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课间能量场”

2024-12-16 00:00:00潘建芬
体育教学 2024年11期

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北京市教委在新学期开学一个月的准备过渡、一个月的推进中,逐步深化对“课间一刻钟”活动的理解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探索可实操、可落地的实践行动,并开展北京市中小学“课间一刻钟”市级示范性专题培训,促进校长教师理念认识和理论认识的提升,提供场景式实际操作的样态参照,以指导各区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学校做好活动方案设计,创造、发现和推荐典型应用案例,以“课间一刻钟”小切口撬动育人大改革。

一是实现立德树人延展“五育”。基于课堂密度和班额增大、活动空间局促等现状,适度把课间延长,同时落实好大课间30分钟的要求,实质是关注与学生年龄相匹配的生理特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在校一日生活张弛有度,让课间成为学生放松、休息、调节精力的好时光,成为学生建立同伴关系、发展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时间,有助于思维转换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新的学习热情。从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课间调整和活动优化是帮助校长、教师形成整体育人观、构建新型育人关系的一环,体现在课上、课间与课后,教师、学生与学校设施设备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构建。

二是传递课间像课堂一样重要的理念。每一个课间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学生在学校里的每一分钟都是教育供给侧重要的结构。在提出“不能拖堂”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引导每一个学科教师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从内心改变对课间的认识,从内心迸发对课间活动的支持,尊重课间应有的时长和学生的活动。也就是从每一个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入手,做好课堂最后三五分钟的研讨或互动,便于铃声一响就能迅速下课,最终实现让老师从课间的管理者转变成课间的参与者和设计者,真正实现教育理念的变化,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三是开发间歇微运动积累身体活动。课间比体育课提供了更频繁的身体活动机会,学生的身体活动通常是由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的断断续续的爆发性活动累积起来。相关研究证明,6-9岁儿童身体活动的时间量可以由每次5-10分钟的活动累加计算,任何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无论多么短暂、都是重要的,包括轻度体育活动。在实际操作上,以“课间微运动”为载体,引导学校聚焦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四小”等问题解决,创造性、针对性地设计课间微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体活动,激发活力,增进身心健康。

四是引导每个学生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由自己做主。课间一刻钟改革的理念调整和推进变化会经历几个阶段,对课间活动效果评价也应是分层次的。尤其是在探索“课间一刻钟”活动设计纳入教师基本功的同时,课间活动的设计不是完全由教师设计,更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自主去活动,自由和同学交流,把权力和活动交给孩子自己,实现课间“没有设计的设计”,引导学生“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课间我做主”。当学生利用间歇的时间动起来,相信会有身体、精神的以及近视率、肥胖率等变化,以及学生个性化、自主意识的释放和张扬。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 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