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中国画留白艺术

2024-12-15 00:00朱赢
艺术大观 2024年25期

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中具有深厚哲学理念的绘画技法,其起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留白融合了老庄“知白守黑”的观点。在这个观点下,留白成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之一。它不再是单纯的视觉上的空白,更是画家情感和意境传递的载体。

关键词:留白;中国画;戴进;《风雨归舟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0-03

一、中国画留白艺术的基本概述

(一)留白的概念

留白是指画家在绘画中故意留下空白部分,不施以墨色或色彩。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不仅是画面上未施以墨色的空白部分,还包含了画家的精心安排和寓意深刻的空间处理[1]。通过画家有意识地安排画面布局与省略绘画中的一些细节,可以为观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行得之于形外”。“无即是有”的中国哲学理念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二)中国画留白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留白一词,又称余玉,留白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至石器时代。例如,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川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前2600年)中,出土于江苏邱县四户公社大墩子的彩陶花瓣纹钵,其花纹绘制上便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其起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留白这一技法的运用在中国绘画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其“错彩镂金”的美学思想可以佐证,在六朝时期得以形成,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便是运用留白技法的经典作品。在这幅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分布恰到好处,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而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则给观者一种空间的美感。在《画云台山记》中,顾恺之也对这一技法有所记载,文中提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这表明了他对留白手法在创作中的运用和理解。随着留白技法发展至唐代,留白技法开始崭露锋芒,并在宋代达到兴盛。宋代画家深入探索与实践留白在画中的运用,使之成为我国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通过浓淡对比、留白及虚实的处理,使画面的意境更为深远,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例如,南宋梁楷的人物画《太白行吟图》,就是通过画面留白的构图方式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画中的留白技法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成熟,涌现了如朱耷、唐伯虎、戴进等众多善于运用留白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构图上巧妙地运用了留白,还在情感表达和精神境界上达到了新的高度[2]。戴进的《风雨归舟图》就是经典案例,其画面当中巧妙地运用了留白来表达光与雾的存在(见图1)。

二、戴进《风雨归舟图》简介

(一)戴进简介

戴进,明代画家,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以作金银首饰工匠为生,改工书画后入宫以丹青供奉于内廷,然因谗言,惨遭贬谪。戴进被贬之后,便开始过四方游历的生活,纵情于山水间。戴进擅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种题材的绘画。他的山水作品在师法南宋马远、夏圭的基础上融合了自身的感悟,形成了雄浑苍劲的绘画风格。在中年时期,他虽然守陈规,但在晚年时超脱窠臼,“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最终得以自成一家。戴进的绘画作品在当时影响极大,追随者众多,形成了“浙派”这一重要的绘画流派。戴进的存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春耕图》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戴进精湛的技艺,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风雨归舟图》的意境追求

《风雨归舟图》以暴雨降临时的山川风景与行人冒雨归途的场景为主要内容,通过描绘雾霭笼罩下的山景和江面上受惊的孤舟来表现出一种压抑而不安的气氛。在上半幅画作中,由于暴雨的渲染和疾风的吹拂,因此山川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在画作的下半部分,风雨来势显得更加猛烈,小舟在江面上颠荡,艰难前行,船夫的蓑笠被狂风吹起,桥面上的行人搭着伞,弯腰抵风前行,在山川暴雨的映衬之下,行人显得那样的渺小(见图1)。

《风雨归舟图》通过采用远近与虚实相结合的构图手法,使画面富有层次与空间感,并将远山近水、风雨交加、孤舟摇曳等元素巧妙地安排在同一画面中,这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宏大与变幻莫测,又隐喻了戴进人生的起伏与坎坷。

戴进在色彩上以淡雅、有层次变化的色调为主,这使得整个画面既保持了雨中清新自然的观感,又呈现出一种深沉、厚重的质感。风雨的狂放与归舟的孤独及人物的坚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自然的威严与人生的无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风雨与归舟常被运用于表达人生的漂泊和归途。而画家戴进则以此作表达了他在经历大起大落后,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和对归途的迫切渴望,并借此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三、《风雨归舟图》中的留白之美

(一)留白的空间表现

中国画看重画面整体的观感,无论是笔墨还是留白的任何细节,都有它存在于画面的意义,每一处细节都与其他部分相互呼应,进而使得画面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老庄的观点“知白守黑”对中国画画面和谐、统一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影响[3]。在这个观点下,留白成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之一。

空间在中国画中并不是以直白的形式描绘出来,画家通常以留白这种含蓄的手法来暗示空间的层次,利用留白来表现山、水、云、光等物象。明代戴进的《风雨归舟图》的留白在画面空间上起到了衔接物象并引导观者视线的作用。通过构图分析,可以看到画面空间由近、中、远三个层次组成。画中远景处山峰上的留白为天空,再以留白表示穿过云层的光以此来衔接中景与远景,近景处以留白作水与中景的雾气相连。这种构图使得画面达到水天相接、和谐、统一的效果,还使观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随着留白代表的天、光、雾、水,从远景层峦叠嶂的高山到中景的竹林、枯树、小桥,最后至近景的树木与孤舟,整幅画面景物由远及近,层次清晰。

