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侗锦技艺在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2024-12-15 00:00邹代铁 徐志敏
艺术大观 2024年25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与传承好“非遗”,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和保护意识,同时也能促进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发展。非遗技艺正经历文化复兴的新征程,本文将非遗侗锦技艺融入高校设计艺术教学中,不仅有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能提升设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工匠精神;乡村振兴;设计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3

非遗技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作为一种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符号,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我国非遗技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非遗技艺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在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肩负着重要责任。高校应通过开展非遗技艺教学和研究,促进非遗技艺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非遗文化在高校传承研究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历史赋予高校的迫切使命

高校是文化、教育的中心,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仅是精神文化的品牌标志,还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努力发挥非物质文7ff7bbfc36df3420226bd0ddbe51a0d6e3f233e95538d4d8917d2575818c98f6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构建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是历史赋予高校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使命[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优势所在

高校汇聚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精英,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高校还具有科研创新的优势,能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实践,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地方各界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展示研究成果,为非遗教育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保证。

(三)非遗技艺在高校设计艺术专业中的传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高校设计艺术专业积极开展非遗技艺传承教学,“面向文化产业市场,以传承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为基础,用现代设计意识和技术做保障,走一条研究、继承、发扬、创新的艺术教育道路”。通过实习实训、单元模块设置和实践服务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熟练掌握非遗技艺的艺术设计与实用型复合专业人才。

二、非遗侗锦艺术特征

(一)历史悠久

侗锦称“诸葛锦”,古称“轮织”,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少数民族三大锦”之一,被誉为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侗锦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侗族织锦多为女性用白黑棉丝或丝绒手工编制而成。她们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侗锦图案,她们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都融入了侗锦中,是一种充满美好寓意和祝福的产物[2]。

(二)图案丰富

侗锦织造技艺精湛,图案丰富多彩。侗锦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有较大的篇幅。它采用重复、对称的构图方式,以花、鸟、虫、鱼、兽、人、楼等为题材。图案主要有花木形、鸟兽形、物器形、几何形等。图案结构精密严谨,精美雅致,寓意深远,反映了远古神话传说、图腾神话故事、山区日常生活场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色彩艳丽

传统的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用黑白棉线织成的是素锦,用黑白棉线和彩线交织成花的为彩锦。侗族以黑、蓝深沉、质朴的颜色作为本民族服饰主要用色,具有一种朴素深沉的美,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装饰美感。彩锦的用色风格是鲜艳,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以红、黄、蓝、绿、紫、白等色线与经纱的白色或黑色底纱交织而成,非常具有侗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3]。

(四)工艺精湛

侗锦织造工艺采用斜架式织机。经线作为底线,纬线起花。整个制作过程通常需要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和织锦等十多道工序。侗锦上的花纹包括织花和挑花两种,工艺非常复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非常娴熟的技艺才能完成。

三、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传承非遗侗锦技艺体系建构

(一)结合侗锦非遗文化完善高校设计艺术知识体系和学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艺术性强、学科范围很广的艺术学理论类,它以艺术学为基础,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管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开设“非遗侗锦+工艺美术”课程时,高校必须考虑知识体系构成和学科建设的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完善的非遗侗锦技艺学科体系,并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二)打造专业的非遗侗锦技艺课程及研究团队

首先,制定科学的非遗侗锦技艺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案,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聘请非遗侗锦传承人作为外聘专家进入课堂教学,既能直接地指导学生学习非遗技艺,也能在教学资源上弥补非遗师资不足、非遗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其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结构,培育一支既精通工艺美术专业知识又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最后,建立非遗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的机制模式,打造专业的“非遗”工艺美术学科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推动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发展和非遗技艺的传承[4]。

(三)拓展富有特色的“非遗侗锦”艺术课程和实践活动

实现“理论+实践”同步。高校艺术设计教师讲授非遗侗锦文化时,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还要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突出非遗侗锦技艺的学习,转变教学理念,以“非遗+乡村振兴”的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非遗精神和民族艺术情感。

