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作品《鹧鸪飞》的演奏技巧处理与音乐艺术内涵赏析

2024-12-15 00:00黄海贝子
艺术大观 2024年25期

摘 要:《鹧鸪飞》由湖南民间歌曲改编而来,其民歌原曲是以丝竹乐器合奏的形式演奏,具有诸多江南丝竹的韵味。本文深入分析了竹笛作品《鹧鸪飞》的演奏的处理技巧,通过巧妙的演奏技术手段来体现情感的层层递进,从而探析作品情感表达的含蓄与内敛。《鹧鸪飞》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成功改编和广泛传播,不仅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也推动了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江南丝竹;竹笛;《鹧鸪飞》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5-00-03

一、竹笛作品《鹧鸪飞》的演奏技巧处理

(一)演奏技法的处理

《鹧鸪飞》是中国著名的竹笛曲目,起源于湖南的民间音乐。1924年,上海国乐研究社首次以13人的民乐队形式,采用江南丝竹乐风格演奏了这首曲子,其最早的乐谱出现在1926年严固凡编纂的《中国雅乐集》中。南派竹笛演奏中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技法(颤音、叠音、赠音和打音)以及气震音、泛音和循环换气的技法在这首曲子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1.颤音。颤音贯穿全曲,是笛子演奏中的一个亮点。它包括常见的二度颤音、虚指颤音,以及创新性的三指同颤。实指颤音要求手指紧贴指孔,通过快速且均匀地在本音和上方二度音之间变化来实现。通常,颤音在结束时会回到原音,形成一个完整的终止。虚指颤音则更为细腻,它不需要手指完全贴紧指孔,而是利用手指的轻微颤动,在音高上产生微妙的波动。这种颤音技巧常用于表达柔和、悠远的意境,为乐曲增添一抹独特的韵味。而创新性的三指同颤则是笛子演奏中的一种较高难度技巧,它要求演奏者同时运用三根手指,在多个音孔上进行快速而协调的颤动,以产生复杂多变的音响效果。这种技巧不仅考验演奏者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更要求其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颤音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还使得乐曲更加生动、感人,它如同乐曲中的点睛之笔,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无论是欢快的旋律,还是悲伤的曲调,颤音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将听众带入一个又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在《鹧鸪飞》的引子部分,实指颤音与虚指颤音相结合,引子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包含两个长音,节奏自由,第一个音都运用了实指颤音[1]。

2.叠音。叠音是南派竹笛的另一项常用技巧,它在本曲中频繁出现,通常标记为“又”或在主干音前出现一个倚音。叠音技术要求快速从倚音过渡到主干音,其特点是时值短,不占用主干音的时值。叠音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竹笛的音色层次,还使得旋律更加流畅和生动。演奏者通过指尖的敏捷跳动,将倚音与主干音无缝衔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这种技巧在表现欢快、活泼的曲风时尤为出色,能够迅速将听众带入音乐所描绘的场景中。波音与颤音相似,由颤音衍生而来,但变化更为短暂,通常只出现在八分音符或更短的音符上,目的是装饰主干音,使音乐听起来更加丰富和华丽。而波音则以其短暂的音高变化,为音乐增添了一抹灵动与俏皮。在演奏波音时,演奏者需要准确控制气息和手指的力度,以确保波音的清晰度和准确性。这两种技巧的结合使用,使得南派竹笛的演奏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3.赠音。赠音通常出现在乐句结尾处,气息即将收起时快速奏出主干音上方的三度或四度音,这对气息与手指的协调性要求较高。赠音的目的是为下一个乐句的出现做铺垫,使音乐更加灵动。赠音的使用需要演奏者具备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良好的技巧掌握。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准确判断乐句的节奏和气息的运用,同时灵活运用手指技巧,在瞬间完成赠音的演奏。此外,赠音还需要与乐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表达相协调,以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