留白的运用以虚实关系的形式来有效地突出画面主体,也为观者留有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虚实也是中国画创作布局当中常用的一种技法。“虚”表示未被具体描绘的物象,“实”表示作品中被具体化的物象[4]。虚实在中国画的画面表达中有许多种表现方式,留白便是表现虚实层次关系常用的一种技法,通过留白品虚实,观者可以从墨色浓淡、物象间位置关系与画面松紧来解读。在《风雨归舟图中》中,“虚”是画面中未施加笔墨或笔墨设色淡雅的位置,也是空间布局相对舒展的地方;“实”处则是笔墨相对浓重之处或物象相对繁密的位置。戴进在画面中充分利用留白来以虚写实,并以此突出画面主体。例如,在近景中,孤舟迎着风雨逆行于江上,戴进巧妙地运用前景大面积的留白,使其与笔墨浓重的江面孤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并通过密集的笔触描绘船夫的蓑衣与船棚,寥寥几笔展现出了水波,这些与留白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以此来达到凸显主体的效果。其中,船与船上三人为“实”,大面积的留白为“虚”,留白代表的江水通过留白所表示的光线与天相连,白而不空,进而让观者在视觉上感受到画面的开阔与深远,引人遐想在那烟雨迷蒙、云雾缥缈后的景色。由此可见,戴进通过运用留白,不仅在作品中塑造了风雨归舟的物象世界,还在精神层面上为观者构建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

(二)留白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留白是中国画中具有深厚哲学理念的绘画技法,它不仅是视觉上的空白,还是画家情感和意境传递的载体。宗白华曾说:“生动之气笼罩万物,而空灵无迹;故在画中为空虚与流动。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5]”因此,没有留白处无法使画作的气韵达到生动自然的效果,其意境无法达到空灵[6]。

观者能从《风雨归舟图》中感知到风雨的狂猛劲厉与冒雨逆行归家者急切的心情,这都是因为虚实与留白相互映衬。例如,在画卷的上部,戴进以阔笔快速斜扫过纸面的方式,使笔墨与造成的留白相互映衬,呈现出了骤雨如注、云雾缥缈的撼人气势,带给观者大雨来势汹汹、惊心动魄的景象;远景以湿笔淡墨描绘高山隐没于因骤雨带来的云雾之中,与大面积留白的云雾相连,仅山巅景色隐约可见。在山脚下,隐入竹林的村舍全在变幻的雨雾中飘忽,进而形成了深藏于景色之后的朦胧美与半隐半现的灵动之感,极具质朴的意境之美。此外,画家戴进对佝偻身躯的行人、迎风逆行于江上的船夫、在水中颠荡的孤舟及在疾风中摇摆的芦苇等物象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这些物象的趋势便可引导观者进入画卷,使其感受到人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抗争、坚强与力量。画面的右下角有山岩,嶒崚瘦硬、巍然屹立,树干苍劲有力,虽被风雨撕扯,但依然坚毅不屈。江面孤舟船头的一老一少斜撑雨伞,神情自若,船尾渔夫身穿蓑衣,挥篙向前,展现出了与暴雨一较高下的无畏之姿。这些繁密的物象与留白相辅相成,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者在感受到主体物象存在的同时,感受到留白之美。物象为留白增添了一抹生机,空白之处为画面增添了疏朗清新的呼吸之感,这使得画作在更加透气的同时,为观者带来空灵的意境之美。

整幅画不仅给观者带来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还歌颂了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观者也更能联想到画家戴进波折坎坷的一生,他亦如冒雨而行的画中人,在人生的风雨中,步履蹒跚,路途虽然艰难,但也无法阻挡他迎着风雨缓慢前行。

若没有“虚”与留白的存在,“实”则无神韵,以至于整幅画的意境全无。留白的表现形式使画面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更具神秘莫测之感。通过“空”的审美意境,达到精神与灵魂的交融,进而给观者带来深切的感悟[7]。画家与读者在此心灵共鸣,这便是留白艺术的美学意境。

四、结束语

在中国画中,留白被广泛应用于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画种。留白的运用往往能够使画面产生一种静谧、空灵之美,让观者在赏画时能够感受到画面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与深远意境。一幅画的空间大小是有限的,但人的思想维度是无限的。在一幅山水画中,留白可以是山间缥缈的云雾,也可以是江河之上的无垠水面,以留白赋予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画家通过留白在描绘出山水轮廓的同时,创造出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空灵美学意境。留白处,虽无笔墨,却胜似有形,它让观者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展开,使观者在看到画卷的同时,仿佛能听闻山间清风的低语,感受到水波不兴的宁静。在人物画中,留白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画家通过在主体四周留出足够的空间,不仅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物象的作用,还赋予了人物呼吸和活动的空间。这种留白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自然,人物的情感和故事仿佛在无声中继续展开。

留白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追求意境与神韵的美学理念。它不仅是图饰上的空白,还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对话。通过留白,画家与观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使得每一幅画作都成了一个开放的故事,等待着每一个观者去解读与体会。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J].学术月刊,1980(02):58-65,74.

[2]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清)[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3]魏海霞.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艺术品鉴,2023(17):129-132.

[4]朱圆.山水画留白营造空灵之境探究与实践[D].北方民族大学,2023.

[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陈雪.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及其对空间营造的作用[J].嘉应文学,2024(03):46-48.

[7]郜莉.中国画“留白”的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7(08):53-54.

作者简介:朱赢(1996-),女,广东深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画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