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根基,赓续和发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思想,回应了当时我国推进现代化的现实关切,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其内容包括领导核心论、本质特征论、战略步骤论、原则论、动力论、发展条件论等。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6-0023-12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研究”(23ZDA010);2021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红色家书的价值意蕴研究”(MKS21205)
〔作者〕刘荣健,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32
钟香妹,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10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①揆诸史实,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拓展出来和成功推进的正确道路,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求索和集体智慧。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为探索和推进中国现代化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了理论准备,提供了思想指引。因此,系统、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不仅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对当前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应时代而生、携使命而成的理论成果,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回答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回答的“为什么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具有深刻的逻辑机理。
(一)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是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现代化是每个国家由历史走向未来的必经环节,它标志着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论述过世界现代化的概念,但其世界历史理论内含了这一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现代化既是从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过程,“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①。马克思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明确论述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不同类型。马克思在晚年特别关注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并对之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世界文明优势互补的前提下,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②。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其实也就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或者说世界现代化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及时总结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由原先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列宁曾指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苏俄的经济社会状况得到了改观。邓小平曾经谈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时也表示认同,认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②。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很多观点和思想都不同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二)从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奠定了基础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开创性实践,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恢宏而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从历史发生学的维度把握中国式的现代化,绕不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现代化的最初探索。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构筑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原初形态。
毛泽东起初在“现代化”的意义上使用“工业化”一词,多以“工业化”表述现代化。但现代化不局限于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机械化,也包括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从社会的构成要素及构成形式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社会。现代社会的复杂结构和多维面向使得社会各种要素和成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社会有机体”。这种社会有机体“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过程也是一个现代有机社会的塑造过程。在以工业化为重心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认识到现代社会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统一性,不断拓展对现代化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将此前聚焦“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工业化”目标推进到“四个现代化”。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向全国人民发出将“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④的号召。随即周恩来在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⑤,从而对“四个现代化”概念作了最早的表述。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①1959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②周恩来吸收了毛泽东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于1963年1月28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各界民主人士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③。随后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首次正式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④后来,“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写入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977年党的十一大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初始布局。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讲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周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出来的。”⑤
(三)从现实来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和吸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是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重要依据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吸取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形成的重要逻辑前提。
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成为各个国家的普遍共识,发展成为不发达国家面临的最主要的时代课题。但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巨大损失,延误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凸显出来的问题首先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没搞清楚。
另一方面,二战结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特别是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相互交往日益普遍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曾经预见的那样,历史不断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背景下,中国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看待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矛盾,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等。这些问题都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亟须回答的问题,可以说,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解答是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直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回应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中国现代化不断前进。
(一)领导核心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政治前提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作为后发型现代化模式,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得以开创的前提。反之,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力量的把舵定航。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推动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
在领导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放在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与否的高度来认识、来把握。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①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特别注意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并将党的坚强领导作为根本原则,作为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他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②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关键要旨。它关系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的定盘星,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政治前提。
(二)本质特征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就是要逐渐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表征了社会主义属性,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邓小平对共同富裕作了多次强调和系统阐释。1984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书记处书记巴叶塔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但这不是要搞平均主义。”①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到我们搞改革搞开放,允许除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语义内容。
由此看出,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无论是“先富带后富”还是“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思想,都始终遵循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终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映照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三)战略步骤论:“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纪性和世界性难题。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面向世界而又实事求是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提出了以“三步走”发展战略来逐步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在“两步走”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的,反映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1981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就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时提出了新时期“两步走”设想,“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最低达到八百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在下个世纪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西方的水平”④。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论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政策和宏伟目标时,再次提到了“分两步”用五十年至七十年的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他指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①。
此后,邓小平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发展目标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将“两步走”的第一步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并提出了第三步的时间节点和目标,形成了“三步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4月,邓小平阐释了“三步走”战略,他指出,“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②此后,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进一步谈到用“三步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目标。
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明晰了通过阶段性目标的接续实现逐步通达现代化目标的理想,既体现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雄心壮志,又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
(四)原则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立足世界历史的高度,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揭示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他在回答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时回应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切。他回顾历史指出,“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③
