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弹拨乐器火不思作为我国民族器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在蒙古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蒙古族珍藏的艺术宝藏。由于火不思具有高、中、低三种艺术形态,使得弹拨乐的声部编制得到极大的丰富,甚至在促进蒙古族民族音乐音色和形制统一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历史渊源,分析了文化认同视域下传承火不思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探究了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创新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使更多人领略到火不思的独特艺术魅力和蕴含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乐器火不思教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3
火不思与马头琴一样,都是蒙古族传统的乐器,深刻地烙有世世代代蒙古族同胞的文化印记,是蒙古族人民发展与进步的史诗。同时,火不思也是“折箭教子”这一历史典故的重要载体,流露出蒙古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在当下高等院校器乐文化的教育实践中,火不思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独特的演奏手法与演奏技巧,无不彰显着蒙古族的民族性特征。力争通过创新火不思在高校的教育策略与方法,深化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历史渊源简述
火不思,还被称为琥珀词,是从突厥语音译而来的。火不思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弹拨乐器,也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在我国古代,乐器主要分为金类乐器、石类乐器、土类乐器、革类乐器、丝类乐器、木类乐器、匏类乐器和竹类乐器,所以从“八音分类法”的类别看,火不思属于木类乐器,既可以用来独奏,也可以进行合奏,极具蒙古族乐器的民族特色。火不思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云南丽江较为盛行。从制作工艺的角度看,最初期的火不思是把羊肠作为琴弦,而北方地区又多游牧民族,基于此,火不思在北方草原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1]。到了近代,演奏者对火不思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将尼龙钢丝作为火不思的琴弦,同时用铜制作轴心和品码,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琴弦的稳定性,还能够使琴的音位更加精准,为演奏者的演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之所以说弦鼗类乐器是火不思的前身,是因为在外观上火不思与琵琶的相似度很高,只存在细微的区别,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琵琶大多数是曲颈的,但火不思只有一种样式,即直颈,这也是区分琵琶和火不思的一大典型特征。在元代,火不思备受蒙古贵族的厚爱,甚至将火不思列为国乐,不论是在宫廷盛宴上,还是在达官贵族的筵席上,总能见到弹拨乐器火不思的影子。
然而,随着后来朝代的更替变化,火不思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出现下沉式断层,与其共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被严重削弱,甚至达到了消失的程度。时间来到19世纪50年代,以火不思改良第一人高·青格勒图为代表的音乐家展开了长达20年的钻研,秉持火不思原有形制和艺术特点的基本准则,力求完美复刻,直到1976年,新型火不思终于被研发出来,沉睡了700多年的古老乐器重获新生,赋予了这件古老乐器全新的生命力[2]。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良与创新之举,直接将弹拨乐器火不思推向舞台中央,这也是火不思在我国各大知名民族乐团深受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到了2007年,弹拨乐器火不思当之无愧地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助推火不思乐器在接下来的历史洪流中继续散发璀璨的耀眼光芒。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传承火不思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火不思音乐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延续
火不思,作为蒙古族独具艺术风格的弹拨乐器,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代表。火不思经过改良之后,不仅器乐音色更加隽美、悦耳,宛如天籁一般,还将“五支箭教子”的历史典故融入火不思琴头的改制上,这一典故是民族团结的美好标志,有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当代高校大学生承担着传承火不思音乐文化的历史重任,QfLxVjVmZhmpzxIo7t78b14vUyNschUq2VlyQz82ebw=要将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播发扬到更广阔的天地,推动火不思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3]。
(二)火不思音乐担负着承接传统火不思文化的社会效用
在蒙古族人民聚居的地区,火不思音乐文化的社会效用十分显著,而且会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做出改变。特别是在火不思音乐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一度成为用于国宴的宫廷乐器,哪怕只是从外观的形制看,也是极尽奢华,在当时古代民族器乐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觑。首先,弹拨乐器火不思在阿斯尔音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接着古代火不思文化,阿尔斯音乐给人一种稳重、大气、和煦之感,而且经过改进的火不思更加稳重、隽美,与阿斯尔音乐的适配度更高。其次,不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火不思音乐文化都具有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换言之,火不思音乐本身是具有交际价值的音乐文化,蕴含着蒙古族人真切的情感,是他们的情感寄托。
(三)火不思音乐文化是蒙古族文化认同感的体现
基于文化认同理念,民族音乐学主要是将注意力凝聚在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层面。当一个人生活在族群当中,始终会受到文化的制约,进而在日久天长的发展过程中对族群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感。因此,火不思音乐文化无形当中在影响着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取向,直至改变固有的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火不思音乐文化认同感的体现。另外,也可以将火不思音乐文化视为草原上的民族文化,它有着前所未有的灵动与活力,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演奏火不思音乐作品,对观众来说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三、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创新教学方法
(一)开发与学情相适应的火不思教学校本教材
蒙古族弹拨器乐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乃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分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很多民族乐器都被纳入高校音乐专业或者专门音乐院校的课堂教学体系中,彰显出独特的教学特色。尽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包括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在内的少数民族器乐文化如同枯木逢春,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基本上还是在沿用曾经较为传统的器乐教学方式,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才会从根本上探寻器乐教学的新方式,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对所学内容充分吸收,深度挖掘学生的天赋和内在潜力,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撑作用。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的《火不思演奏教程》,不得不承认这一书籍在某种程度上对弹拨乐器火不思的教学活动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弥补了火不思教材短缺的不足,可是,因为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不足[4]。高校要想提高火不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希冀在演奏技巧、审美意识、音乐艺术素养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培养出更多既“专”又“精”的音乐艺术专业人才,不能过度依赖现有教材和传统教学模式,一定要善于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学情,开发具有本校、本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而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探究与学生更适恰的弹拨乐器火不思的教学策略,在火不思乐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火不思相关素材,使火不思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逐渐建立并完善科学化、系统化的火不思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弹拨乐器火不思的热爱之情,发展学生别具一格的器乐艺术审美眼光。
