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生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4-12-15 00:00:00孙利鹏张正于卫洁徐伟州毕台飞李强
科技风 2024年34期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加强跨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学习,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提高科研素养。强化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等方面增强创新。探讨了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包括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在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应加强学科交叉和多领域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工程;科研素养;创新能力;研究生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ofScientificResearchAccomplishmentand

InnovationAbilityofPostgraduatesinAgriculturalEngineeringField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

SunLipengZhangZhengYuWeijieXuWeizhouBiTaifeiLiQiang*

CollegeofLifeSciences,YulinUniversityShaanxiYulin719000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thecultivationofscientificresearchaccomplishmentandinnovationabili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graduatestudentsisbecomingmoreandmore important.Weshouldstrengthenthestudyofinterdisciplinaryandmultifieldknowledge,strengthenthestudyofscientificresearchmethods,andcultivatescientificthinkingmodetoimprovescientificresearchliteracy.Strengthenthetrainingofpracticeandapplicationability,payattentiontothecultivationofteamworkspirit,encourageindependentthinkingandinnovationenhanceinnovation.Wediscussesthecultivationmethodsofresearchaccomplishmentandinnovationabilityofpostgraduates,includingcoursesetting,tutor'sguidance,practicalabilitycultivationandsoon.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graduatestudentsshouldstrengtheninterdisciplinaryandmultifieldknowledgelearning,payattentiontothecultivationofpracticalability,improvetheapplicationabilityand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and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innovationabilityandscientificresearchqualityofgraduatestudents.

Keywords:Newengineering;Agriculturalengineering;Scientificresearchaccomplishment;Innovationability;Graduatestudents

一、概述

新工科是一种通过跨学科合作、研究和实践,创新地整合理论、技术和实践,培养学生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领导力的教育模式。

在当今世界,技术与科学的快速发展、科技应用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颠覆和重构了传统工程学的发展模式,引出由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新科技、新理论和新方法,使人类社会和经济环境急剧发生变化。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跨界合作、适应复杂环境和开展全球化合作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工科教育需要融合新的理念和技术,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工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新工科教育背景的支持。作为新时代研究生,不仅需要学习传统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注重跨学科交叉、多领域方面的知识学习与研究。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项课题。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以期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1]。

二、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模式

(一)加强跨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学习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应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工程学科、生物学科、机电一体化学科、自动化控制学科的学习。通过与不同领域或专业的同学合作,可以让研究生了解和体验跨学科和多领域的研究方式,同时也可以在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些方式的交叉和融合,让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在不同领域中应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在未来的工作或研究中变得更加优秀。

(二)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科研过程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研究生应当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应深入了解科研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实验方法、科学文献搜集与阅读、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相关过程。

学会严谨的科学实验方法、科学文献搜集与阅读、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能够在科研工作中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提高科研效率,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地精进和深化,才能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方式是指系统、理性且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在农业工程领域,作为研究生掌握科学思维方式至关重要。科学思维方式是在农业工程领域中进行科学探究的必备素质。为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研究生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逐步深入理论研究,结合现代科研方法与技术,争取成为掌握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的专家。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强化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

农业工程领域研究要求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越来越强。研究生应着重培养实践和应用能力,进行实验、模拟、设计和制作等相关实践环节。研究生通过实践训练能够更好地实践知识、技能和理论,也能够丰富自身的学术实践经验,减少在实践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最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作为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不仅仅需要靠学习经验,更需要不断地实践和积累。

(二)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可以让研究生的工作更加有效和高效,也是一个研究生个人素质要求的展现。研究生可以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角色、包容和理解、尊重团队领导和成员、学会分享与反思等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2]。

(三)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

独立思考和创新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应该鼓励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想法,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新的学术方向和研究范畴,促进研究生创新性的思考与行为,使其在研究工作中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创新是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生必不可少的能力。

注重学习和掌握领域前沿知识、挖掘问题本质并提出新思路、培养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多元参与学术讨论和创新实践。

四、模式实现方法

(一)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应用性课程的开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研究生应加强与多学科的学科交叉和创新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科学规划,有难度但不应过于超纲。针对农业工程专业,可以从以下角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应用性课程的开设。