4.打音。打音常出现在重复音的第二个音符上,通过在主干音下方二度音的音孔上轻击一下来实现。在《鹧鸪飞》中,打音不仅装饰重复音,还模仿昆曲行腔,赋予音乐昆腔中一字多腔的特点。打音的运用,要求演奏者具备细腻的手指技巧和敏锐的听觉感知,轻击音孔的动作需恰到好处,既要清晰可闻,又不能过于突兀,以免破坏音乐的和谐与流畅。在《鹧鸪飞》这首曲子中,打音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如同点睛之笔,将昆曲的行腔韵味与笛子的独特音色完美融合,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诗意与画意。此外,打音还常常与其他技巧相结合,如颤音、滑音等,共同营造出丰富多变的音乐效果。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根据曲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使音乐更加生动、感人。

5.气震音。气震音的运用是《鹧鸪飞》中的一个显著特色。通过腹部的张弛调节,实现气息流速与流量的快慢变化,使得平稳的长音呈现出规律性的强弱交替,形成类似水波纹的音波效果,从而美化和装饰了长音。振幅的大小随着乐曲情感的波动而调整,用于模拟唱腔,赋予原本平稳的长音以丰富的歌唱性。在《鹧鸪飞》的演奏中,气震音的运用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展示,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演奏者通过细腻的气息控制,将气震音的强弱、快慢变化与乐曲的情感走向紧密结合,使得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力。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气震音的运用更加频繁且强烈,时而自由而奔放,时而柔和悠长,这种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使得《鹧鸪飞》这首乐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2]。

6.泛音和循环换气的技法。泛音在竹笛中产生的声音较为微弱,其音色相较于基音的弱吹更为细腻柔和,常用于“仿箫声”,适用于表达冥想、静谧、空灵的意象。因此,在笛曲《鹧鸪飞》中,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泛音与气息控制相结合的弱吹技巧,以模拟箫的音色,营造出一种空灵而虚幻的音乐氛围。演奏时必须特别注意音色与音准的把握,因气息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音准和音色,所以在力度极弱的情况下音准容易偏低,音色也容易变得虚弱,因此演奏者需要努力做到弱而不失准,弱而不失实。在演奏过程中,还需留意气流和风门角度的细微变化。至于循环换气技巧,它原本是唢呐演奏中的装饰性手法,后被借鉴到竹笛演奏中,用以延长乐句或使乐句流畅地连贯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连绵不绝、一气呵成的听觉效果。《鹧鸪飞》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多版本曲谱,所以在演奏技法和音乐处理上给予了演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

(二)气与韵的交传的处理

“气”,这一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元素,实为吹奏笛子艺术的灵魂与精髓。在笛声悠扬、旋律缠绵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将身体重心向下延至脚尖,这种稳固的抓地感不仅为演奏者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更是“气息灌注笛身、手指与气息共振、双脚稳扎大地、气息流畅贯通”这一共鸣体验的重要基石。当我们深入探讨“气”在笛子演奏中的作用时,不得不提及其对音色之美的追求。在江南丝竹这一传统音乐流派中,笛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占据了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演奏者需通过精细的气息控制,使笛子的音色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旋律线条的整体和谐也是不容忽视的,它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音乐素养和敏锐的听觉感知,能够在演奏过程中自如地驾驭旋律的起伏和张力。在江南丝竹的演奏中,音韵的抑扬顿挫更是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一特点在笛子的演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演奏者通过“叠、打、震、颤”等精湛的指法技巧,以及内在音头的巧妙运用,使得笛声时而激昂高亢,时而低沉婉转,如同山间溪流忽而奔腾跳跃,忽而潺潺细语。此外,在每个长音的尾端加上一个明显的送音,更是增强了乐句的质感和层次感,使得整个乐句缓缓展开在听众的眼前。

