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99年我国启动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标准》几易其版,在这一变革中,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改革滞后性问题。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浙江省紧跟时代步伐,提出了“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的“四化”课堂教学转型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是浙江省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的真实践、真探索,是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最好呼应,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落实课程标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
关键词:课堂教学转型;“四化”模式;背景;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1-0061-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也迈出了扎实的一大步,针对“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的“四化”课堂教学转型模式的大讨论与大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2022年,以浙江省余立峰名师网络工作室为载体的各地学科带头人开展了一系列“四化”模式的课堂展示与主题研讨,浙江省省级教学比赛、各地市的“双新课堂”展示、评比等,也都以“四化”模式为课堂教学蓝本展开,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在这一年的实践与研讨中,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转型上“有的放矢”,对“四化”模式也有了各自的理解与认知。
一、“四化”模式的背景
自1999年我国启动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至今已经历20多年,课程标准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落地,到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几易其版。在这一变革中,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改革滞后性问题。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浙江省紧跟时代步伐,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及《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配套教师用书)》。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上修订的2019版纲要,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内容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教学内容、“单一、组合、游戏(或比赛)”的课堂教学“三个一”的规范要求。2021年9月,提出了课堂教学转型,对单元计划中的“重难点”转变为单元教学的“核心任务”;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转变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2022年,浙江省展开了体育与健康课“四化”模式的实践与探讨,这一模式的提出,是浙江省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的真实践、真探索,是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最好呼应,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落实课程标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
二、“四化”模式的内涵
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指出,课堂转型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教与学的行为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效载体。其中,教学内容转型是核心,教学组织转型是基础,教法学法转型是关键,教学评价转型是难点[1]。基于此,“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的“四化”模式与课堂转型相呼应,“四化”之间互为基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图1)。在“四化”模式的课堂中,课堂教学有支点,教学过程体系化,教学效果严谨高效,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地有抓手、接地气。
(一)教学内容结构化
关于教学内容结构化的提出,很多教师认为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内容本身就是结构化的,教师在考虑内容结构化时,更多的是运动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及课堂技术教学中的“学习、练习、展示”等教学过程的结构化。
那么,该如何认识教学内容结构化呢?
首先,教师要清楚什么是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不难看出,教学内容是知识、技能、方法的集合体。鉴于此,在确定学习内容时,不要只想到技术教学,更多的是要从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的目标体系出发,在确立“知识、技能”内容的同时,不要缺失“方法”的内容[2]。
在明确了教学内容是什么的基础上,广大教师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围绕教学知识学习结构化、技能学习结构化、学练方法结构化进行课堂教学的结构化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知识、技能、方法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是教学内容的整体。同时,教师可根据学情、进度等教学需要有所侧重。
浙江省在倡导教学内容结构化时,提出了“单一、组合、游戏(或比赛)”的明确要求,这里包含了知识与技能学习,更突出了学练方法,是内容结构化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二)教学组织小组化
小组化教学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分组以及如何调动小组。
“四化”模式中的小组化,是“教与学”的小组化,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落实结构化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在小组化的学练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如何利用小组高效得教,学生如何在小组中有效地学。教师要有效利用小组上好“一堂课”,不是同样的“几堂课(几个小组)”。
在小组化的学习中,教师必要的讲解和示范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在共性问题上统一讲,在个性问题上单独讲,小组出现的问题区域讲,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讲。学生要在小组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出小组学习的互补性、合作性与激励性,构建学习共同体意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化”能更好地服务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便于“组合”内容、“比赛”内容的进一步落实。具体到如何分组、如何组内分工等课堂方法问题,可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去确定,不是千篇一律的。
(三)教法学法问题化
问题化是基于教学内容、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条件,通过问题启发、任务驱动等学习形式,小组内同学自主探讨和主动发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练方法的提升,以实现课堂目标的教学过程。
在问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三类问题,一类是预设问题,一类是随机问题,还有一类是生成问题。其中,预设问题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关键问题而提前设定的学习“条件”。随机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不同班级间的随机性。生成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基于学生发展性学习目标而提出的新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考虑最多的就是预设问题,而忽略掉随机问题和生成问题,课堂呈现往往就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对新问题的出现“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更不会去拓展“知识边界”。在问题化的教学中,解决教学中的预设问题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其他问题的解决会使教学“恰到好处”“锦上添花”。教师在面对三类问题时,并不是要平分秋色,要有所侧重。其中,预设问题要紧扣结构化教学内容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小组化的学习特点,问题精准,层层递进,解决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出现的随机问题要有发现,有分析,有解决,对其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要区别对待。另外,还要有效把握教学节奏,提升教学内容的结构空间,根据教学情境需要,通过质疑、迁移等生成新问题,对生成的新问题要紧扣主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新思考、新迁移、新动机。
教法学法问题化,不是简单地问几个问题,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潜在问题,要体现问题的层次性、递进性和逻辑性,要利用好教学组织的小组化去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评价精准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面对精准化评价有些“无所适从”,课堂上评价最多的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及时评价(表现性评价),如“你真棒”“比一比”“想一想”“谁更好”“有突破”等点评。
教学评价精准化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是课堂教学的“里程碑”,是以评促学、以评促练、以评促赛、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教学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与诊断。在精准化评价中,以下几个维度值得考虑:
1.评问题:问题作为教学的关键,需要评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关键问题的解决成效,学生间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等。对解决问题的表现性及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在问题解决中促进学练方式的递进与转变。
2.评小组:在小组化的学习中,在以教师为主体评价的基础上,可进行由小组长负责的组内评价(组内自评),也可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展示、比赛等进行组间评价。在此基础上,主体多元性评价有的放矢,评价的针对性强,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学习参与度,促进教师与小组间的有效互动。
3.评内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内容的表现标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通过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等手段,对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不是单一的“技能目标”评价,要包含学习目标设定的几个方面。
通过精准化的教学评价,可有效诊断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性。改善学习环境,改进学习方式,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三、结论与建议
1.“四化”模式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接地气。广大一线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落实课堂教学转型。
2.不要单一的从运动项目中去剥离出学习内容,要从模块(单元)教学计划入手,梳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既要有知识、技能内容,也不要缺失方法内容。
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日常积累,师生间要形成教学默契,教学组织与教学调动要意图清晰,效果高效。师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教学问题的设定要全面准确,要契合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已有基础,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教师要具备解决三类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要与学习目标达成相匹配。
5.评价内容要围绕“四化”中的“内容、小组、问题”展开,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运用。在评价过程中,为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学习指明方向,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核心素养。
6.“四化”模式不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教学方式落地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任何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都是好课堂,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余立峰.课堂转型: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J].中国学校体育,2021(12).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1.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310009)
(2.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城第三中学 310009)
(E-mail:zbd00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