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将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作为其根本价值取向。从国际视界来看,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有利于西方现代化的游戏规则,垄断了现代化话语权。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西方强势的游戏规则和话语体系面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果中国的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不结合本国基本国情,难免会出现畸形工业化或“依附性发展”等现代化问题。为此,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④从我国国情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这样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难度超乎寻常,“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规模大小与发展易难、快慢往往成反比”①。如果不能平衡好、协调好内部关系,后发优势难以发挥。正是对此有深刻审思,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多次提到:“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②1985年8月在与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谈话时,邓小平强调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叫作“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③。1986年9月,在会见芬兰总理、芬兰社会民主党主席卡莱维·索尔萨时,他还不忘提醒:“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忽略社会主义。”④1990年4月在接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人的谈话中,他更加清楚而明确地指出:“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⑤
由此可见,邓小平是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放在一起来论述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我们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从而顺利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目标。
(五)动力论: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它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融入现代化大潮之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较为重要的民族可以躲开现代化变迁的震荡和冲突,可以关起门来建设和发展”⑥。因此,邓小平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战略智慧作出以改革开放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决策。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⑦
改革开放作为攸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和战略途径。改革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⑧。邓小平立足全球化发展趋势指出,“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⑨,正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①。邓小平在这些方面的详尽论述告诉世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全党、全国人民要理解改革开放,支持改革开放,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中。
邓小平认为不实行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因此改革开放之路具有历史必然性。1985年6月,他在会见前来参加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的代表团成员时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②1987年6月,他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斯特凡?科罗舍茨的一次谈话中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③同年8月,他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的谈话中又表示:“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④
实践证明,邓小平领导并推动的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增添了活力、注入了动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缩小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速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六)发展条件论: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只有在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中才有实现的可能。换言之,国内政局的稳定和国际和平的局面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要件。
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就提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作用。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因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侵蚀而引发的政治风波,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进行了严肃批评,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高度,指出实行西方民主体制必将带来混乱,损害的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指出:“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⑤为此,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认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要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⑥。
邓小平讲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主要是维护世界和平与搞好周边国家关系,其目的都是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他认为,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搞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
可以说,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正确处理国内问题和矛盾、沉着冷静应对国外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牢牢把住的基点。
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而伟大的实践是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孕育和生成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其一,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发展阶段论、现代化阶段论等为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寻,“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②。为此,邓小平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善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现代化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并及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的内涵。
其二,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宏阔的理论体系及宝库。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关于现代化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又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外环境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本质特征、战略步骤、基本原则、发展动力、发展条件等,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充实了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思想的具体内容。
(二)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并取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独特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认清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空坐标,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经过努力奋斗,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世纪末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基本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根据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3.6元,1997年超过2000元。①从这一数据看出,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元,到了1997年增加到了5160.3元。②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此外,贫困人口也大量减少,江泽民在1999年指出:“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两亿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民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③当时有国际舆论评论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④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巨大的实践伟力和强大的理论指导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阔步前进。
(三)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属于世界现代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凝练。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传播到世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陷入了低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两种社会制度对立、斗争的最前沿,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国内压力,处境十分艰难。一方面当时国内有些人产生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还能举多久的困惑;另一方面西方有人抛出了历史终结论的言论,妄言社会主义必将终结于20世纪。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坚持走这条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蓬勃生机,这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也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使人们看到社会主义还大有希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树立了典范,提供了经验。这是因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和主要课题具有相通之处,相似的历史命运、近似的现实境遇,都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智慧对于那些渴望走向现代化而又希望能够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①
总之,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的理论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思想财富。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探究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仍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应当在全面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精髓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与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述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用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指导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0-5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9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③《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28页。
④《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69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1-31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7-268页。
①《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④《共和国日记》编委会:《共和国日记(198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28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100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6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1页。
①周荫祖:《邓小平新发展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3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7页。
⑥周积明:《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新格局》,《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5期。
⑦《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21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86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9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①《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国家统计局网,https://www.stats.gov.cn/yearbook/ind?exC.htm。
②《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国家统计局网,https://www.stats.gov.cn/yearbook/ind?exC.htm。
③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3日。
④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3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责任编辑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