强社会对档案学科的认知和关注,应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展览,充分展示档案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加强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营造尊重档案、重视档案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档案学科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为档案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3 内核强化与体系完善,有效减缓档案学科共生阻尼机制。首先,通过引进和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组织定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和进修活动,增强教师对于新理论、新技术的敏感度与掌握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他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提升教师在专业教学与科研创新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合作,拓宽国际视野,将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与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50-55]

其次,在课程体系的完善上,应当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这意味着课程设置不仅要覆盖传统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更要前瞻性地引入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内容,构建起既扎实稳固又前瞻创新的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在线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结合技能竞赛等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科研探索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责任、敬业精神及相关规范融入教育过程,确保档案专业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5 结论

通过对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实践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到共生理论为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面向未来,可以借助共生理论,进一步推动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深化档案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档案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同时,还应关注共生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档案学科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大思政格局下红色档案文化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YB0130)、2024年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教育教学数字化视域下教师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JX35)、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政策贡献度目标导向下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和计量分析”(项目编号:2424004112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小君,刘智勇,张丽芳,等.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医联体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3,16(05):8-14.

[2]张宾哲,段敏,谭涛.城乡共同体的空间结构、生产秩序与建构路径: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5):97-104.

[3]王军,陈子豪.共生理论视角下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路径优化探讨[ J / O L ] .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1-7[2024-05-08].

[4][47]范靖秋,李君灵.共生理论视域下区域体育旅游合作发展路径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6):74-83.

[5]杨力,尚超,杨建超.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1):71-81.

[6]谭国森,徐齐帆,黄炜皓,等.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以荆州胜利街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24,41(01):80-87.

[7]袁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古村活化更新实践:以深圳甘坑古村为例[J].四川建筑,2023,43(06):20-23+26.

[8]周益斌,肖纲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生体的发展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02):80-87.

[9]张璋,周新旺,曾播思.基于共生理论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4):122-128.

[ 1 0 ]吴向明,詹佳丽.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基层教学组织协同发展模式[ J ]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2):150-155.

[ 1 1 ] 冷虹雨. 基于共生理论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框架与路径研究[ J ]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1):41-46+73.

[12]杨鑫,尚雯.共生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逻辑与行动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0(05):70-76.

[ 1 3 ] 林舒原. 共生理论视域下商业空间跨界图书借阅服务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J ] .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4,42(02):53-58.

[ 1 4 ]苏娟,耿楚萱.共生理论视域下的甘青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1):79-85.

[15]潘炜.共生理论视域下城市阅读空间跨界重构:以上海“阅读+演艺”空间为中心的考察[J/OL].图书馆论坛,1-12[2024-05-08].

[16]宋长善.共生理论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的困境与优化[J]26d847efaa3e3ed081980e9f3ba89c9dc170bad4c31d0c4a5fa2fdd9a5f58a34.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3,(06):61-66.

[17]梁思思,唐万媛,李轶南.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堆锦文创产品开发策略探析[J].包装工程,2023,44(24):474-482.

[18]夏杰长,叶紫青.共生理论视角下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3,(10):14-24.

[19]张明靖.新质生产力场域下非遗档案数据要素文旅价值开发研究:基于黄河号子建档传承视角[J].档案管理,2024(03):100-102.

[20]肖鸿强.数字人文和文旅融合双驱动档案文创IP培育策略:以侨批档案开发为例[J].档案管理,2023(04):73-75.

[21]尹良鑫.数字人文视域下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生成逻辑、价值体现与路径选择[J].山西档案,2023(04):110-116.

[22]聂云霞,钟福平.“3C”模式融合下传统村落建档式记忆建构策略[J].山西档案,2022(03):28-39+67.

[23]陈伟斌,叶海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J].档案与建设,2020(07):20-23+48.

[24]刘洋溪,任钰欣,杨臣.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理论逻辑、风险题域与推进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05):1-9.

[25]吴梦娇,施进发.共生理论视角下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博弈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2):52-63.

[26]田祥瑞,尹婕,姚睿,等.基于共生理论的复杂作战系统建模与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24,36(01):203-219.

[27]窦海燕.数字人文时代下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与新路径探索[J].山西档案,2024(03):90-93.

[28]周林兴,黄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逻辑理路[J].档案与建设,2024(01):3-10.

[29]高大伟,严睿倩,周志尊.档案数字文创供给研究:转向、机制与策略[J].山西档案,2023(04):53-61.

[30]曹艳君,罗莉,魏伟,等.共生理论对大型综合医院亚专科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24,44(02):59-62.

[31]梁艳,蒲祖河.共生理论视域下应用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3):12-15.

[32]赵发珍.数字阅读推广研究的生态学维度:基于共生理论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3,(09):2-9.

[33]李彩容,洪星.一级学科更名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其共生理路[J].山西档案,2024(03):141-146.

[34]付双双,钱万里,石峻峰.高校网络信息档案建设的创新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5(03):21-24.

[35]吴丛珊.互利共生理论视域下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路径优化研究[J].兰台世界,2024(04):79-83+86.

[36]闫静,陈坤.库恩科学史观视域下中国档案学科叙事演变:历史回顾与现实审视[J].山西档案,2023,(03):5-12.

[37]丁海斌.谈谈加快档案学理论与教学的破旧立新[J].档案管理,2024,(02):11-15.

[38]闫静,章伟婷,赵婧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档案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 J ] . 浙江档案,2023,(08):36-39.

[39]马翠凤,黎晓.面向双创教育的高校档案人才的培养体系建构[J].山西档案,2024(03):160-163.

[40]汪巧红,常大伟.科研驱动式学研群组在档案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郑州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山西档案,2023(05):118-125.

[41]顾俊.打造高素质档案干部人才队伍[J].档案与建设,2023(07):4-7.

[ 4 2 ] 杨立志, 潘璐, 金博. 基于专项审核视角的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J ] . 档案管理,2023(01):98-100.

[43]赵跃,陈香,陈水湖.面向单轨制的档案人员电子文件管理专业能力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2(11):26-31.

[44]吉星昇,袁玉恒.机构改革后档案行政委托问题探析[J].档案与建设,2022(06):24-27.

[45]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7.

[46]梅亮,陈春花,刘超.连接式共生:数字化情境下组织共生的范式涌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04):33-48.

[48]马双双,古琬莹,高胜楠.改革开放后我国档案学学科演变过程及特点[J].档案与建设,2018(08):8-12.

[49]杨瑞仙,孙富杰,石凤娟.从期刊文献引证视角看学科结构与知识演变:以档案学为例[J].档案管理,2018(02):69-73.

[50]师敏霞.学科交叉创新视角下的数字人文教育研究[J].山西档案,2024(03):101-103.

[51]吴娟频,李晓,计然.高校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4(02):113-115.

[52]尹鑫.中国特色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七秩发展[J].山西档案,2023(04):21-27+34.

[53]潘菲,林秀茵.基于产教融合的我国普通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3(03):61-64.

[54]马仁杰,李丽.论“互联网+”时代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自信与文化自信[J].档案管理,2022(05):14-17.

[55]赵雪芹,胡慧慧,李天娥.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2(07):37-40.

(作者单位: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戈,硕士,馆员;2.河南中医药大学 任妍,博士,馆员;段涛,硕士,副教授 来稿日期: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