这种对音韵的极致追求需要演奏者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和不断地艺术探索,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和精髓。正如古人云:“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那些真正热爱笛子艺术、愿意为之付出辛勤汗水的演奏者,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所以,“气”作为吹奏笛子的灵魂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江南丝竹这一传统音乐流派中,笛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演奏者通过精细的气息控制、高超的指法技巧和深刻的艺术感悟,将“气”的精髓融入每一个音符中,使得笛声悠扬、旋律缠绵、音韵悠扬顿挫[3]。

二、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内涵

江南丝竹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的深厚与独特,让人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到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与情致。这种音乐不仅展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更从侧面描绘了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美丽风貌,成为江南水乡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情感表达的含蓄与内敛

在中国悠久而深邃的文化长河中,传统美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独特的智慧之光。其中关于“美”的探讨,尤为引人深思。传统美学上有一观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美的本质,更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传统美学的视角下,“美”并非孤立存在、静止不变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动态生成、主观体验的结果。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的“主观”,便是指人的审美活动,而“客观”,则是那些有待于被赋予美感的自然景物或艺术作品。只有当人的心灵与外在世界发生共鸣,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时,那些原本平凡无奇的自然景物方能摇身一变,成为引人入胜的“美”。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观点。从哲学的角度看,美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射,而人的审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探索和创造过程,它使得原本混沌的自然世界变得有序、有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审美活动则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正是这些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人们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现实、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中,而这一过程,正是“美”的生成和体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丝竹音乐的情感表达如同江南的烟雨朦胧,含蓄而内敛,它不同于北方音乐的直接奔放,也不同于西方音乐的强烈冲击,而是以一种温和而细腻的方式,缓缓流淌进人们的心田。在具体表现上,江南丝竹音乐常运用细腻的指法、柔和的音色以及巧妙的旋律变化来传达复杂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二泉映月》这首经典曲目中,阿炳通过二胡的独奏,将内心的哀怨与对生活的坚韧不屈表达得淋漓尽致。那悠扬的旋律中,既有对命运无奈的叹息,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让人在感受到音乐之美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二)丰富与深邃的文化内涵

江南丝竹音乐的文化内涵,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展现了江南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民俗文化。它不仅包含历史、地理、民俗、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还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民族心理、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从历史的角度看,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变迁。在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丝竹音乐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民俗的角度看,江南丝竹音乐与当地的节庆活动、婚丧嫁娶等民俗事项紧密相连。在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中,人们常常通过演奏丝竹音乐来表达喜悦、庆祝或哀悼之情。这种音乐与民俗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内涵,还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此外,江南丝竹音乐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理念,它追求的是一种和谐、谦冲与协调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音乐旋律的优美与和谐上,更体现在音乐所传达的人生哲理与价值取向中。这种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得江南丝竹音乐在民族音乐史、戏曲、民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价值。江南丝竹音乐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所在。它以含蓄而内敛的方式传达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以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着江南地区独特的历史风貌与民俗风情。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儒家人文思想的内涵

江南丝竹音乐,其精髓更在于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每一丝旋律,都像是古人笔下轻轻勾勒的山水画卷,不急不躁,悠然自得。它不急于表达强烈的情感,也不刻意追求华丽的技巧,而是以一种平和而深邃的方式,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在这一音乐中,人们可以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学说中,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人应当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而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这两种思想在后世不断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天”通常被理解为自然界、宇宙万物以及它们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人”则指的是人类社会及其文化、道德、精神等方面。而“合一”则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统一性,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和谐共生的境界,正是江南丝竹音乐所追求的最高艺术理念。

参考文献:

[1]蒋伟.陆春龄笛曲《鹧鸪飞》的审美内涵[J].四川戏剧,2016,(09):124-126.

[2]纪翔.笛曲《鹧鸪飞》的演奏技法与意象表达分析[D].宁夏大学,2022.

[3]王珮.江南丝竹音乐的乐队编制与演奏特点[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4,(02):27-29.

作者简介:黄海贝子(1994-),女,江苏泰兴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音乐表演研究。