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强调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使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成效明显。而弘扬工匠精神,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其次从传统教育观念约束、社会认知环境的影响、自我发展理念的束缚三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建立产教融合模式聚焦工匠精神素质的生成、落实传帮带培植大国工匠的种子、参加技能大赛磨炼工匠精神四个大的方面提出了职业院校弘扬工匠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院校
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先进制造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离不开为之孜孜不倦的、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工匠们。近年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弘扬工匠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列为国家战略人才,这充分说明,我们既需要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攻克“卡脖子”问题,也需要大量能有效解决“从图纸到产品”这一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实用人才[1]。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将工匠精神融合进技术技能的培养,使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成效明显[12]。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就不乏能工巧匠之人,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有些默默无闻,有些声名远播。在徽派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雕工精美的木质结构,它们栩栩如生,似乎叙述着古代人们的幸福生活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镌刻着人们对于家庭、教育、文化方面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了解过去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们在感叹巧匠们的技术高超的同时,也在学习和发扬当时环境下的超前技术和设计理念。我们国家有着许许多多能工巧匠,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域中,不断追求进步,对自己的手艺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地攻克各种技术难关,把精湛的技术和精致的产品不断优化和传承下来。工匠精神是指对于自己领域的产品不断优化、创新,体现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具体应该包含有敬业、精业、正直、创新等内涵[3]。
二、职业学校学生缺失“工匠精神”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
目前省内仍有少部分五年制大专院校还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因而导致职业教育的内涵一直不能得到全面的完善,更加不能从根源上跟进新时代新发展形势的要求。
(二)社会认知环境的影响
五年制大专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在高中分数线以下,基础薄弱,这也使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被严重制约[1]。
(三)自我发展理念的束缚
对自我发展理念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或者长效性不足。这样一来,对于“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学生们无法体会和领悟,从而流失了内在发展的驱动力量[1]。
三、职业院校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国家及地方越来越重视技术人才,特别重视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新技术人才。国家层面上,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8位国家高级技师用他们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4]。他们当中很多人看上去就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但是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各自的岗位上,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有些手工技术能做到和现代高精加工媲美,在行业中做到翘楚,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在地方上,也涌现出了很多劳模、技术能手。他们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惊人的成绩,成为各自领域的技术骨干和能手。他们靠着这样的工匠精神成为各自工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成功之路最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也让观众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那么作为直接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如何来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呢?
(一)积极建设校园文化,融入工匠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是有所欠缺的或者是片面的,而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培养职校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言行举止、思想规范等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以工匠精神的要求来积极引导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其次,新生入学后,相关专业学院要展开入学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师傅或者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会谈,使学生不仅对所学专业有基础的感性认识,知道他们毕业后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而且能使他们萌生出初步的工匠意识。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组织一些艺术节的活动,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也可举办一些与工匠精神有关的艺术活动或者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孕育出工匠意识。最后,教室是一个班级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因此教学楼的文化布置方面要突出工匠精神的主题,体现工匠精神的元素。比如,粘贴一些大国工匠的人物照片,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传播他们成为大国工匠的过程中匠心筑梦的感人故事。班级里还可以粘贴一些催人奋进的班级标语,悬挂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字画等,这样的文化渗透可以为职校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和职业精神气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积极建立产教融合模式,聚焦工匠精神素质的生成
(1)职业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本地区培养能工巧匠。专业带头人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对行业、用工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走访,调研对象以人事部门经理、技术员、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人员为主,围绕相关企业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岗位设置及对人才结构类型的要求、岗位对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校企合作共建等问题开展调研。这样才能准备把握行业、企业第一动态,细化技术要求和规范,并收集当下行业中的能工巧匠故事,将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教学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培育要求细化到培养目标的每项能力中,确定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3,5]。
(2)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进行利益捆绑,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吸引企业优秀工程师或讲师,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切实解决双方的核心诉求,形成切实可行的机制,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和工程师参与教学过程;学校的导师也深入企业,帮忙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互帮互助。这样既培养了对企业真正有用的技术人才,又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教师还要跟企业人员一起开发教材或者教学资源,挖掘蕴含“工匠精神”的元素,切实将企业一线员工最需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嵌入教学资源建设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掌握示例方法的基础上,将知识点、技能点穿在一起开展实践训练,慢慢体现工匠精神的本质。