(1)强化基础课程教学:农业工程学科是一个结合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基础课程教学上,要注重学科交叉性的引入,通过引入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基础课程,为后续高级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增设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深化学生对于案例分析和应用能力的研究。引领学生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综合起来,加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3)拓展外语和社会实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农业工程专业的外语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回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另外,可设置社会实习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经验。社会实习可以在农村用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学生实习在项目中帮助解决农业工程的问题,为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态势。

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加强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深化基础理论的学习,拓展外语和社会实习等课程,促进在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中的提升,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和领导能力[3]。

(二)推荐优秀导师,加强导师指导的培养

导师是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角色。导师应引导研究生多阅读学术文献,了解相关研究工作,指导研究生选题,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农业工程专业能够推荐优秀导师,加强导师指导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培训和选拔:学院可以在校内和校外培训优秀导师、加强会议组织和科研团队建设及优秀导师考核体系的建立。更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和导师之间得到更好的交流和反馈。

(2)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学院可以充分考虑学生与导师之间的选择权,建立导师推荐机制,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导师的水平,同时让导师也能体现更强的管理和支持能力,让学生和导师之间保持最佳的状态。

(3)提高考核力度:可以加强对导师研究能力的考核,营造更加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可以不断提升导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有一个更强大的专业人才培养环境。

在推荐优秀导师和加强导师指导的培养方面,需要完成导师的选拔和培训,加强双向选择机制和导师支持文化的建设与维护,同时需要充分营造创新、开放、包容、互动的学术研究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以达到优秀的人才培养目的,为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4]。

(三)注重学术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实践环节的支持和保障。学术实践环节应该包括科研课题研究、实验室开放、实践训练以及学术论文撰写等方面。学术实践环节应该注重实践的能力培养,让研究生在工程问题的解决和应用能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为了注重学术实践环节,加强农业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构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

(2)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国内外竞赛:应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种国内外竞赛,例如机器人、创新设计等竞赛,通过实践和参加竞赛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进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引进业界专业人士和教授,开展企业合作实践和实习项目等,以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实践能力和人才的能力,同时增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总之,在注重学术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国内外竞赛,引进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功就业,同时为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加强跨专业合作,促进科研团队的建立

在推动跨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应打造具备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农业工程专业要加强跨专业合作,促进科研团队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搭建跨专业交流平台:学院可以搭建跨专业交流平台,让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此外,可以举办各类讲座、学术研讨、科技论坛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促进跨学科合作。

(2)加强跨学科项目合作: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快地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加强不同领域的跨学科合作项目,有利于加强协作模式和多学科之间的合作,推动学科本身的发展,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建立跨领域人才培养环境:学院可以向其他领域的人才开放教育资源,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资源,让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培养跨领域人才[5]。

因此农业工程专业要加强跨领域合作,促进科研团队的建立,需要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建立互相支持的合作团队、加强跨学科项目合作以及建立跨领域人才培养环境,开创跨学科合作新模式。

五、结论与展望

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生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应加强跨学科的交叉与创新课程的设置、推荐优秀导师和加强导师指导、注重学术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加强跨专业合作,促进科研团队的建立等多个方面。通过对研究生的多方位培养,可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

未来的农业工程专业课程培养模式需要更加国际化,借鉴产业界的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灵活的课程选修制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农业工程领域的需求和发展。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生教育改革要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不断推动农业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汪家琦,王斌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6):8490.

[2]刘景良,方露,黄志伟.新工科背景下农林院校土木与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与提升[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02):7787.

[3]李燕飞,吴加宁.“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探索[J].南方农机,2023,54(12):163166.

[4]陈思羽,刘春山,杨传华,等.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1):149151.

[5]唐汉,王金武,王金峰,等.“面向产业、以科促教”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探索: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43):2528.

项目:地方院校农学硕士红专并举“124”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YLJY02);基于产业学院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农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3NL0411);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应用型本科农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3BG045)

作者简介:孙利鹏(1983—),男,汉族,陕西榆林人,博士,研究方向:植被修复与重建。

*通讯作者:李强(1986—),男,汉族,陕西榆林人,教授,研究方向:多源固废协同矿山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