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对人才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又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教师们通过该课程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应用型、创新能力强以及综合素养较高且具备高等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的优秀劳动者。而为了适应新时期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加强对其的重视。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计算机专业。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以及动手能力强,并且掌握熟练技能操作与应用软件的人才,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要求这一职业需要。另外,要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发展趋势和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感,这就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一、重新定位学科地位
首先,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无论是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商业运作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中职计算机学科正是为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人才而设立,其地位也因此凸显出来。
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学科被赋予了重要的定位。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中职教育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平台。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深入,计算机技术将呈现出更多新的发展趋势。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中职计算机学科需要及时跟进这些新技术,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在行业应用方面,计算机技术的价值不可估量。无论是IT、金融、制造还是服务行业,计算机技术都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计算机技术的跨学科融合能力是其另一重要特性,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计算机技术逐渐与其他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等进行深度融合,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职计算机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对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也不容忽视,在许多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和发展的必备工具。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其他学科能够实现数据分析和模拟、算法优化等方面的重要突破。
计算机技术与职业发展的关联紧密相连,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具备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往往更受欢迎。无论是软件开发、网络管理、数据分析还是多媒体制作等领域,都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学科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计算机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编程、算法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最后,计算机技术对中职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中职教育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技能人才。
二、剖析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与就业目标导向的脱节
(1)教学内容落后。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更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步伐,这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可能与实际工作所需技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其就业竞争力。
(2)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掌握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和实践性,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可能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3)缺乏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使得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支撑,影响其就业竞争力。
(4)就业指导不足。有效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学生明确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存在不足,学生缺乏获取职业咨询和求职技巧的渠道,这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不利于其顺利就业。
(5)校企合作不够。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重要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然而,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经验,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融入职场,发挥个人能力。
(6)职业规划模糊。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可能会影响其在学业和求职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动力。如果学校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和支持,可能导致学生职业规划模糊,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7)学生自主性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性对于其学习效果和技能掌握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的能力,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和目标,影响其技能掌握程度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就业导向的脱节
(1)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可能未能充分了解当前行业的需求和趋势,导致课程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符。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能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有出入,影响其顺利就业。
(2)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雇主往往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缺乏实践性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课程更新滞后: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的不断变革,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学校的课程更新滞后,学生将无法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其就业竞争力下降。
(4)缺乏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块:一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未能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缺乏针对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块,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获得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5)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未能充分融入职业规划教育,学生缺乏对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了解,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的迷茫,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6)校企合作不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足,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脱节。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行业知识,影响其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就业导向的概念分析
就业导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的关系,通过劳动力供求理论来分析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一种模式,它要求用人单位要根据自己岗位需求选择合适职业。现在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新情况,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完善教学计划与内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就要对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不断地去改进教学模式,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把准就业导向推行目标培养
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全体,以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人与职业发展相协调。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师还应该对所教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实施方案。
计算机技术应用是一个复杂且系统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知识,而且涉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工程和信息系统等多种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三)全面抓实职业技能培养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之中,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针对一些学生存在不爱劳动环境或者是掌握熟练度较低的情况,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一对一指导,在面对繁重而又单调的工作环境时,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与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岗位。
(四)组建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队伍
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对其进行人才培养,所以在进行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过程当中应该做好相应的工作。首先是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方面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其次就是增加实践性课程时间、提高理论基础水平以及增强动手能力等,这些内容上都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来完成相关软件开发,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从而实现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最后就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并且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
四、以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阐述
(一)能够改善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难的尴尬处境
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的提高,能够改善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通过对中职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很多行业都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技术技能教育教学环节、实践课程建设等方面;其次,要加大力度引进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岗位当中去并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使整个专业的就业率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对中职学生就业信息掌握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下,很多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订单,往往都会招聘大量的毕业生,这样就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二)改善合理配置中职计算机的教育资源
合理配置中职计算机的教育资源,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就业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对于信息资源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需要加大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力度、增加信息技术与专业课教师培训以及鼓励企业引进先进人才,还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中职计算机教育当中去,让更多优秀技术人员为学校输送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对自身素质水平和能力提升需求,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教师培训力度以及鼓励企业引进先进人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就业导向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的有效应用
(一)建立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通过建立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例如,在计算机选修课上设置了一些与本行业相关的课程,这些教师要对自己所教授内容有一个全面准确、系统科学和完整的把握,同时还要掌握相应领域内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及前沿信息等知识体系。此外,还应具备一定数量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且具有良好动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
(二)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进行优化
根据国家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者是学校内部网站来收集一些工作信息,学生也可通过网上论坛、QQ群等社交软件搜集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资料以及相关视频等,还可用微博平台发布关于该行业最新动态的新闻消息,让更多不同专业背景或岗位对这个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三)强化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这样一来,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例如,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或者是视频方式来了解一些常见信息与技术要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向同学们展示相关资料并讲解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就是在课堂上,要对计算机知识进行系统化、科学化以及具体化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操作,从而使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
结语
在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训练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探讨,并提供相应信息咨询平台供其参考利用。总而言之,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从而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伍孙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J].教育艺术,2023(11):7576.
[2]李建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3,25(12):137139.
[3]陈春.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J].学园,2023,16(12):6971.
[4]郭洪荣.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优化策略分析[J].山西青年,2023(05):7375.
[5]徐晓颖.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发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1):169171.
作者简介:高军强(1979—),男,汉族,甘肃天水人,本科,中专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视频编辑与合成、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