(四)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非遗教学

通过对非遗课程和信息化技术的整合,对学生进行非遗侗锦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并利用网络平台建立“非遗”教育资源库,打造以“线上”“线下”为主体的非遗文化传播平台,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五)建立非遗侗锦技艺传承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依据。在非遗侗锦技艺传承课程考核评价实施的过程中,采取教师主评、学生自评、侗锦传承人参评、系部评价监督的考核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与结课考核相结合,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根本目的[5]。

四、非遗侗锦技艺在高校设计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传承

(一)以社团为依托,深入开展非遗侗锦实践活动

高校社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非遗实践活动则是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非遗技艺在高校的传承首先要培养对非遗侗锦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并借助社团活动深入开展非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社团在开展非遗实践活动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侗锦讲座、展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侗锦作品创作、非遗课堂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接触和了解非遗侗锦传承的实践平台,让他们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自己的非遗文化素养。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对非遗侗锦独特魅力的认知和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让更多的人群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有效推动了非遗侗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二)开展乡村非遗技艺研究

侗锦织造技艺是乡村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乡村非遗技艺研究,可以梳理乡村侗族非遗技艺的历史传承,有利于丰富侗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非遗侗锦技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非遗技艺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堪忧。高校开展非遗侗锦技艺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能通过在专业教学中渗透非遗侗锦技艺知识,培养学生对非遗技艺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非遗侗锦技艺研究,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6]。

(三)打造特色课堂,开设非遗技艺美育课程

美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乡村非遗美育课程建设是发展农村美育事业的需要,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乡村非遗美育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侗族文化为载体,培育乡村文化自信;以侗锦织造技艺为根本,传承非遗技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教育教学中,高校实践团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求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将非遗侗锦技艺引入学校美育课程中,通过在教学中渗透非遗知识、在课程中开展非遗活动、在传承中弘扬非遗文化等途径,以促进非遗技艺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艺术熏陶,提升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兴趣,增强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

(四)考察调研非遗侗寨

非遗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在地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2014年颁布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对非遗侗寨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依山傍水是侗族村寨的显著特点,侗寨在群山环抱中,寨边溪河长流,梯田层叠,寨头村尾树木参天。一般大的侗寨达六七百户,小的也有二三十家寨子。侗寨中有一种独特风格的建筑物——鼓楼,鼓楼的建筑,下部一般都呈方形,上面瓦檐呈多角形,飞阁重檐,结构精巧;瓦檐塑有龙凤花鸟,层层而上,形似宝塔,高耸寨中蔚为壮观,突显出侗族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逢年过节,侗族人民就聚集在鼓楼前广场上“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

(五)开展非遗艺术思政课堂

非遗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将非遗艺术与思政课堂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开展非遗艺术思政课堂的有效措施:其一,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加强思政课程与非遗艺术课程的有效衔接;其二,提高非遗艺术教师的素质,提升其教学能力;其三,拓展校园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课程与非遗艺术课程融合。在非遗艺术的思政课堂开展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来引导大家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将非遗艺术的“匠心”精神、“家国情怀”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

五、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成为我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侗锦在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和传承。非遗侗锦技艺在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从侗锦的艺术特征、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培育、专业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既推动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设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也让非遗侗锦织造技艺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史高嫣,赵法钟.石家庄高校非遗传承对策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03):45-48.

[2]毛腾.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类高校美育服务乡村路径与实施——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团堧村乡村改造为例[J].艺术教育,2023(05):263-266.

[3]郑攀.非遗视域下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索[J].辽宁丝绸,2023(02):101-102.

[4]陈良,王甜甜.非遗进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以国家级非遗留青竹刻为例[J].艺术研究,2023(02):104-106.

[5]许立杰.基于乡村振兴的服务导向分析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发展途径[J].设计,2022,35(13):106-108.

[6]曲瑞丹.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竹艺传承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工业设计研究,2022(00):391-396.

基金项目:1.2023年度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服务化模式创新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SP2023YSC099);2.2022年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高校工艺美术专业非遗技艺传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G22-079)。

作者简介:邹代铁(1978-),男,湖南隆回人,硕士,讲师,从事高校数字媒体教学研究;徐志敏(1980-),女,湖南洪江人,硕士,讲师,从事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