(3)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并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将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徒工、顶岗工、熟练工,按照这三个阶段梯进式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不断递进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不断深入和强化[2]。在学徒工期间,主要加强学生的爱国敬业、执着专注精神的培养。教师在进行专业基础课及思政课程授课时,通过大量爱国人士的案例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学生须知道,只有专注执着于学习,才能进一步精进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在顶岗实习期间,所在学校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商议将企业特色要求纳入工匠精神培育指标,加强学生对培育指标的学习,然后实施工匠精神培育及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顶岗实习综合成绩。在高年级熟练工培养期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精益求精,将来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建立长效机制。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有严格的企业挂职或者到企业进行技术支持的规范管理,下企业学习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效融合。在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班级形成以教师为核心的吸引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不仅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向教师学习。另外,职业院校的教师不光自己要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还应该通过自己的敬业精神来影响学生,帮忙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5)丰富工匠精神的培养载体,充分利用好企业及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添加一定的企业拓展活动作为补充,让学生从学生状态逐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模式。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积极落实传帮带,培植大国工匠的种子
邀请大国工匠、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劳动模范和校内外国赛或省赛的金牌教练走进校园、走进班级,为学生讲述亲身成长经历,分享成功经验。这样学生能够拉近自己和工匠们之间的距离,了解工匠们是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脱颖而出。鼓励同学们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劳模精神,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兴趣,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4]。
邀请校内国赛或省赛的金牌选手们为学生们讲述他们平时在训练过程中如何通过刻苦耐劳、精益求精和默契的团队合作,增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向身边优秀的学生学习,培育大国工匠的种子。
邀请企业工程师为学生进行以“职业理想与现实追求”等类型为题目的专题讲座。企业技术经营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业经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行业背景趋势,收获职业发展建议,为未来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四)积极参加技能大赛,磨炼工匠精神
目前国家、省市各级都有相应的技能大赛,而且各级各类比赛都更加贴近实际,离生产一线实际需求更近,所以这类比赛平台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磨炼自己,提升学生技能,还缩短了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差距,能让学生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越来越贴近企业实际生产内容,技术要求和规范都体现当下最新的技术发展。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技能大赛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就需要将各种学习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达到学习吸收的效果。通过训练,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的最新技术和规范,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不一样,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多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五年制大专院校的学生虽然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部分学生能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但是在实操环节上能力欠佳,更不要说能力的创新发展了,如果学生能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正好能将这部分短板进行弥补。参赛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实现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都是各个职业院校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化训练,通过多次测试层层选拔上来的。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很多学生平时刻苦训练,努力尝试各种工况下的任务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专注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会有很大提高和锻炼[5]。职业技能大赛通常是由相关行业权威机构或组织主办的,这意味着参赛的选手在进行专业技能比赛过程中展现出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会得到大赛的裁判认可和赞赏。在今后进行求职过程中,这种认可和赞赏会成为参赛选手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必会提高个人在应聘过程中的竞争力。在进行企业调研时,大多数人事部门反馈,曾经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的技能大赛选手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脱颖而出。企业相信这些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获奖的佼佼者,更愿意选择这部分学生来企业工作,这些学生将是企业以后不可多得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
结语
作为新时代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基地,把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提升了学校的育人质量,提升就业率,还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提升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并可促进学生在未来岗位中的可持续发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融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3],通过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工匠精神,高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严谨的态度、创新进取心以及执着专注的职业精神,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杜珊,张继丰.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其培育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9):68.
[2]宋建惠.优化数控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J].中国新通信,2017,19(05):134.
[3]张伶俐.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4]谷金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以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例[J].职业,2018(33):2627.
[5]谭文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30):464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五年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工匠精神视角下五年制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郭爱云(1983—),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控制;刘天宋(1988—),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控制;帅伟(1982—),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