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教育课程是进一步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健康素养的培育已然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态势。本研究以高一年级《运动安全:急性损伤的预防及处理》一课为例,对健康教育课程中“教会、勤练、常赛”三者关系进行阐释,从教学设计、多元策略及过程性评价等视角切入,提出了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将“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理念充分融于健康教育课程之中,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教会、勤练、常赛”;高中健康教育课;多样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1-0059-03
学校体育教学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从体育实践课和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上看,“教会”是起点,以累计知识和学习技术为基础,是素养培育的重要前提;“勤练”是过程,以拓展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关键,是素养提升的主要手段;“常赛”是归旨,以融汇知识和运用技能为根本,是素养展现的重要平台。因此,“教会”“勤练”“常赛”各元素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且依据不同课型各有侧重,形成“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一、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呈现“教会、勤练、常赛”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框架
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健康教育教学设计需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走向“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高中体育教学中按照项目划分模块,健康教育属于高中必修模块,共18课时,而《运动安全:急性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归属于“运动安全”小单元,为第2次课,主要使学生掌握急性损伤预防及处理的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课围绕不同学习主题由浅入深开展知识的传授和拓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但若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思维来设计教学,学生还是以被动式的学为主,知识仅浮于表面,未彻底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必须变革传统被动式的教学设计思维,以“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思维来统筹健康教育课。
如《运动安全》这一课中,首先,以多元化策略促进“学”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知识讲解,利用明星效应结合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能基本掌握急性损伤的基础知识,对急性损伤的类型及骨折包扎方法有更直观的认识,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学会”;其次,以多样化教法检验“练”的效度和量度,教学中设计抢答题、连线题等课堂作业,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作业的过程实际是主动练习的过程,起到唤醒知识记忆和促进知识理解的作用,紧接着在小组探究学习和情景演绎的体验、交流、沟通、合作,在一定量的学练中真正吸收知识,掌握处理损伤的方法,体现“勤练”的效果;再次,以趣味化比赛推动“赛”的维度和高度,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以比赛积分制贯穿整堂课,将比赛包含的积分规则、团队比赛、角色分配等多维要素融入其中,以“赛”的形式将抢答、提问、展示到评价等环节进行串联,将课中赛落到实处。做到“常赛”不仅在于有课中赛,更有课后赛,以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展开,各小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肢骨折的包扎及操作,拍成视频并提交至小程序进行展示与评价,评分高者获胜。最后,以开放化的评价体现“评”的尺度和温度,《运动安全》一课中的“评”,主要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贯穿课堂始终,从课导入时的评价画板展现鼓励式评价,到团队协作探究的自主式评价打分,再到情景演绎的相互评价及评价积分表呈现时的教师总结评价。可见,评价包含在“学、练、赛”各环节之中,充分发挥激励、发展的作用,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多元化的策略运用促进“教会、勤练、常赛”健康教育课落地生根
在健康教育课中教师多样化地“教”是促进学生“学、练、赛、评”的重要前提。《运动安全》一课遵循人的认知与技能形成规律,采用启发式、引导式、递进式、合作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之信息技术的完美切入,通过多种学法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化吸收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实践操作及正确运动观念的树立,在“学、练、赛、评”中渗透规则意识、团队精神、集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打造一堂多元化的智慧健康教育课。
(一)部落协作,合作探究,助力“学、练、赛、评”