(二)搜集并整合与火不思有关的多样化教学资源
尽人皆知,在弹拨乐器火不思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用书,多样化的教学参考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参考资料既可以是文献典籍,也可以是图片、音频以及视频,不论是在哪个学段,教学资源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不过,因为先辈流传下来的关于火不思的各种资料都十分稀少,虽然现有一部分资料可以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但是这些音视频资料有的视频画面模糊不清,有的音质效果不清晰,存在杂音和不完整的状况;火不思相关文献资料更是一字难求,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有关于火不思的记载也比较简略。基于此,高校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
第一,与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有关的音视频资料。首先,教师可以尽可能将关于火不思的音频、视频资料都搜集到一起,倘若遇到资料不完整的情况,可以根据火不思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者删减;如果是音视频资料中有杂音或者画面不清晰的情况,也可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化修复。其次,高校可以积极向蒙古族地区政府部门和文化传播部门寻求帮助,争取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减少资料搜集上的阻力,也可以邀请现代火不思演奏艺术家,专门为其录制民歌,如《诺恩吉雅叙事曲》《小黄马》《科尔沁家乡》《黄旗阿尔斯》等[5],通过录制经典火不思名曲的方式,促进蒙古族地区弹拨乐器火不思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为火不思器乐教学提供更多辅助教学资源,从整体上强化火不思教学的效果。
第二,与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有关的文献典籍资料。文献资料的汇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某个人的事情,但是高校教育作为弹拨乐器火不思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高等院校以及火不思乐器有关教师可以请求蒙古族政府部门的帮助,或者进行联合作业。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火不思乐器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一起致力于从火不思音乐文化、历史起源、发展变化、创新应用等层面进行梳理,归纳和整合多样化的稀有资源,这样一来,既能够促使火不思这一古老的蒙古族弹拨乐器走向复兴之路,也可以实现文献资源为火不思器乐教学服务的直接目的。
(三)在火不思器乐课堂教学阶段示范演奏蒙古族风格乐曲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差异化的风土人情书写着绚丽多彩的民族特色曲目。实际上,这些曲目凝练了民族音乐的个性特征,彰显着别具匠心的民族风格,如果能够将曲目演唱与以火不思为代表的民族器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另辟蹊径地运用演唱这一方式进行阐释,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脑海中牢牢记住不同风格的民族曲调,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民族民间音乐的调式、唱法,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意识。详细来看火不思器乐的教学,为了彰显蒙古族音乐的鲜明特征,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示范演奏:第一,选取的乐曲主题旋律要具备显著的蒙古族音乐艺术风格;第二,从演奏速度、乐曲素材、曲目情感等不同层面选取要演奏的音乐作品,确保音乐的广度;第三,避免选取晦涩难懂的乐曲,尽可能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调式;第四,坚信乐曲的影响力,首选典型代表性的知名音乐作品。
(四)培养学生从火不思器乐作品中提炼乐曲主题的能力
在演奏火不思器乐作品时,只有具备精准把握和提炼主题思想的能力,才能够深刻领会到曲目中饱含的情绪和塑造的音乐形象。基于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对音乐作品逐字逐句地进行研析,促使学生能够更为透彻地认识乐曲,从而确保学生的演奏始终能够与乐章的主题相契合。那么,如何准确提炼音乐作品的主题?可以参看这样一个逻辑顺序:第一,将火不思器乐作品与相关素材相结合进行分析,独立分析某一音乐作品和把音乐作品放置于特定的背景下分析是截然不同的,这时的思维空间不再局限于乐曲本身,而是可以从乐曲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角度进行探究,能够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领悟音乐作品的主题。第二,从乐曲的主旋律角度入手,在火不思器乐实践课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地反复演奏,而是要将脑海中鲜灵活泼的音乐形象赋予演奏的器乐作品中,使得音乐作品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从而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第三,在演奏火不思器乐作品时,要牢牢把握重点内容或段落,找到彰显乐曲主题的最佳抓手,进而通过演奏力度的变化,使乐曲的主题呈现出动态特征,从而奏响一部部富有旋律、饱含深情的蒙古族音乐艺术作品。
四、结束语
在我国蒙古族地区,弹拨乐器火不思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音乐艺术文化的瑰宝。作为古香古色的传统民族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青睐,在蒙古族器乐组合艺术中,其独一无二的地位始终是不可撼动的。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弹拨乐器火不思历久弥新,在音乐、技法等方面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对蒙古族器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在日后传承和发展火不思乐器成为新的课题,此时,高校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首当其冲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通过开发校本课程、选取并示范演奏典型民族歌曲、搜集稀有网络学习资源等新型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弹拨乐器火不思的认识与理解,在文化认同理念的指导下,自发地加入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程靖.内蒙古镶黄旗地区火不思音乐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23.
[2]和云峰.音乐交融与文化认同——以历史文献及多民族乐器火不思图像循迹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3(01):5-20.
[3]王云飞.民族管弦乐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弹拨乐组的分析与探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2):126-139+5.
[4]庆歌乐.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9.
[5]崔华琳.浅谈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艺术及音乐个性[J].戏剧之家,2022(01):89-90.
基金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音乐融合与文化认同视域下火不思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JG-02327)。
作者简介:塔娜(198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琵琶、火不思等研究。
艺术大观202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