在《运动安全》一课时发现班级分布成落干专属部落小组,设有部落名和部落小组长,教学各环节均由组长带领组员合作完成,从评价展板绘制、小组抢答、探究连线、合作学练、情景演绎再到互评打分等,充分发挥各小组协同联动力量,并给予各小组充足的合作、交流、思考、探讨、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轻松愉悦,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做到“学中练,练中赛,赛中评,评中学”,有效贯彻高中课标“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基本理念,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
(二)情景创设,提高兴趣,激活“学、练、赛、评”
在《运动安全》教学中导入部分创设通关打怪的比赛情景,并设置四道不同难度的关卡,第一关是抢答积分,以判断题形式开展,目的是激活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第二关是分类小游戏,以连线题形式开展,目的是学会损伤类型,能正确做出判断;第三关是理论联系实践,以分组探究和自评形式开展,目的是掌握上肢骨折包扎方法,并根据视频、学习卡进行分组拓展学练;第四关是情景演绎,以情景剧和互评打分的形式展现,目的是丰富学生想象,将所学内容与学习或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相联系,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做到临危不乱、学以致用。
(三)信息融合,创新思维,玩转“学、练、赛、评”
《运动安全》课堂中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之中,在讲解和合作探究环节,通过电子白板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掌握学习内容;在抢答比赛环节,每个部落放置专属抢答器,辅助抢答积分与连线小游戏顺利开展;在课堂练习及颁奖环节,利用Ipad进行拍摄,及时记录学生的练习瞬间,发现问题,更能记录“学、练、赛、评”中的美好瞬间,作为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份宝贵财富。除此之外,课外通过线上微课、教学视频、视频打卡等形式进行预习、复习、评价,为学生课外学练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进行包扎学练。
三、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推动“教会、勤练、常赛”健康教育课全面育人
过程性评价是评价个体差异和团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赛、评”,真正掌握并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真切地体验学习乐趣并获得成功喜悦,需要将“证据、判断、结论”三要素作为过程性评价重要的指标,评价重点并不是单个知识点或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是学生在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相互鼓励中努力与进步的过程,是将知识从理解到运用的能力提升(图1)。
(一)“收证”的基本路径
在《运动安全》一课中,检测作业完成度和任务达程度是“收获”过程性评价“证据”的两条主要路径,其中作业分成三方面,一是课前作业(评价展板制作),通过班级展示,以掌声热烈程度来评价展板制作的创意和美观;二是课堂作业(积分抢答及探究连线),通过抢答的速度与回答的正确程度进行加分,综合评价小组的分工合作能力及知识提取速度;三是课后作业(自主探究学练并展示评分),通过线上学练、展示、互评打分的方式,对作业的完成度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而任务达成度更多是通过“定量”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如小组是否按要求合作完成至少五种包扎方式的学练,包括踝关节扭伤、腕关节扭伤、前臂骨折、上臂骨折、头部包扎等,完成一种可积1分;又如,各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总得分并上台记录,可积2分。不同类型“证据”的呈现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的多样化。
(二)“判断”及“结论”的主客观结合
有了客观真实的“证据”作为评价依据,“判断”则是主观意识上的锦上添花。根据小组或个人呈现的客观“证据”,对比学生上课前后急性损伤处理知识和包扎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水平以及作业、任务完成的积极性,以此来进行小组自评打分或小组互评打分,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练、赛、评”。“结论”具有建设性要求,不仅包含学生对自我和同伴提出的改进建议,也包含教师对学生本节课总体表现的总结和期望。如在《运动安全》情景演绎展示时,展示组可指定观看小组从三个观察点为其进行评价,第三小组的小组长说:“第一小组在整体展示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全员能较好参与地旁白、演绎、包扎、总结等各环节,情景设计符合日常学习情景,包扎过程较为准确,最后能运用良好健康行为养成的方法进行拓展和普及,但包扎速度不够熟练,演绎中未能关注外部环境安全,扣3分,因此给予27分。”在健康教育课过程性评价中,不能以一项任务的完成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而是要通过观察、记录各部落小组参与学练、比赛的积极性,观察团队知识运用、合作行为、遵守规则、拼搏进取以及课上学习运动安全知识的进步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评。
正确理解“教会、勤练、常赛”三者关系,系统做好健康教育课顶层设计,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实施,实现“以评促学、以学促练、以赛促评”新模式,提高体育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361003)
(E-mail:10025201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